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壓力大,對未來感到迷茫時,你想過規(guī)劃一個“間隔年”嗎?
“間隔年”一詞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英國,指年輕人在畢業(yè)之后工作之前,利用空檔時間,通常為3個月到12個月不等,做一次長期旅行,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也被用來泛指已經工作的人,暫時離開職場,利用一段時間調整或嘗試新事物??傊?,都是人們將原有生活軌道按下暫停鍵,給自己個喘息、調整的過程。
不久前,當當網原CEO李國慶,在討論大學生就業(yè)問題時,提到一些年輕人可以“歇一年,去行萬里路”,引發(fā)討論。在社交媒體上,不少人分享了自己經歷間隔年的感受。有的人的確因此放松了下來,享受生活,思考清楚未來的方向。但也有人提到,當結束間隔年,重新進入職場時,找工作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甚至出現了“職場不接受間隔年”的聲音。獵聘網的一份調查報告中也提到:僅有41.3%的HR(人資部門工作人員)表示可以接受空窗期超過6個月的求職者,大多數經歷間隔年的人重回職場時,會被質疑抗壓能力差。
經歷過間隔年的人,有著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從工作或就業(yè)壓力里解脫出來之后,幾乎都給自己加上了學習和考試的壓力。也有不同,雖然找工作都不算順利,但有的通過間隔年找回自信,有的反而更迷茫了。每個人都有選擇停下來的權利,但選擇停下來后,如何放松自己,又如何規(guī)劃未來,是一個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