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丹 孫旭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心血管疾病,60 歲以上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發(fā)病率超過 1.83%[1]。雖然關于其治療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其死亡率仍然很高,疾病進展率高,預后差,患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呼吸急促、乏力,患者需要限制體力活動,以減少心臟循環(huán)負荷[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長期臥床可引起許多并發(fā)癥,如深靜脈血栓形成、運動抵抗力下降,并對心臟產生不利影響[3]。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適合的運動康復方法是安全的,可以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其運動方式主要有步行、腹式呼吸、太極拳、放松療法等。健身操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的康復治療,可增強人體生理功能,調節(jié)心理健康,其可以通過提高心肌細胞的耐氧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緩解各種不適癥狀[4,5]。本研究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健身操干預的效果,具 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大連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心內三病房的6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30 例。對照組男 17 例,女13 例;年齡55~68 歲,平均年齡(62.29± 2.43)歲。試驗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55~68 歲,平均年齡(62.51±2.5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根據臨床表現(xiàn)、心電圖、臨床檢查及冠狀動脈造影診斷為心力衰竭;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治指南中關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NYHA 心功能分級為Ⅱ~Ⅲ級;患者年齡≥55 歲;慢性心力衰竭診斷6 個月以上;無其他嚴重全身疾?。换颊咚悸非逦?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病情穩(wěn)定,患者身體運動功能正常,能進行運動鍛煉;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存在認知障礙,不能完成本研究的患者;存在嚴重過敏體質的患者;存在急性心力衰竭、風濕性心臟病、爆發(fā)性心肌炎等心臟病。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臨床常規(guī)康復方法,給予常規(guī)抗心力衰竭治療、入院教育、疾病相關知識指導、用藥指導、飲食指導等,鼓勵患者根據自己的心功能進行如床邊活動、散步等運動。試驗組在臨床常規(guī)康復干預的基礎上采取健身操干預。對患者進行運動前評估,以確保患者在康復中的安全,制定安全有效的康復方案,進行心臟康復訓練,具體練習步驟如下:①患者臥床進行呼吸訓練,包括腹式呼吸、耐力呼吸、深呼吸訓練,3 次/d,每次選擇1 種呼吸訓練方法,5~10 次/組,20 min/次。呼吸訓練結束后指導患者放松10 min。②床邊步行鍛煉,3 次/d,患者每次選擇1 種呼吸訓練方法,5~10 次/組,3 組/d。待病情穩(wěn)定后,患者采取步行結合八段錦前4 項運動,并在前一階段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制定健身操干預訓練,其運動方式以步行、快走、慢跑等構成?;颊邚牟叫虚_始,逐漸過渡到八段錦前4 項,然后進行快走。運動時間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可逐步設定,包括熱身運動、鍛煉階段和放松階段,熱身運動應做全身伸展運動,3~5 min 為宜。鍛煉階段開始有氧運動,最后進入放松階段。要求患者鍛煉 4~6 次/周。如患者出現(xiàn)明顯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應立即停止運動。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相關評分(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表評分、運動康復訓練行為階段評分、運動自我效能量表評分)、6 min 步行距離、治療后NYHA 心功能分級。①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表包括情緒、癥狀和社會因素3 個維度,總共15 個條目,其中3 個與情緒相關,涉及情緒評價;6 個項目與疲勞有關,并涉及身體評分,采用線性評分法對各項目進行評分,將評分多個分值進行線性加權,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差。②運動康復訓練行為階段評分一般采用5 級簡易量表,其可以反映患者康復訓練的執(zhí)行情況,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執(zhí)行情況越好。③運動自我效能量表評分對訓練可能遇到的困難設計了3 項回答,用數字評分表示“完全不自信”、“半自信”及“完全自信”,將每個評價項目的得分相加,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自信情況越好。④6 min步行距離,6 min 步行距離是對患者運動耐力的測試,具體方法:患者在平坦的地面上劃出10 m 長的直線距離,兩頭劃線作為標志,患者在筆直的走廊里來回走動,統(tǒng)計患者6 min 內的步行距離。⑤NYHA 心功能分級標準:a.Ⅰ級為患者患有心臟病,但不限制體力活動,一般體力活動均可以進行;b.Ⅱ級為患者患有心臟病,休息時無癥狀,但一般體力活動可引起患者呼吸困難,或誘發(fā)心絞痛發(fā)作;c.Ⅲ級為患者休息時無癥狀,仍感覺舒適,但一般輕微的體力活動會引起心絞痛;d.Ⅳ級為患者患有心絞痛,活動能力完全喪失,任何行動都會加重癥狀。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相關評分及6 min 步行距離比較 試驗組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表評分低于對照組,運動康復訓練行為階段評分、運動自我效能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6 min 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相關評分及6 min 步行距離比較(±s)
表2 兩組相關評分及6 min 步行距離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后NYHA 心功能分級比較 試驗組治療后NYHA 心功能分級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NYHA 心功能分級比較[n(%)]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患者心肌細胞收縮功能下降,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患者心功能受損,導致其運動耐量下降,產生疲勞,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6]。近年來,由于我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死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導致患者心肌細胞出現(xiàn)代償性改變,可導致心肌泵血功能的下降[7]。隨著對慢性心力衰竭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適當的康復運動有助于預防心血管急癥,降低患者由于心血管病造成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后,但具體的運動方式仍不確定[8]。目前國外有關心臟康復的方法,已經發(fā)展了 40 多年。在中國,心臟康復研究起步較晚,仍處于探索階段。有氧耐力訓練是康復訓練的基礎,患者訓練初期氧耐力最低。隨著鍛煉的加強,耐力逐漸增強[9]。因此,建議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逐步增加運動強 度[10]。為了提高康復訓練的實際操作性,本研究對患者采用健身操干預,遵循循序漸進、安全第一的原則,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開展規(guī)范化的健身操干預,能有效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耐力,促進其身體機能盡快恢復,提高生活質量。分析原因為:①該方法能有效降低患者運動時產生的血乳酸[11];②能促進患者肌纖維變粗,有效改善肌肉代謝,有效提高肌纖維細胞線粒體總容量密度[12]。
綜上所述,健身操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