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彭才華
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統(tǒng)編教材中第一個習作單元,從導語到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再到“習作例文”、習作,全都指向觀察。
通常來講,習作單元大體都是在精讀課文中學習表達方法,在“交流平臺”中歸納梳理、提煉方法,在“初試身手”環(huán)節(jié)初步嘗試運用,在“習作例文”中進一步感知方法,最后則是在習作中形成單元學習成果。不過,我們應該謹防一種傾向,那便是把習作單元的學習任務局限為最后能完成一篇習作。習作單元的教學價值,應該遠遠不止這樣。
關于觀察,方法其實并不是第一位的。因為,習作的第一要素是積極的情感活動。也就是說,習作單元的“觀察”,擺在第一位的應該是要喚醒學生觀察的意識,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影響學生觀察的性靈,使他們時刻能用心熱愛生活、留意生活、體察生活。《搭船的鳥》作為本單元第一課,教學理應指向這一重點。
當然,作為“一位‘五官開放’的旅行者”,郭風先生所寫的這篇文章確實在觀察方法上很有代表性,學生易于發(fā)現(xiàn)和借鑒。因此,教學還應引領學生學習郭風先生那樣,打開“五官”,運用方法觀察具體事物,進而寫出片段,嘗到習作樂趣,為整個單元最終的任務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1.讀好課文,把握大意。
2.學習“五官開放”,發(fā)現(xiàn)、感悟作者動用多種感官觀察事物的方法。
3.在模擬的情境中,吸取“視而不見”的教訓,體會留意周圍事物的重要性。
4.在讀文品詞中,感受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美好境界,培養(yǎng)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積極情感。
準備一個觀察對象(如裝有小鳥的鳥籠、會動的玩具等),課前悄悄放置在教室里。
1.聚焦生字“搭”,讀好課題。
(1)板書課題“搭船的鳥”,學生齊讀。
(2)(指課題)找一找,這個“搭”字出現(xiàn)在課文的哪里?讀一讀句子,想一想,“搭”字意味著什么?
預設:
①“搭船”,顯得自在,不拘束。
②“搭船”,是“順便乘坐船”,是偶然發(fā)生的。對于這偶然搭船的小鳥,作者居然能寫成一篇文章,可見他時時留心觀察。
2.出示本課生字,檢查學生是否能讀準字音。
3.初讀課文,完成填空。
課文寫了“我”乘船去鄉(xiāng)下外祖父家,天下著大雨。雨停后,我發(fā)現(xiàn)了一只(搭船的翠鳥),看到了它的(外形)和(捕魚時的樣子)。
4.說一說,你喜歡這只翠鳥嗎?引導學生利用文中的語句回答,相機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設計意圖:教學習作單元的課文,既要有別于傳統(tǒng)教材中的精讀課文教學,也要防止過于功利的直撲習作技法的發(fā)現(xiàn)。所以,檢查字詞、語句的朗讀,整體感知課文,仍是需要認真落實的。說說喜歡翠鳥的原因,則是為下一環(huán)節(jié)設下伏筆?!?/p>
1.作者為什么可以寫得這么細致呢?我們來了解作者。
郭風(1917—2010),福建作家,把自己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散文、散文詩和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事業(yè)。有人這樣評價他:一位白發(fā)蒼蒼的兒童,一位充滿幻想的詩人,一位“五官開放”的旅行者,一位使用問號最多的散文家,一位一輩子為孩子們精心制作“點心”的廚師……
2.什么叫“五官開放”?想一想,作為“一位‘五官開放’的旅行者”,郭風會怎樣觀察事物?
3.朗讀課文,自主發(fā)現(xiàn):讀一讀課文,想一想,作者動用了哪些感官去觀察事物呢?
【設計意圖:教學,要善于尋找著力點?!啊骞匍_放’的旅行者”,是作家章武先生在《我心目中的郭風先生》一文中對本文作者郭風先生的評價。這一點,在本文得到了具體、生動的印證。借用這一評價,展開本課最核心的教學內容,是自然而然的。讓學生尋找作者動用了哪些感官,學生自會樂意,也必有收獲?!?/p>
1.匯報交流:作者動用了哪些感官去觀察事物呢?
(1)用耳聽雨聲。
句子:天下著大雨,雨點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響。
①指導朗讀,體會作者留心觀察。
②邊讀邊想象其他的聲音,如“船夫披著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搖著櫓”。
(2)用眼觀外形。
句子:我看見一只彩色的小鳥站在船頭,多么美麗??!它的羽毛是翠綠的,翅膀帶有一些藍色,比鸚鵡還漂亮。它還有一張紅色的長嘴。
①讀一讀句子,然后合上書說一說:如果把它的樣子畫下來,你會用什么顏色呢?
②圈注關鍵詞,體會翠鳥色彩之美。(羽毛:翠綠;翅膀:藍色;長嘴:紅色)
③小結:我們大概在電視上見過翠鳥,可是,大多數(shù)人只記得它的顏色非常鮮艷,至于它的羽毛啊、翅膀啊、嘴啊分別是什么顏色,卻說不太清楚。但是,對于這樣一只偶然來搭船的小鳥,作者卻觀察清楚了。多么用心,多么細致??!
(3)用眼觀動態(tài)。
句子:它一下子沖進水里,不見了。可是,沒一會兒,它飛起來了,紅色的長嘴銜著一條小魚。它站在船頭,一口把小魚吞了下去。
①播放翠鳥捕魚的視頻,學生認真觀看,然后試著說說翠鳥是怎樣捕魚的。
②朗讀語句,注意句中的動詞,感受作者用詞的精準。
它一下子(沖)進水里,不見了??墒?,沒一會兒,它(飛)起來了,紅色的長嘴(銜)著一條小魚。它(站)在船頭,一口把小魚(吞)了下去。
③指導朗讀,注意語速變化,讀出翠鳥動作的敏捷。
④小結:翠鳥捕魚的動作實在太敏捷,然而,一切都逃不過作者的眼睛。
⑤說話練習:教師做連續(xù)動作(如:教師走上講臺,拿起水杯,擰開杯蓋,喝了一口水,再蓋好杯蓋,放在講臺上),學生觀察后說一說觀察所得(句式:只見老師……接著……然后……)。
(4)用心想去來。
教師引導發(fā)現(xiàn):作為一個“‘五官開放’的旅行者”,郭風不僅用耳聽了,用眼看了,并且,他還用心想了。
句子:它什么時候飛來的呢?它靜悄悄地停在船頭不知有多久了。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難道它要和我們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嗎?
①讀讀句子,數(shù)數(shù)有幾個問號;聊一聊,從這些問題中,你想到了什么?
②回看作者介紹——“一位使用問號最多的散文家”。
③小結:“五官開放”,還需要我們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
2.總結板書:“五官觀察”。教師引讀全文。
【設計意圖:緊緊圍繞“‘五官開放’的旅行者”這一核心,本環(huán)節(jié)扎扎實實地引領學生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的具體方法。在自主發(fā)現(xiàn)、師生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留心觀察的好處,這將推動他們在今后的生活中逐步養(yǎng)成開放多種感官去觀察的好習慣?!?/p>
1.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五官觀察法”,現(xiàn)在我們利用這種方法來寫一種鳥(玩具),好嗎?(稍頓)這只鳥(玩具)我擺在教室可是有些時間了,為什么你們還感覺難?。课覀円黄鹂?。(呈現(xiàn)單元導語)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卜▏沉_丹
引導學生交流“留心”的重要性。
2.匯報交流,教師小結:要知道,郭風筆下的這只翠鳥停留在船上的時間其實也可能是很短的??!正因為他用心留意了這只翠鳥,才能寫得這么細致、精彩。(板書:一心留意)
3.把事先準備好的鳥籠(玩具)再次呈現(xiàn)在講臺上,限時觀察,然后寫作。重點提醒:看誰能用好“五官觀察”法。
4.匯報交流,教師著重從“五官觀察”的角度予以點評、指導。
5.同學們,學習這個單元,就是希望大家以后特別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并且能把觀察所得寫下來。請牢記——
生活當中美麗多,留心觀察不放過;
用好五官來發(fā)現(xiàn),邊看邊聽多琢磨。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欲擒故縱,把學生置于一種模擬的環(huán)境中,讓他們感受到不留心觀察導致的寫作困難,繼而在“失而復得”的機會面前懂得珍惜,細細留心觀察,并嘗到由此帶來的寫作成功的甜頭。相信這樣一次經歷能給學生帶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