閱讀指要
信息性閱讀設題開始重視考查考生的思維品質(zhì),所以考生備考時務必重視對思辨性和批判性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1.把握不同文體的特征
信息性閱讀主要包括新聞、訪談、調(diào)查報告、社科論文等,文體特征不同,命題方式和解答思路也會不同。所以,考生備考時應該加強對這些文體基礎知識的了解。對于新聞,要明確新聞的基本概念、體裁類別及不同體裁新聞的寫作要求等,特別要掌握消息、通訊及新聞評論的定義、特點和寫作要求;對于調(diào)查報告,要明確其定義、特點、類型和寫作要求,其中掌握調(diào)查報告的寫作方法、結構形式、表達方式是重點;對于訪談,要掌握訪談的話題、理清訪談的線索、歸納訪談的主要內(nèi)容、分析訪談的技巧、評價訪談的實效等。
2.提高理性認知的能力
調(diào)查研究、訪談等文本雖然在寫法上可以綜合多種表現(xiàn)手法,但它們的一大特點便是立足于事實。文本背后所隱含的“深層意蘊”“人生價值”“時代精神”是命題者考查的重點??忌朴谕高^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用理性的認識去讀懂文本。同樣,社科論文、科學小品是作者對某一專題深入研究之后寫出的有自己獨特見解的研究性文章,專業(yè)性、理論性較強。讀這樣的文本,既要看到文本在闡述見解時所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更要看到作者對支撐觀點成立的事理依據(jù)所作的闡述。這當中必然蘊含著許多有待探究與闡發(fā)的問題,同樣需要考生理性地判斷與探究。
【崔翔/供稿】
考場文本
材料一:
文學與建筑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不僅因為建筑和文學在美學上有許多相通之處,還因為建筑往往是文學家觀察與描寫的對象,是文學作品展現(xiàn)情節(jié)與鋪陳故事的場景和空間。
在中國文學中,建筑是文學家抒發(fā)感情的載體,歷史上有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描寫亭臺樓閣的詩文和辭賦。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時,也建起了建筑文學寶庫。歷代文學都留下了許多生動地描寫建筑的篇章,有關古建筑的文獻有詩詞、曲賦、游記、題記等。這些文學作品無論是在文學的體裁、題材、手法或是風格和意境上,都豐富多彩,不僅在藝術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論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詩經(jīng)》有許多關于建筑的篇章,《詩經(jīng)·小雅》有一篇歌頌周王宮室落成的詩《斯干》。詩中寫道“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君子攸躋。”意思是說宮室建筑的勢態(tài)好像人抬起腳跟望遠那樣高峻,又有的像箭羽那樣周正挺括,屋頂四角如飛鳥展翅,像鳥那樣飛翔。這些描寫已成為人們認識遠古時期中國建筑形式的原型。
有許多可以列入建筑專業(yè)文獻的文學作品,但凡樓堂、宮室、館閣、亭臺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銘、題記、詩詞或辭賦記載,后代的文人墨客贊頌或追思的作品也會流傳下來。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杜牧的《阿房宮賦》,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散文家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都是千古絕唱。北京人民大會堂大報告廳頂棚的設計就受到《滕王閣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啟發(fā)。
《紅樓夢》可以稱之為“建筑文學”,一種根據(jù)建筑演繹的文學,而同時也呈現(xiàn)了一種“文學建筑”,文學生成的建筑。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關于大觀園和榮國府、寧國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師的遐想,他們努力從書中去尋找被歷史淹沒了的建筑,并試圖去重建作者虛構的“大觀園”?!都t樓夢》塑造了一個綜合了南方和北方園林與建筑特點的大觀園,用文學藝術語言表達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審美理論、園林藝術、造園手法等。小說《紅樓夢》將建筑融入文學作品之中,描寫建筑空間的變化,書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處,建筑及建筑空間、構件、家具等共155種,門30余種。
(摘編自鄭時齡《這部浪漫小說啟發(fā)了凡爾賽宮的園林設計》,《文匯報》2022年1月11日)
材料二:
余志成:非常高興有機會請來國內(nèi)知名作家趙麗宏先生,暢談一下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什么是文學?什么是建筑?文學與建筑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又表現(xiàn)在哪里?
趙麗宏:我認為,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客觀形象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抒發(fā)心靈感受的藝術,文學體裁多樣,包括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而文學作品的風格,更是因人而異,千姿百態(tài)。能夠代表一個時代智慧高度的兩個標識:一是文學,二是建筑。文學展現(xiàn)了一個時期或幾代人的生活與內(nèi)心情感;而建筑則是一門綜合藝術,其精美能成為時代的里程碑。文學和建筑,是人類的智慧之花。
余志成:趙老師,記得你曾經(jīng)寫過一篇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你認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應該具有哪些特點呢?
趙麗宏:那是一個秋天的黃昏,我騎著自行車,沿復興中路由東往西。無意中抬頭遠望,視野中出現(xiàn)的美妙景象使我吃了一驚。一輪已經(jīng)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個巨大的火球,噴射著暗紅色的光焰,靜靜地懸掛在天地之間。天空是藍灰色的,有幾縷金色的云霞飄浮在落日周圍。使我吃驚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輪廓。建筑猶如層疊的山巒,猶如起伏的波瀾,讓人產(chǎn)生遐想。
我想,一個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我到過很多有山的城市,譬如重慶、桂林、杭州,城在山里,山在城里,街道盤旋起伏,房屋層層相疊,入夜之后,城市的燈火和天上的星月交融為一體。傍水,當然是指江海湖泊與城市為伴。水是生命的源頭,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沒有水的地方,不可能有城市。城市如果建在海邊,那是得天獨厚,大連、青島、煙臺和威海這樣的城市,沐浴在海風中,視野開闊,景色清朗。
樓房建筑,是城市的主體。一個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城市的建筑有沒有自己的風格大有關系。上海曾經(jīng)被世人稱為“萬國建筑博覽會”,這和上海的獨特的歷史有關,上海是中國最早大規(guī)模向世界開放的城市,人類創(chuàng)造的各式各樣的文化都涌進了這個城市。其中最顯眼、最持久的,便是建筑。如果要用一個詞匯來概括上海的建筑風格,我想,大概只能用“千姿百態(tài)”來形容。外灘那些歐式建筑,向世人展示的是西方人的智慧和文明,是殖民時代的紀念,盡管它們所代表的歲月是中國人的恥辱,然而誰也不能否認它們在建筑藝術上的成功。這些用石頭壘起的樓房,是那個時代智慧和才華的結晶。直到今天,它們依然是上海的標志。我認為,一幢成功的建筑物,往往匯集綜合了各種藝術手段。建筑如同歲月的紀念碑,一個時代的建筑中,鐫刻著那個時代的烙印,沉積著那個時代的情感,也匯集了那個時代的審美眼光和趣味。建筑又如同時代的接力棒,我們可以從城市建筑風格的演變中,探知文化眼光、社會習俗和經(jīng)濟水平的進展變遷。
(摘編自《文學與建筑的城市智慧》,《文學報》2013年7月4日)
閱讀速解
1.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斯干》一詩,歌頌了周王宮室的落成,較全面地反映了遠古時期中國建筑的藝術特征,充分體現(xiàn)了文學與建筑的密切關系。
B.《阿房宮賦》是唐代杜牧描述古代建筑阿房宮的文學作品,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是因為它兼有文學價值和建筑專業(yè)文獻價值。
C.成功的建筑往往綜合了多種藝術手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人們從城市的建筑風格演變中,可以感知社會習俗和經(jīng)濟水平的發(fā)展變化。
D.采訪者結合趙麗宏的作品進行提問,這樣不僅能讓被采訪者有一定的熟悉感,而且也使其回答得更加生動形象,思想更加深刻。
2.材料一中說“但凡樓堂、宮室、館閣、亭臺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銘、題記、詩詞或辭賦記載?!薄都t樓夢》第十七回中這樣描寫“稻香村”:“轉過山懷中,隱隱露出一帶黃泥筑就矮墻,墻頭皆用稻莖掩護,有幾百株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里面數(shù)楹茅屋?!饺胲馓茫锩婕埓澳鹃?,富貴氣象一洗皆盡?!?/p>
下列選項中,詩句所描繪的對象和這一建筑不一致的一項是(")
A.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
B.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
C.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
D.迸砌妨階水,穿簾礙鼎香。
3.當被問及“魅力城市其建筑應該具有哪些特點”時,趙麗宏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詳細描述了一個秋日黃昏的情景。這樣回答有什么好處?
答:
4.趙麗宏創(chuàng)作《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在某些方面體現(xiàn)出文學與建筑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請聯(lián)系材料一中相關論述,談談你的理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