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江
經(jīng)濟與管理
吸煙行為的動因分析
李保江
國家煙草專賣局專賣監(jiān)督管理司 北京西城月壇南街55號 100045
吸煙是一種理性成癮行為。從個人角度看,促使其吸煙的現(xiàn)實動因是追求生理快感、調節(jié)心理情緒、密切社會交往、增添生活樂趣和實現(xiàn)自我認可。從群體角度看,促使人類吸煙的歷史動因主要是航行和人口遷移導致全球擴散,藥用和“煙療百疾”引發(fā)使用流行,戰(zhàn)爭和社會動蕩刺激消費增長,貿易和技術變革推動供給創(chuàng)新,文化和藝術關聯(lián)提升精神影響。吸煙行為具有歷史合理性,煙草控制具有價值正當性,以史為鑒,對待煙草問題應避免落入“塔西陀陷阱”,防止良好動機和控煙政策難以落地。
吸煙;動因;理性成癮;歷史
吸煙是人類社會司空見慣的行為,同時也是充滿爭議的行為。二十世紀中后期以來,科學的發(fā)展讓“吸煙有害健康”逐步成為人所共知的常識性信息,政治的發(fā)展將“加強煙草控制”逐步變成世界各國的共同性行動。198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決定設立“世界無煙日”,當年的宣傳主題是“要吸煙還是要健康,請您選擇”。世界衛(wèi)生組織認為人們理所當然會選擇健康而不是吸煙,因此提出要實現(xiàn)“無煙世界”的目標。然而,在真實的世界中,許多人在權衡健康風險后還是選擇了吸煙。據(jù)統(tǒng)計,2020年全球吸煙者(包括卷煙吸食者和其他煙草產品使用者)為13.2億人,15歲及以上人口吸煙率為22.8%,其中男性為37.5%、女性為8.0%[1]??梢钥闯?,無論絕對數(shù)量還是相對比例,吸煙仍是當今世界一個相當普遍的行為。由于有數(shù)量眾多的吸煙者,必然拉動形成規(guī)模龐大的煙草消費市場。據(jù)統(tǒng)計,2020年全球共消費卷煙52000億支,雪茄煙310億支,煙草市場消費總額約8500億美元,其中卷煙7170億美元,雪茄煙420億美元,鼻煙、口含煙、電子煙等其他煙草產品910億美元[2]。
為什么在已知“吸煙有害健康”而且要付出不菲經(jīng)濟支出情況下人們仍然選擇吸煙?為什么在各國政府采取諸多煙草控制措施情況下吸煙仍然流行全球?這是真實世界中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本文先從理論角度分析個人為什么吸煙,進而從實踐角度回顧人類吸煙行為的歷史動因,最后提出一點探討性思考。
人是身體和精神的統(tǒng)一體,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具有生理和心理雙重需求。眾多研究表明,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實現(xiàn)個人偏好的行動取舍,是在既定約束條件下基于成本收益比較所作出的效用最大化決策。奧地利學派代表人物米塞斯在《人的行為》中認為,“促動一個人去行為的誘因,總是某些不安逸。行為人總是想以較滿意的情況代替較不滿意的,他之所以行為是預料其行為足以消除或至少足以減輕所感覺的不安逸。人的行為的最后目的總是行為人的愿望的滿足,而滿足的程度較大或較小,除掉個人的價值判斷以外,沒有任何標準;使人覺得不安逸和較少安逸的是什么,是由他從自己的愿望和判斷來決定的,從他個人的和主觀評價來認定的,誰也不能決定什么事物會使別人更快樂”。米塞斯沿引前人研究成果指出,“人的行為是發(fā)動于一些‘深藏于密’的先天力量—沖動、本能和癖好。不管沖動或本能的來源如何深奧莫測,為著沖動或本能的滿足,人所選擇的一些手段,總是由一個理性的考慮(考慮它的代價和成功的可能)來決定的。人的本性是要保持和增強他的生命力,是要消除不舒適之感,是要尋求快樂”[3]。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貝克爾在《人類行為的經(jīng)濟分析》中也指出,人追求效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的實現(xiàn)過程是人的基本偏好的滿足過程。在分析吸煙和健康問題時,貝克爾認為,“健康與長壽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重要目標,但顯而易見,它們不是每個人的唯一追求。由于它們與其他目標可能發(fā)生沖突,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人們也許會放棄健康與長壽的目標。經(jīng)濟分析表明,存在一個適度的期望壽命,這時,增加年份的效用在價值上低于因運用時間及其他資源獲得這段時間而放棄的效用。因此,一個人也許寧愿吸煙,這倒不是因為他忽視這樣做的后果或不懂得身體健康的價值,而是因為對他來說吸煙比身體的健康更有價值;如果長壽成為一種唯一目標,那么吸煙就不是明智之舉,但是,只要其他目標存在,這樣做便是可以接受的,甚至不失為明智的抉擇”[4]。
大量研究表明,作為人的行為之一,吸煙雖然在具體內容、表現(xiàn)方式上與其他行為有差異,但其行為本質是相同的,亦即都是有目的的實現(xiàn)個人偏好的行動取舍,是在既定約束條件下基于成本收益比較所作出的效用最大化決策。人們在已知“吸煙有害健康”情況下仍然選擇吸煙,并不是因為他(她)自制力弱、缺乏理性或被誤導所致,相反,他(她)是在根據(jù)其偏好行事,之所以吸煙是因為他(她)能從吸煙中感覺到快樂和滿足,即使其意識到吸煙的健康風險,他(她)也會在現(xiàn)時快樂和健康風險之間權衡得失,從而做出符合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取舍決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貝克爾和其同事觀察到吸煙、飲酒等行為具有成癮特征,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理性成癮模型”[5],指出吸煙者是理性的,因為其在權衡吸煙行為的收益與損失時,更多的關注吸煙帶來的快感和愉悅,而且隨著吸煙行為的時間變化,吸煙者在實現(xiàn)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偏好穩(wěn)定,從而選擇繼續(xù)吸煙。該模型也意示著,吸煙者對吸煙成癮是了解的,而且對吸煙危害健康是知悉的,同時也考慮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吸煙的相互影響,從而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實現(xiàn)其效用最大化。1988年,查羅帕克根據(jù)美國煙草消費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一步對“理性成癮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人們選擇吸煙并不是短視的,更不是非理性的,吸煙者并非缺乏遠見之人[6]。
從貝克爾、查羅帕克等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吸煙行為是符合人的理性的正常行為,在行為本質上并沒有特殊之處,但“成癮性”確實是吸煙行為的一個顯著特征。從行為經(jīng)濟學角度分析,這一特征也意味著隨著吸煙行為延續(xù)時間的增加,吸煙者對煙草的耐受性會相應提高,減少或停止吸煙也會出現(xiàn)一些戒斷效應,譬如出現(xiàn)一些痛苦感和不適生理反應,這就使得吸煙者逐步形成對吸煙的生理和心理依賴。而吸煙者的依賴性傳導到煙草市場上,會形成煙草產品的需求低彈性,包括低收入彈性和低價格彈性,亦即無論吸煙者自身的收入還是煙草產品的價格如何變化,吸煙者總是會保持一定的吸煙數(shù)量,即便增加或減少吸煙數(shù)量,其變動幅度也遠低于吸煙者收入和煙草產品價格變動幅度。
“理性成癮模型”提供了一個分析個人吸煙行為的框架方法,而且也得到了廣泛認可和大量引證。雖然一些人特別是不吸煙者,很難理解在“吸煙有害健康”已被科學證實的情況下為什么吸煙者還是會罔顧科學、損害健康去選擇吸煙?但正如米塞斯所言,“科學決不告訴人應該如何行為,它只是指出如果你想達到某一既定目的,你就得如何行為”[3]。吸煙是會思考的人的有意識行為,“只有吸煙把人類和其他動物區(qū)分開來”[7]。對于吸煙者而言,他(她)是依據(jù)自己擁有并相信的信息和自己的偏好作決策,他(她)之所以吸煙,是因為其在對吸煙進行利弊權衡和成本收益比較后,認為自己可以獲得更大的效用。也就是說,盡管吸煙行為會讓吸煙者承擔一定的健康風險、支付一定的經(jīng)濟成本和引起一定的其他損失(譬如環(huán)境損失、時間損失等),但相比于吸煙可以獲得的效用,吸煙者認為這些都是值得的。正因為如此,盡管一些人特別是不吸煙者認為吸煙“有害無益”甚至是“有百害無一益”,但對吸煙者來說,吸煙卻是益處多多、得大于失的。在真實的世界中,選擇吸煙可以獲得更大的效用,這是吸煙人之所以吸煙的根本決定法則。至于吸煙者期望的效用是什么,實現(xiàn)程度如何,這主要取決于吸煙者的個人判斷,可能會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但作為一個生物人,同時也是一個社會人,追求生理快感、調節(jié)心理情緒、密切社會交往、增添生活樂趣、實現(xiàn)自我認可,這既是個人選擇吸煙的根本動因,也是其從吸煙中可以實現(xiàn)的目的和效用所在。
追求生理快感??茖W研究發(fā)現(xiàn),煙草中的尼古?。∟icotine),也就是煙堿,是煙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吸煙者吸食燃燒或加熱的煙草后,尼古丁與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結合,會經(jīng)肺毛細血管、肺靜脈進入人體循環(huán),迅速到達大腦皮層并使吸煙者產生愉悅感;當尼古丁進入中腦邊緣的多巴胺系統(tǒng),會使吸煙者產生興奮感和滿足感[8]。原中國衛(wèi)生部在相關報告中指出,“尼古丁也是一種具有精神活性的物質,使用后可使部分人產生‘欣快’感,并可暫時改善一些個體的工作表現(xiàn)和認知能力、延長注意力集中時間、減輕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9]。沈李龍在《食物本草會纂》中寫道,“滿口吞煙,頃刻而周一身,令人遍體俱快,仍噓出之。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饑能使飽,飽能使饑,食物之最奇者”[10]。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雖然吸煙者初始選擇吸煙可能受多重因素影響,但基于“尼古丁效應”而產生的生理快感,特別是從中獲得的愉悅感和興奮感,這是吸煙者保持吸煙行為的關鍵因素。
調節(jié)心理情緒。在尼古丁和其他煙草成分作用下,吸煙除了具有興奮功能外,還有鎮(zhèn)定功能,可以抑制恐懼、焦慮、狂躁、注意力分散等神經(jīng)活動[11]。正是由于具有這種雙重功能,當吸煙者在日常生活中面臨不同情境、遇到不同問題、處理不同矛盾而出現(xiàn)情緒變化時,吸煙便成為一種有效的心理調節(jié)方式。清朝著名學者全祖望認為,“將以解憂則有酒,將以消渴則有茶。鼎足者誰?菰材最佳……豈知金絲之薰,足供清歡神效”[12]。菰,或金絲,都是煙草的舊稱。王蒙在《吸煙》一文中說,“為什么還要吸呢?給自己找點事干,給自己制造一個既不打攪別人也不需要別人的機會,給自己制造一個對象,去注意煙的色、香、味,分散一下那種種的壓抑、煩惱和虛空”[13]。有學者觀察到,“不論高興還是憂郁,緊張還是悠閑,是在聚會時面對眾人還是在陌生之地感到孤獨,吸煙者都會吸上一口煙。吸煙是對辦好一件事的獎賞,也是對做糟一件事的安慰。吸煙可以使吸煙者面對日常生活的煩事,也似乎可以消解人生遭遇的惡性影響。同時它使吸煙者每天的生活很有規(guī)律??偠灾?,香煙是吸煙者絕好的情緒調節(jié)劑”[14]。
密切社會交往。人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工作和生活,其行為是對所處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有意識反應。在人與人交往的社會聯(lián)結中,煙草歷來都是一種重要媒介,“以煙待客”在中國更是形成了悠久傳統(tǒng)。陸耀在其《煙譜》中就寫道,“酒食可缺也,而煙決不可缺,賓主酬酢,先以此物為敬”。班凱樂研究認為,“煙草首先是一種用于交際的消遣品。在朋友間分享,并給予陌生人,煙草完美地補充了茶、酒、美食,以及其他小禮物和裝飾,代表了主人的慷慨和客人的友情。煙草的社會屬性是它17和18世紀在整個東亞大陸廣泛傳播的主要原因,也是它在其他文化背景下傳播的關鍵”[15]。莫言在為《煙醉》一書所寫序言里說,“什么東西一旦到了需要‘戒’的地步,恰恰說明它迎合了人性的某種需求……煙使人精神放松,可以快速地縮小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見面先遞上一支煙,拘謹馬上隨煙而散。該辦不成的事,也就辦成了。這大概是抽煙的好處吧”[16]。對現(xiàn)階段中國消費者卷煙購買行為的調查也顯示,人們購買卷煙除了自己消費外,還會用于招待客人、商務送禮、探親訪友、紅白喜事等。時至今日,陌生人之間開啟交談,熟人朋友之間往來互動,集體團隊之中討論溝通,一支煙仍然具有拉近距離、密切關系的潤滑作用,融入群體、增進交往的需要對人的吸煙行為選擇一直具有重要影響,禮尚往來式吸煙、敬煙、贈煙,在中國仍是被普遍接受的社會習俗。即便在一些西方國家,譬如在西班牙,“遞煙及接受香煙象征著友好,這是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中具有絕對認同的法則”[7]。
增添生活樂趣。吸煙當然不像吃飯、穿衣等為人的生存所必需,它是一種嗜好性行為,一個重要目的在于為生活增添一些樂趣。陳琮在《煙草譜》中寫道,“夫嗜煙者嗜其趣耳,趣勝故嗜之者眾”,而煙之趣在于“坐雨閑窗,飯后散步,可以遣寂除煩;揮麈閑吟,篝燈夜讀,可以遠辟睡魔;醉筵醒客,夜雨篷窗,可以佐歡解渴”。陸耀在《煙譜》中寫道,“煙有宜吃者八事:睡起宜吃,飯后宜吃,對客宜吃,作文宜吃,觀書欲倦宜吃,待好友不至宜吃,胸有煩悶宜吃,案無酒肴宜吃”。近現(xiàn)代眾多文人墨客,對吸煙的樂趣也有許多生動描寫和精彩分析[17][18],譬如林語堂說“(不吸煙者)不知他們已喪失了人類的最大樂趣之一……口含煙斗的人都是快樂的,而快樂終是一切道德效能中之最大者”,朱自清說“抽煙其實是個玩意兒”,吳組緗說“(吸水煙)是一種閑逸生活的消遣和享受”,林徽因說“(煙是)一個人最親切的伴侶”,錢歌川說“抽煙可以消遣,可以促進文思,可以增加工作效率,可以結交朋友”,等等。對所有吸煙者來說,幾乎都有把吸煙當作消遣和娛樂的成份,正是因為從吸煙中找到了樂趣,他(她)們才對吸煙一直“癡迷不戒”,始終不離不棄。
實現(xiàn)自我認可。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寫道,“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19]。追求思想和行為自由,這是人的本性使然,也是實現(xiàn)自我認可的應有之義?!耙粋€人一旦達到有理智的年齡,可以自行判斷維護其生存的適當方法時,他就從這時候起成為自己的主人”[19]。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行為選擇往往面臨諸多“不應該、不可以、不允許”的外在限制。而吸煙,恰是人們擺脫外在限制、實現(xiàn)自我認可的心底意愿和自由表達,其傳遞的潛在信號是吸煙者對他人命令的抗拒和對個人命運的挑戰(zhàn)。譬如,在政府和社會持續(xù)反對、勸阻、控制吸煙情況下,成年人吸煙意示“我自主選擇”,青年人吸煙意示“我長大成熟”,女性吸煙意示“我獨立平等”,老人吸煙意示“我身體硬朗”,等等。不同吸煙者的吸煙選擇,背后都蘊含著“我的身體我做主,我的行為我決定”的自由主張。雖然控制吸煙具有似乎不容爭論的合理性、正當性,但歷史觀察也表明,“公開指責吸煙通常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經(jīng)常造成與初衷相反的結果—反而強化了吸煙者的這一習慣,或者使不吸煙的人開始吸煙”[7]。因為說到底,人之為人,真正的自由是聽從自己命令的自由,驅動人們選擇吸煙行為的力量,是基于人的本性需要而追求內心滿足、實現(xiàn)自我認可的渴望。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無論是吸煙,或者不吸煙或戒煙,他(她)總是希望自己決定而不是政府、社會或別人替其決定,他(她)要做自己行為的主人,想要在自主行動中實現(xiàn)自我認可。
歌德在《浮士德》中寫道,“所有理論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樹常青”[20]。自十五世紀末吸煙風氣從美洲大陸傳向世界各地的五百余年來,吸煙與反對吸煙幾乎是同時發(fā)生的。在一度時期里,反對吸煙的理由是如此充分且“令人信服”,以致于在十九世紀末,有人就預言了吸煙即將告終。然而,數(shù)百年來世界吸煙人口一直穩(wěn)定增長、煙草產業(yè)一直穩(wěn)步發(fā)展的歷史事實不斷推翻了這類預言。不可否認的是,在反對吸煙得到日趨廣泛的科學、政治、經(jīng)濟、社會支持情況下,當前對于“人為什么吸煙”或“吸煙有什么效用和益處”,似乎越來越成為一個“禁忌性”話題。但吸煙行為本身是客觀存在的,不理解吸煙行為的根源,簡單從“價值正確”角度提出日趨嚴苛的反對吸煙主張,這既可能是對真實人性的誤讀,也可能是對政策措施的誤導。正如匈牙利學者費倫茨·勒瓦迪所指出的,“吸煙是社會變化帶來的一種后果,人們吸煙不僅僅是因為煙草的口感和氣味……不緩解根本原因而只是通過禁煙來治療這種癥狀是沒有希望的”[21]。面對吸煙問題,除了從理論層面深入理解個人吸煙行為的動因之外,有必要從實踐層面并依據(jù)歷史事實,進一步對群體吸煙行為作出實證檢驗,進而對真實世界的人類吸煙行為形成更為全面的整體把握。
人的行為是由個人做出的,但個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其行為選擇一開始就受到集體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受到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作為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tǒng)行為,吸煙最早開始于南美安第斯山脈一帶。據(jù)考證,美洲原著民曾以多種方式使用煙草,包括用鼻抽吸、用嘴含嚼、用水泡飲等,其使用煙草的目的,一是為緩解牙疼、創(chuàng)傷、蟲咬等治療之用,二是為達到與神靈交流的宗教之用,三是為保持部族和平友好的禮儀之用[22]。在瑪雅人和阿茲臺克人那里,吸煙還是一種享樂方式,他們很早就從吸煙中找到了樂趣[23]。不過,在十五世紀新大陸被發(fā)現(xiàn)之前,美洲之外世界其他地區(qū)并不知曉煙草,當然也沒有人吸煙。
亞當·斯密指出,“美洲的發(fā)現(xiàn)及繞好望角到東印度通道的發(fā)現(xiàn),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而又重要的兩件事……這兩大事件,以后對于人類,將產生利益,或將引出不幸,人類的智慧,還不能預見”[24]。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之后原產于美洲的煙草被發(fā)現(xiàn)并迅速傳播到歐洲,并經(jīng)由歐洲傳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吸煙者數(shù)量持續(xù)增長,煙草流行地域范圍持續(xù)擴大,煙草市場消費規(guī)模持續(xù)擴張,個人吸煙行為變成了群體吸煙行為,對形成和塑造今天的人類社會產生了獨特而重大的影響。對五百余年人類吸煙行為的歷史動因進行回溯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航行和人口遷移導致全球擴散,藥用和“煙療百疾”引發(fā)使用流行,戰(zhàn)爭和社會動蕩刺激消費增長,貿易和技術變革推動供給創(chuàng)新,文化和藝術關聯(lián)提升精神影響,清晰勾勒了人類吸煙行為的演進圖譜。
航行和人口遷移導致全球擴散。哥倫布發(fā)現(xiàn)煙草的時期,歐洲在經(jīng)歷數(shù)百年“黑暗時代”后出現(xiàn)了文藝復興,科學技術尤其是造船術、航海術和海軍裝備等取得重大進展,英國開始“圈地運動”,德國掀起宗教改革,歐洲經(jīng)濟制度開始歷史性轉向資本主義。技術、思想和制度的變革,促使人們對新鮮事物更加充滿好奇,對外部世界更有擴張野心,對物質財富更具占有欲望??焖侔l(fā)展和變化的歐洲諸國,紛紛謀求開辟新的航路,在1492—1522年間,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達伽馬到達印度,麥哲倫完成環(huán)球航行,地理大發(fā)現(xiàn)帶來了人口和動植物的大遷移,也帶來了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大改變,煙草就是在航行和人口遷移過程中,作為具有異國情調的神秘新鮮事物從美洲傳至歐洲、并經(jīng)歐洲快速實現(xiàn)全球性擴散。據(jù)記載,哥倫布1492年發(fā)現(xiàn)美洲人吸煙[25],之后其隨行水手把煙草帶到歐洲,1550年代西班牙、葡萄牙開始種植煙草,1560年法國駐葡萄牙大使尼古特(Nicot)把煙草作為藥物貢奉給法國亨利二世之妻美第奇王后并深得王后喜歡,之后煙草名聲大噪,以致于1586年法國植物學家以尼古特之名將煙草定名為尼古丁屬、1828年德國化學家將從煙草中分離出來的煙堿命名為尼古丁。隨著歐洲成功開辟通向美洲、亞洲、非洲等的航路,地區(qū)之間的人口流動和遷移愈發(fā)頻繁,特別是普遍喜歡吸煙的水手們四處游走,快速促進了煙草向全球擴散,1560年傳到東非,1566年傳到菲律賓,1599年傳到印度,“到了17世紀中葉,有人的地方,就可見煙草的影子”[23]。英國文藝復興時代的哲學家培根說道,“在我們那個時代,使用煙草越來越普遍,它因為能帶來一種神秘的愉悅而征服了很多人。一旦習慣了吸煙之后,人們就難以抵抗它的誘惑”[23]。約在1570年左右,煙草從菲律賓傳入中國,姚旅在1611年所著的《露書》中寫道,“呂宋國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曰醺……有人攜漳州種之,今反多于呂宋”[26]。到明末清初,中國大地煙草已“處處種之”,“雖三尺童子莫不食煙”,“偉男髫女,無不嗜者”[10]。在一個被地理距離、宗教、風俗以及社會地位廣泛隔開的世界,吸煙成為眾多國家的共同習慣,并刺激著社會互動,成為全球化早期跨族群人際交往與融合的有效黏合劑[23]。
藥用和“煙療百疾”引發(fā)使用流行。煙草作為一種在新大陸被發(fā)現(xiàn)的物種,吸煙作為一種舊世界未曾有過的行為,在當時的認知條件下,相信吸煙具有“療百疾”的神奇功效,這對早期煙草流行產生了根本性影響。有學者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吸煙的流行源于人們將早已存在的煙草應用于醫(yī)療的想法”[27]。原中國衛(wèi)生部在相關報告也指出,“起初,歐洲將煙草視為一種藥物,需要醫(yī)生處方才可購買”[9]。16世紀50年代,當煙草種子由美洲傳入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是由皇家醫(yī)生來培育、種植和研究的,這種一開始就建立起的與皇室的聯(lián)系極大地提高了煙草的聲譽。繼1560年尼古特推薦使用煙草“治好”美第奇王后頭痛病后,1565年西班牙醫(yī)生蒙納德斯發(fā)表了《新世界的好消息》,極力宣稱煙草可以凈化頭腦、可以治療口臭、牙疼、腎結石等多種疾病和毒箭傷、蟲咬傷等幾乎所有外傷,對人的任何內部器官的任何疾病都是一種有效藥物[22]。此書隨后被翻譯成拉丁、法、英、意等多種文字,一些版本把煙草稱為“美第奇王后的藥草”,在當時歐洲引起了很大反響,極大激發(fā)了人們對煙草的關注和興趣。據(jù)記載,在16世紀的“大約60年的時間里,煙草被廣泛地用作抗毒藥和殺菌劑,人們幾乎把它吹成一種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28]。我國明朝著名醫(yī)師張景岳在其1624年完成的醫(yī)學專著《景岳全書》中宣稱,“煙,味辛、氣溫,性微熱……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陰邪寒毒、山嵐瘴氣、風濕邪閉腠理、筋骨疼痛……用以治里,善壯胃氣,進飲食,祛陰濁寒滯,消膨宿食,止嘔吐霍亂”[29]。張景岳還寫道,“此物自古未聞也,近自我明萬歷時始出于閩廣之間……求其習服之始,則向以征滇之役,師旅深入瘴地,無不染病,獨一營安然無恙,問其所以,則從皆服煙,由是遍傳,而今西南一方,無分老幼,朝夕不能間矣”。陳琮在《煙草譜》中匯集前人關于煙草主治作用時寫道:“(煙草)治風寒、濕痺、滯氣、停痰,利頭目,去百病……通利九竅之藥也,一切寒凝不通之病,吸此即通”。1665年倫敦發(fā)生黑死病,英國人相信煙草是預防和治療此病的特效藥,“孩子們去上學,書包里裝著課本,還有母親一早為他們準備好的一煙斗煙草……孩子們從幼時就習慣了吸煙,并且相信吸煙對人體絕對有好處”[23]。雖然今天科學已經(jīng)證明“吸煙有害健康”,但早期煙草卻是因為醫(yī)生用它來治療疾病、人們也相信煙草有“療百疾”功效而大受歡迎的。從煙草流行的歷史可以看出,人們的行為選擇總是取決于他們擁有而且相信的信息,雖然這些信息未必是科學的信息。歷史觀照現(xiàn)實,如何形成科學的信息并讓人們有效接受和真正相信,這在今天仍然是影響人們作出吸煙或戒煙選擇的關鍵因素。
戰(zhàn)爭和社會動蕩刺激消費增長。人類渴望和平與安寧,但現(xiàn)實總是充滿戰(zhàn)爭和動蕩。發(fā)現(xiàn)美洲并成功開辟多條新航路后,歐洲諸國迅速進入相互爭奪和殖民擴張狀態(tài),局部性、區(qū)域性戰(zhàn)爭此起彼伏。而在戰(zhàn)爭和動蕩期間,煙草則顯示出獨特的價值功能,它可以為軍人、水手們在思念故鄉(xiāng)時帶去慰藉、消除孤寂,在艱苦行軍中舒解疲倦、放松心情,在前線戰(zhàn)斗中激勵勇氣、鼓舞斗志,在備戰(zhàn)休戰(zhàn)中提供消遣、傳遞友誼。正因為如此,煙草始終是軍人“最親密的朋友”,“一個在最英勇的時刻、最空虛的時刻和最無聊最令人煩躁的時刻都可以和孤獨的自我傾談的朋友”[30]。1618—1648年,歐洲爆發(fā)史稱“三十年戰(zhàn)爭”的大規(guī)模國際戰(zhàn)爭,參戰(zhàn)的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士兵,迅速把吸煙風潮帶到歐洲每個角落[31]。同一時期,中國明朝末年也出現(xiàn)“天下兵起,遍地皆煙”狀況[12]。在17—19世紀,無論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率先開始的海外探險和內部戰(zhàn)亂,還是英國、法國隨之而起的殖民擴張和國內革命,以及后來的美國獨立革命和南北戰(zhàn)爭,煙草在每一個戰(zhàn)爭、動蕩、重大災害或經(jīng)濟崩潰時刻,都會激發(fā)出巨大的消費需求。譬如,法國在第二共和國尤其是第二帝國時期,士兵們經(jīng)歷著克里米亞戰(zhàn)爭和意大利戰(zhàn)爭的苦難折磨,唯有從吸煙中尋找一點慰藉,法國政府對軍隊實行煙草配給政策,煙草也“武裝了護衛(wèi)軍,讓城市民兵充滿力量”[30]。頻繁的戰(zhàn)爭和軍人們的吸煙風潮大大加速了煙草消費,1872年法國卷煙銷量約1億支,四年之后達到了4億支。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喬治·華盛頓于1776年請求幫助,“如果你不能送錢物來,就送煙草來!”[3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駐歐洲總司令約翰·伯爾興曾說,“你問我贏得戰(zhàn)爭需要什么?我要告訴你,我們需要煙草,和子彈一樣多的煙草!”在“一戰(zhàn)”刺激下,1914—1919年美國卷煙消費量從人均155支增長到505支,創(chuàng)造了此前從未有過的快速增長紀錄[31]。在“二戰(zhàn)”期間,許多參戰(zhàn)國的軍隊都發(fā)放煙草,英國供給士兵每人每天7支卷煙,美國把卷煙列為十種軍用配給品之一,日本和俄國也都實行煙草配給[23]。“開動美國的戰(zhàn)爭機器需要1200萬人,這些人平均每天抽30根煙,約占當時美國煙草產量的30%。在美國卷入戰(zhàn)爭的四年時間里,煙草總產量比戰(zhàn)前上升了一半”[14]。歷史和數(shù)據(jù)充分表明,“戰(zhàn)爭喜歡煙草,煙草喜歡戰(zhàn)爭”,在影響人的吸煙行為選擇和推動煙草消費增長上,戰(zhàn)爭和動蕩始終具有極強的催化作用。
貿易和技術變革推動供給創(chuàng)新。歐洲人開辟新航路后,原來封閉隔立的地理單元逐步納入人類交往體系,除了戰(zhàn)爭和殖民掠奪外,全球性貿易也隨之展開。1612年,一個叫約翰·拉爾夫的殖民者在美國弗吉尼亞種出了質量上乘的煙草,次年出口到倫敦并大受歡迎。此后,以弗吉尼亞為中心的殖民地煙草迅速發(fā)展,1700年出口量達3800萬磅,殖民地經(jīng)濟依托煙草迅速發(fā)展起來,煙草票據(jù)可以用來交換和支付薪水,并因此成為美元的前身[22]。由于煙草具有的巨大商業(yè)和經(jīng)濟價值,促使其成為海上貿易和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貨物,荷蘭、英國等成立由政府控制的東印度公司并把煙草作為重要經(jīng)營產品,西班牙、法國等成立國家煙草專賣公司壟斷生產經(jīng)營,美洲殖民地把煙草作為經(jīng)濟之本、獨立之基。在這種背景下,煙草因其具有海外物品、神秘物品、皇家物品的色彩愈發(fā)受到民眾追捧,同時也因為其提供了巨額稅收而愈發(fā)受到政府青睞。此外,隨著工業(yè)革命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推進,在嚼煙、斗煙、水煙、雪茄煙等煙草產品基礎上,煙草產品形態(tài)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到十九世紀,開始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卷煙。特別是1881年美國人阿爾伯特·本薩克發(fā)明卷煙機,把原來需要花費大量勞動力的手工卷煙變成每分鐘可生產超過200支的機制卷煙,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大幅提高了產量。加之相近時期摩擦式安全火柴的發(fā)明和改進,極大地提高了煙草產品的可獲得性和使用便利性,促使人類吸煙行為發(fā)生了革命性變化,吸食卷煙逐步成為最為主要的煙草消費方式。到20世紀上半葉,卷煙更是超過所有其他煙草產品,“變成歐洲、美國、土耳其、中國及其他地區(qū)共同使用的產品,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國際語言或默契”[27]。與此同時,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出現(xiàn)了以全球投資和貿易為主的民營跨國煙草公司,譬如成立于1847年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成立于1902年的英美煙草公司,這些一百多年來始終占據(jù)國際煙草市場壟斷地位的跨國煙草公司通過強有力的營銷網(wǎng)絡和廣告促銷,迅速把煙草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好彩”“切斯特菲爾德”“駱駝”“萬寶路”等具有百年歷史的國際煙草品牌也受到一代又一代吸煙者的歡迎和喜愛。20世紀中后期以來,隨著過濾嘴卷煙、低焦油卷煙、電子煙、加熱卷煙等煙草產品相繼問世,不斷補充和延伸煙草產品類型,進一步推動了煙草消費的全球化、大眾化、日常化,并以更加便利、更為經(jīng)濟的方式不斷“走入尋常百姓家”,煙草成為每個民族、每個階層、每個個人都可以自由獲取、平等享有的“民主商品”。美國有學者甚至認為,發(fā)端于美國的機制卷煙,“雖然對健康有害,但卻是一項偉大而美麗的文明工具,也是美國對全世界的一項令人驕傲的貢獻”[7]。
文化和藝術關聯(lián)提升精神影響。正如英國學者桑德爾·吉爾曼等所指出的,“沒有煙草的世界似乎是不可思議的—煙草滿足了我們渴望的沁鼻的氣味,溫暖著我們的皮膚,撫慰著我們的心靈,撫平了我們的傷痛,帶給我們兒時甜美的回憶。吸煙一直是文化的一部分……人們對吸煙的依賴,多是由文化決定的”,“縷縷輕煙雖是短暫的,卻同樣反映了藝術世界的美感。吸煙不僅關聯(lián)著藝術,甚至成為藝術的替代品。吸煙既熱烈又清爽,它的作用也多種多樣,不僅代表著創(chuàng)造力,還代表著它所存在的社會”[28]。的確,自煙草被發(fā)現(xiàn)并傳播到歐洲進而到世界各地以來,吸煙以及相關聯(lián)的人物或事件,始終都是哲學、小說、詩歌、美術、戲劇、電影中極為重要的主題,它廣泛地被不同文明吸納和接受,既是美洲原始文化的象征,也是歐洲工業(yè)文化的象征,還是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所有這些象征,歸結起來都是人通過吸煙,探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世界的關系,回答人之為人的目的和意義。在蒸汽機登上歷史舞臺后,詩人馬泰勒曾稱,“兩大事件標志著新時代的開啟:煤炭征服了世界,煙草虜獲了人心”[28]。法國哲學家薩特在其《存在與虛無》中認為,“吸煙是一種毀滅式的化歸己有的活動,煙是‘被化歸己有’的存在的象征……通過我吸的煙,正是世界在燃燒、在冒煙、在煙霧中消失以便回到我之中”[32]。在薩特看來,當人吸煙的時候,煙草逐漸從固體變成煙霧進入吸煙者身體,吸煙的過程就是通過不停地毀滅從而不斷使物質轉變?yōu)樽晕业倪^程,就是象征性地占有周圍的世界并將其變成自己的過程,其目的是確保自己的“存在”并從根本上賦予自己更為強大的生命力。除了對吸煙行為及其意義的哲學分析外,許多文學作品或偉大人物進一步賦予吸煙以文化的含義。早在1665年,法國作家莫里哀就在其《唐璜》中為煙草大唱贊歌,“不管亞里士多德和一切哲學會說些什么,沒有什么東西能比得上煙草。誠實的人們愛著它,如果沒有了煙草,人們活著還有什么價值!它不但讓人的頭腦重獲活力并得到凈化,還引領人們走上美德之路,教人變得誠實……”[23]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家金斯利更是把煙草比喻為“孤獨者的伴侶,單身漢的密友,饑餓者的食糧,悲傷者的解藥,失眠者的睡眠,挨凍者的火爐”[23]。在現(xiàn)實世界中,毛澤東、斯大林、丘吉爾、羅斯福等政治家,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袁隆平等科學家,培根、康德、薩特、胡適等哲學家,馬克·吐溫、魯迅、王蒙、周國平等文學家,梵高、莫扎特、奧黛麗·赫本、范曾等藝術家,他們都是吸煙愛好者,這些中外名人的吸煙故事,從某種程度上也充分展現(xiàn)了煙草的象征意義和文化魅力,并對社會公眾的吸煙觀念和行為產生了深刻持久的影響。歷史地看,煙草不僅作為一種物質產品而存在,同時也是作為一種精神產品而流行。
吸煙確實是一個復雜的人類行為。自哥倫布發(fā)現(xiàn)煙草后,吸煙行為能夠在全球持續(xù)流行五百余年,而且目前仍有超過13億的吸煙者,一定有其合理性和對人類的益處。盡管上文框架性地分析展示了吸煙的合理性和益處,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吸煙與健康的關系,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吸煙行為在持久、普遍發(fā)生的同時,也面臨持久、普遍的反對。1604年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發(fā)表討煙檄文《強烈反對煙草》,1639年中國明朝崇禎皇帝發(fā)布禁煙令,1761年英國外科醫(yī)生約翰·希爾發(fā)表吸煙是致癌因素的研究報告,1899年美國露西·加絲頓組織成立全美反煙聯(lián)盟,1964年美國官方發(fā)布吸煙危害健康報告……一部人類吸煙的歷史,也是一部人類反對吸煙的歷史。從某種程度上說,吸煙行為是在反對中流行起來的,煙草產業(yè)是在控制中發(fā)展起來的。吸煙和反對吸煙,形成了看似矛盾實則統(tǒng)一的長久共生關系。
隨著現(xiàn)代科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吸煙有害健康”,世界衛(wèi)生組織主持制訂并于2005年正式生效的《煙草控制框架公約》,也已把加強煙草控制變成全球性共同的政治行動和法律要求。“但從歷史上看,為抵制吸煙制定的法律從來抵制不了吸煙,反而可能因此產生相反的結果,這種矛盾使人對強制行為的目的和作用產生懷疑”[7]。為了健康而強化煙草控制,這無疑具有政治上的正確性和價值上的正當性。但以史為鑒,要引導人們不開始吸煙或戒煙,首先應理解人們?yōu)槭裁次鼰熁虿唤錈煛T趯Υ说奈鼰熜袨檫x擇上,應謹防落入“塔西陀陷阱”[33],因為如果一味夸大吸煙的害處、絕對否定吸煙的好處并以此制訂實施非理性過激控煙政策,則任何良好的控煙動機都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看似良好的控煙政策也可能落不到實處。當前,很少有人再會把吸煙作為有益健康的行為,但還是會有很多人在權衡吸煙的健康風險后繼續(xù)選擇吸煙。對此,無論是政府、社會和個人,應進一步找出導致吸煙的根源,改變引起吸煙的條件,形成減少吸煙的氛圍,在尊重和理解所有行為主體的同時,引導和促進所有人實現(xiàn)更為健康、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1] WHO global report on trends in prevalence of tobacco use 2000—2025, third edition[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2]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World market for tobacco[R]. 2021-08.
[3] 馮·米塞斯. 人的行為[M].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
Ludwig von Mises. 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M].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15.
[4] 加里·貝克爾. 人類行為的經(jīng)濟分析[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Becker G S.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M].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5.
[5] Becker G S, Murphy K M. A Theory of Rational Addic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8 (96).
[6] Chaloupka F J.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Addictive Behavior The Case of Cigarette Smoking[D].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Graduate School, 1988.
[7] 理查德·克萊恩. 香煙:一個人類痼習的文化研究[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Richard Klein. Cigarettes are sublime[M].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1999.
[8] 李明定. 吸煙成癮:遺傳、機制與防治[M].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9.
LI Mingding. Smoking addiction: genetics, mechanism and prevention[M].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9.
[9] 衛(wèi)生部. 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M].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Ministry of Health. China report on health hazards of smoking[M].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2.
[10] 楊國安. 中國煙業(yè)史匯典[M]. 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
YANG Guoan. Collection of Chinese tobacco history[M]. Guangming Daily Publishing House, 2002.
[11] 焦瑒,等. 尼古丁成癮機制的研究進展[J]. 基礎醫(yī)學與臨床,2021(7).
JIAO Yang,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of nicotine addiction[J]. Basic and Clinical Medicine, 2021(7).
[12] 陳琮. 煙草譜箋注[M].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7.
CHEN Cong. Notes on Tobacco Chronology[M].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17.
[13] 王蒙. 吸煙. 轉引自中國煙草通志[M]. 中華書局,2006.
WANG Meng. Smoking. Cited in General journal of Chinese tobacco[M].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6.
[14] 理查德·克魯格. 煙草的命運[M]. 海南出版社,2000.
Richard Kluger. Ashes to Ashes: America’s Hundred-Year Cigarette War[M]. Hainan Press, 2000.
[15] 班凱樂. 中國煙草史[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Benedict C. Golden-Silk Smoke[M].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8.
[16] 潘家華,陳慶. 煙醉[M].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
PAN Jiahua. CHEN Qing. Smoke drunk[M]. China Youth Publishing Group, 2006.
[17] 朱自清. 吸煙與文化[M].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
ZHU Ziqing. Smoking and Culture[M].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17.
[18] 楊耀文. 煙趣雅談[M]. 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YANG Yaowen. Fun of smoking[M].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2011.
[19] 盧梭. 社會契約論[M]. 商務印書館,2013.
Jean-Jacques Rousseau. Du Contrat Social[M].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3.
[20] 歌德. 浮士德[M].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Faust[M].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19.
[21] 費倫茨·勒瓦迪. 世界煙斗發(fā)展溯源[M]. 華夏出版社,2021.
Ferenc Levardy. Our Pipe-Smoking Forebears[M]. Huaxia Publishing House, 2021.
[22] Fred Pampel. Tobacco Industry and Smoking[M]. Facts On File, Inc., 2004.
[23] 伊恩·蓋特萊. 尼古丁女郞:煙草的文化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Iain Gately. La Diva Nicotina: The story of how nicotine seduce the world[M].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4.
[24] 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 商務印書館,1997.
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M].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7.
[25] 哥倫布. 航海日記[M]. 譯林出版社,2011.
Christopher Columbus. Diario de Navegacion[M]. Yilin Press, 2011.
[26] 姚旅. 露書[M].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YAO Lv. Lu Shu[M]. 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8.
[27] 戴維·考特萊特. 上癮五百年[M]. 中信出版社,2014.
David T. Courtwright. Forces of Habit: Drug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M]. Citic Press, 2014.
[28] 桑德爾·吉爾曼等. 吸煙史:對吸煙的文化解讀[M]. 九州出版社,2008.
Sander L. Gilman. Smoke: A Global History of Smoking[M]. Jiuzhou Press, 2008.
[29] 張景岳. 景岳全書[M].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ZHANG Jingyue. Yingyue Book[M]. 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6.
[30] 迪迪?!づ锼? 煙火撩人:香煙的歷史[M]. 三聯(lián)書店,2013.
Didier Nourrisson. Cigarette : Histoire d’une allumeuse[M].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13.
[31] Robert N. Proctor. Golden Holocaust-Origins of the Cigarette Catastrophe and the Case for Abolition[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32] 薩特. 存在與虛無[M]. 三聯(lián)書店,2014.
Jean-Paul Sartre. L’Etre et le Néant[M].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14.
[33] 塔西陀.歷史[M].商務印書館,2013.
Cornelius Tacitus. History[M].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3.
Motivation analysis of smoking behavior
LI Baojiang*
Monopol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State Tobacco Monopol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45, China
Smoking is a rational addictive behavior. From a personal point of view, the motivation of smoking is to pursue physical pleasure, regulate psychological emotion, enhance social communication, increase fun of life and realize self-recogn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oups, the historical causes of smoking are mainly the global proliferation caused by navigation and population migration, the viewpoint of "tobacco cures diseases" which increases the popularity of tobacco medicinal use, the consumption growth stimulated by war and social unrest, the supply innovation promoted by trade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s, and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and art. Smoking behavior has its historical rationality, and tobacco control has value legitimacy.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we should avoid falling into the "Tacitus trap" when dealing with tobacco problems, and avoid difficult implementation of tobacco control policies in the future.
smoking; motivation; rational addictive; history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libj@tobacco.gov.cn
李保江(1972—),碩士研究生,高級經(jīng)濟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煙草經(jīng)濟理論與政策,Tel:010-63605344,Email:libj@tobacco.gov.cn
2022-03-07;
2022-05-17
李保江. 吸煙行為的動因分析[J]. 中國煙草學報,2022,28(3). LI Baojiang. Motivation analysis of smoking behavior[J]. Acta Tabacaria Sinica, 2022,28(3). doi:10.16472/j.chinatobacco. 2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