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雙金 彭榮輝
《將相和》是一篇著名歷史故事,兩千多年來代代相傳。它的魅力在哪里呢?文章編排在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本單元語文要素是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要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秾⑾嗪汀愤@篇長文章,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呢?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是什么?我們認為可以帶著問題去閱讀。我們嘗試帶著問題分三個層次去閱讀這篇課文。
第一層次閱讀:《將相和》寫了哪三個故事?三個故事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快速瀏覽課文,可以發(fā)現(xiàn)它是由三個小故事組成,即: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之間是怎樣的關系?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為上大夫。藺相如澠池會上保全了趙王面子和趙國利益,立了大功被封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還高。廉頗認為自己立下赫赫戰(zhàn)功,藺相如僅憑一張嘴就爬到自己頭上,他不服氣,處處羞辱藺相如,后來幡然醒悟,負荊請罪,和藺相如成為知己好友,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由此看來,前兩個故事是因,第三個故事是果,三個故事之間是因果關系。這一層次的閱讀,是要明白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第二層次閱讀:走進每個故事,梳理故事情節(jié),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
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是講秦王聽說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和氏璧,說愿意拿十五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接到信之后,非常著急,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左右為難。這時有人推薦藺相如,說他勇敢機智,于是趙王請來藺相如,藺相如認為應該帶璧赴約,如果秦國不給十五座城,就是秦國理虧。見了秦王,藺相如獻上和氏璧,發(fā)現(xiàn)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假稱璧上有毛病,把璧騙了回來。藺相如騙回璧,就叫手下人化裝帶著璧抄小路回國,然后大大方方去見秦王。秦王沒有辦法,只得把藺相如送回趙國。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大功,趙王封他為上大夫。
“完璧歸趙”的故事情節(jié),梳理一下:秦王騙璧,趙王為難—臨危受命,出使秦國—相如獻璧,騙回玉璧—完璧歸趙,封為上大夫。
“澠池之會”是講秦王約見趙王,趙王為難了。藺相如陪同趙王赴澠池之會,會上秦王羞辱趙王,讓其鼓瑟。藺相如看到,便逼迫秦王為趙王擊缶,挽回趙國的面子。藺相如毫不示弱,不辱使命,被趙王封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還高。
簡單梳理情節(jié):秦王約見,趙王膽怯—相如隨行,全程陪同—趙王鼓瑟,相如逼秦—不辱使命,封為上卿。
“負荊請罪”情節(jié),簡單梳理,則是:廉頗不服,羞辱相如—相如回避,門客不平—深明大義,廉頗請罪—互為知己,協(xié)力保趙。
第二層次閱讀,主要是要理清故事脈絡,了解故事前因后果。這樣就對故事有了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第三層次閱讀:從故事中感受人物形象。
課文塑造了藺相如怎樣的形象?通過閱讀,我們能感受到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的性格特點。
秦王提出用城換璧,所有人束手無策,藺相如挺身而出愿意出使秦國,這是勇敢之一。秦王沒有誠意拿城換璧,藺相如不懼危險,巧妙把璧騙回,這是勇敢之二。和氏璧送回趙國之后,藺相如大大方方去見秦王,這是勇敢之三。秦王拒絕為趙王擊缶,藺相如說秦王若不答應,他就與其同歸于盡,這是勇敢之四。
藺相如的機智表現(xiàn)在哪里?看到秦王不愿意拿城換璧,他以璧有瑕疵要指給秦王看為借口,巧妙騙回玉璧,這是他的機智。他看出秦王不會信守承諾,就叫人化了裝帶著璧先回趙國,不辱使命,這是他的機智。眼見秦王羞辱趙王讓其鼓瑟,他以趙王聽說秦王擅長秦國音樂為由,讓秦王為趙王擊缶助興,挽回趙王面子和趙國尊嚴,這也是他的機智。
藺相如不僅大智大勇,而且顧全大局。他知道廉頗不服氣,他就請病不上朝,避免見面發(fā)生沖突。他看到廉頗車子過來,趕緊把車往回趕,避免和廉頗當面撞上。他的顧全大局更表現(xiàn)在他對門客的一番話上:“秦王我都不怕,還會怕廉將軍嗎……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這一番話,深明大義,感人肺腑,他時刻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品質不僅深深打動了我們,也打動了廉頗。
廉頗的人物形象是什么?英勇善戰(zhàn),知錯就改。雖然廉頗是個次要人物,但是他這種知錯就改的品質,勇于負荊請罪的行為讓我們深深感動。
三個層次的閱讀,從故事中走進人物的心理,觸摸人物的形象,這樣才能真正讀懂“將相和”這個歷史上著名的故事。
三個層次的閱讀,也呼應了課文后面的三個練習題。第一個層次的閱讀,呼應了課后的第1題。第二個層次的閱讀,呼應了課后的第3 題。第三個層次的閱讀,呼應了課后的第4 題。所以,這三個層次的閱讀,也是比較好地完成了課后的三個練習題。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題目是《將相和》。大家已經(jīng)讀過課文,文中的將和相分別指誰?
生:“將”指的是廉頗,“相”指的是藺相如。
師:(板書“廉”和“藺”,講解容易寫錯的筆畫。)《將相和》是一個大故事,里面包含了三個小故事。第一個故事是什么?
生:完璧歸趙。
師:第二個故事呢?
生:澠池會上。
師:你也用了四個字。還有其他說法嗎?
生:澠池之會。
師:你的說法更好,加上一個“之”字就讓我們感受到這是一個古代的故事。第三個故事是什么?
生:負荊請罪。
(師依次板書小標題)
師:你們能不能針對“完璧歸趙”提幾個問題呢?
生:為什么要把和氏璧還給趙國?
生:誰讓和氏璧回到趙國?
生:和氏璧是如何回到趙國的?
生:和氏璧是怎么被送到秦國的?
(師相機板書:誰、如何做、結果、原因。)
師:學著剛才的樣子再針對澠池之會提問。
生:誰和誰相會?
生:相會時做了什么?
生:為什么會在澠池相會?
生:澠池相會的結果是什么?
師:針對第三個故事可以怎么問?
生:誰負荊請罪?
生:在哪里請罪?
生:請什么罪?
生:如何請罪?
生:請罪的結果是什么?
(師相機板書:誰、做了什么、結果、原因;誰、如何請罪、結果、原因、地點。)
師:請大家觀察板書,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每組問題中都有人物、原因、經(jīng)過、結果。
師:是的。所以當你在歸納一個故事的大致內容時,可以從以上幾個角度思考,組織語言。接下來,請大家從三個故事中選擇一個,同桌合作將故事大意寫下來。
(生練習)
生:我寫的是負荊請罪的故事。廉頗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不顧國家利益很不應該,所以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里請罪,最后他們成為了好朋友。
師:如果你能把廉頗怎么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寫出來,就更好了。
生: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覺得自己不顧國家利益是不對的,于是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的面前請罪,最后他們成了好朋友,齊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
師:藺相如到底說了什么?
生:廉頗因為職位比藺相如低所以不服氣,要和藺相如作對。而藺相如說,不能因為私人恩怨影響國家利益。廉頗覺得自己做錯了,就到藺相如家負荊請罪。
師:請大家把掌聲送給這位同學。
(生鼓掌)
師:大家知道為什么要為他鼓掌嗎?
生:因為他把故事的前因后果,還有過程,都交代得很清楚。
師:誰來交流完璧歸趙的故事大意?
生:藺相如奉趙王之命帶著和氏璧來到秦國,但是他看出秦王沒有用城換璧的誠意,于是用自己的機智保住了和氏璧,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師:掌聲送給這位同學。哪位同學來交流澠池之會的大意?
生:秦王約趙王在澠池相會。秦王為了羞辱趙王,叫趙王鼓瑟,藺相如為了挽回趙王的面子,逼秦王為趙王擊缶。結果秦王沒有占到便宜。
師:剛才發(fā)言的幾位同學都能用我們講過的方法將故事大意歸納得非常好。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進一步了解藺相如和廉頗的特點。
于永正老師《將相和》教學片段是快速閱讀的范例。于老師把快速閱讀、學生提問和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值得我們好好品讀。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于老師的課成功在哪里?成功在教給學生快速閱讀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提升快速閱讀的水平。
學問,學問,要把“學”和“問”有機地結合起來。這里的“問”,其實就是指學生的思考??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睂W習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在思考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于老師讓學生概括三個故事的小標題之后,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你們能不能針對“完璧歸趙”提幾個問題?學生的思維之門打開,提出了很多有意義和價值的問題?!盀槭裁匆押褪翔颠€給趙國?”“誰讓和氏璧回到趙國?”“和氏璧是如何回到趙國的?”“和氏璧是怎么被送到秦國去的?”
根據(jù)學生的問題,教師相機板書:誰、如何做、結果、原因。照著這個方法,于老師又讓學生先后對“澠池相會”和“負荊請罪”提問。學生的問題,于老師都板書后又引導學生: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再次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每組問題當中都有人物、原因、經(jīng)過、結果。于老師水到渠成地小結:所以當你在歸納一個故事的大致內容時,可以從以上幾個角度思考,組織語言。接下來,請大家從三個故事中選擇一個,同桌合作將故事大意寫下來。
于老師讓學生提問,高明在哪里?
第一,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好多老師上課時往往是站在教師的角度去提問,用教師思維代替學生思維。于老師不這樣做,他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把提問的權利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去提問。
第二,讓學生主動去發(fā)現(xiàn)這三組問題當中的共同點是什么,又把發(fā)現(xiàn)的權利交給學生。真正高明的老師總是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中央,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課文讓學生去閱讀,問題讓學生去思考,規(guī)律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
指導學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于老師教得也十分精彩。我們看一個片段。第一個學生說,我寫的是負荊請罪的故事……最后他們成了好朋友。于老師怎么點撥呢?于老師提示:如果你能把廉頗怎么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寫出來,就更好了。于老師的點撥非常重要。因為這樣寫出來,才能讓人明白廉頗知道自己是因為什么錯了。所以,第二個學生改動時就加了一句:廉頗覺得自己不顧國家利益是不對的。這句話加得好。于老師接著點撥:藺相如到底說了什么?也就是說,廉頗認識錯誤是因為藺相如說的話觸動了他,這是廉頗思想轉變的主要原因。于老師又點在了關鍵處。第三個學生加了一句:藺相如說,不能因為私人恩怨影響國家利益。廉頗覺得自己做錯了,就到藺相如家負荊請罪。這時于老師說:請大家把掌聲送給這位同學。并且問:大家知道為什么要為他鼓掌嗎?學生體會到:他把故事的前因后果,還有過程,都交代得很清楚。
什么叫名師?名在哪里?有名的老師,課堂上自己講得少,學生講得多;有名的老師,總在關鍵處給學生點撥;有名的老師,總是能四兩撥千斤。于老師是教學大師,他總是點在關鍵處,點在要害處,讓學生一次比一次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本單元要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焖匍喿x不是說閱讀速度越快越好,很快地讀完,什么信息也沒有抓住,也沒有提煉出來,那樣的快速是徒勞無功的。于永正老師的教學片段,在最短的時間里,教給學生用自己思考、發(fā)現(xiàn)的方法,概括三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妙在方法,妙在藝術,妙在速度,妙在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