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聞
作家不是培養(yǎng)出來的。
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強調中小學語文教學、大學中文學習對作家培養(yǎng)有直接的責任?這不是相互矛盾的嗎?
中小學語文教學與大學中文專業(yè)學習,都是母語教育與學習,而作家作為一種職業(yè),是在母語學習之后的運用。沒有前期語言的學習與培養(yǎng),就沒有后面的運用。無論是哪個作家,都接受過母語學習的訓練,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不同的是,訓練所需時間的多少,語言表達的靈動、精準、個性,則是因人而異的。
作家雖不是靠語文教學或中文專業(yè)學習可以培養(yǎng)的,但我們的語言學習與語言運用,卻是可以為一個人成為作家助力。從這一角度來講,在所有學科學習中,沒有比語文學習與作家培養(yǎng)血緣更近,輸血更多,所以,我們強調語文學習和中文學習與作家培養(yǎng)有著莫大關系,而不是沒啥關系。我們的語文教學與中文專業(yè)學習,是系統(tǒng)學習并培養(yǎng)人運用語言的能力,成為作家,是其學習與培養(yǎng)的一個小小分支,只是一種結果,而不是要培養(yǎng)的全部。只要我們有著這樣的觀念與認知,所有從事母語教育的工作者,在學科教學與作家培養(yǎng)面前,就能挺直腰板、理直氣壯。一個人只要有語言運用的能力,能不能成為作家,那是個人的事情,就不是我們學科培養(yǎng)要涉及的范疇了。莫言、劉慈欣、鄭淵潔、楊紅櫻……無論是我們熟悉還是不熟悉的作家,都是半路成為作家的,而他們成為作家一個重要的、共同的前提是對語言表達感興趣,有著良好的語感。這是基礎教育的功勞,不可抹殺!
從事母語教育的人除了要有以上的學術責任與意識外,在母語培養(yǎng)與教育上,我們不應只滿足于單純的一個考試得分,而應有感性思維與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意識。如果我們把母語學習只停留在字詞句段、基礎知識、語法學習、技巧運用等,那就會讓我們的母語教育變得冰冷機械,失去其應有的溫度與溫情。雖然前者重要無比,但如若失去后者,就會讓我們的母語教育變?yōu)闊o魂之軀。也因為這項內容的缺失,讓我們眼下的母語教育遠離了作家這一職業(yè)。因為只有語言運用能力與技巧,缺少感性思維與人文素養(yǎng)的內核,只是一個正確文字與語法組合的語言傾吐器,算不得創(chuàng)作與作品;如今的人工智能,早已實現(xiàn)了這一點。
我們的母語教育中缺少感性思維與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這一現(xiàn)實,丁帆與王堯合作的《建構生動有趣的全民閱讀》一文中的論述與評價,可謂一語中的:
我們常與一些作家、批評家同仁閑聊,談起一些科學家為普及科學知識,絞盡腦汁地為非專業(yè)讀者和中小學生寫書而并不成功的例子,很是感慨。究其緣由,我們猜度,或許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培養(yǎng)的科學家缺少的正是人文素養(yǎng)的熏陶和寫作技巧的訓練,造成其理性思維遠遠大于感性思維,甚而缺少感性思維以及感性表達方式。在更大的范圍看,多年來文學教育的缺失,導致國民整體文學素養(yǎng)的凝滯,從而也造成了全社會人文素質的缺失。這是當下值得注意并亟待改變的文化危機。
反觀我們當前的中小學或大學中文母語教育,我們是不是過多注重基礎和理性的教學內容,而缺少了感性思維與人文素養(yǎng)教育?這不單是缺少優(yōu)秀作家的一個重要原因,更是我們母語教育可怕的缺失,將這說成是當代的“文化危機”,絕非危言聳聽。
要想拯救我們面臨的這場“文化危機”,源頭在我們小學母語教育;要想改變這場“文化危機”的現(xiàn)實,重任落在我們小學語文老師肩上。
寫到這里,自己都覺得自己是一個討厭至極的家伙,不在教學一線,整天談著虛無理想中的事,卻總是把一些責任、義務的內容攬到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身上,給我們原本已經(jīng)繁重的教學工作一再加碼,實在不好。于是,到此閉嘴,不再談此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