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顏淵篇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p>
【譯文】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政治,說道:“假若殺掉壞人來親近好人,怎么樣?”孔子答:“您治理國家,為什么要殺戮?您要是好好治國,百姓也會好起來。領(lǐng)導(dǎo)人的德行如風(fēng),老百姓的德行如草。風(fēng)向哪邊吹,草向哪邊倒?!?/p>
【評析】孔子反對暴政,主張“德政”。領(lǐng)導(dǎo)者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會犯上作亂。這里講的人治,是仁德者的所作所為。統(tǒng)治者殘暴無道,必然會引起百姓的反抗。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p>
【譯文】子張問:“士要怎么樣才算通達?”孔子說:“你所說的通達是什么呢?”子張答道:“在諸侯的國家一定有名聲,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望。”孔子說:“這叫有名聲,不叫通達。通達的人,本質(zhì)正直,講道義,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臉色,常常想謙讓別人。這樣的人仕途一定通達,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達。有名聲的人,表面仁德而行動卻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遲疑。他們在諸侯的國家徒有虛名,在大夫的封地也虛有其名。”
【評析】本章孔子提出了一對相互對立的名詞,即“聞”與“達”。“聞”是虛假的名聲,并不是顯達;而“達”則要求士大夫必須從內(nèi)心深處具備仁、義、禮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而不僅是追求虛名。這里講的是名實相符,表里如一的問題。
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弊釉唬骸吧圃諉?!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譯文】樊遲跟隨孔子在舞雩臺下游逛,說道:“請問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改正過失,辨別是非?”孔子說:“問得好!辛勞在先,享樂在后,這不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嗎?檢查自己的錯誤,不指責(zé)別人的缺點,這不就消除潛在的怨恨了嗎?因為一時憤怒而不顧自身,甚至不顧自己的雙親,不是糊涂嗎?”
【評析】孔子認為要提高道德修養(yǎng),首先在于踏踏實實做事,不要過多地考慮物質(zhì)利益;嚴(yán)格要求自己,不要過多地指責(zé)別人;注意克服情緒沖動的毛病,不要以自身安危作為代價。如此便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別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