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紹偉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用40年多年的時間實現(xiàn)了農村化到城市化、農業(yè)化到工業(yè)化的跨越,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二十大報告正式宣告,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發(fā)展階段,距離中華偉大復興夢的實現(xiàn)越來越近。與此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伴隨以計算機為引領的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以及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我國也很快進入“無需體力時代”“體力缺乏時代”“腦體嚴重不均衡時代”。一方面,生產能力越來越強,物質財富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人類享受越來越多的“舒適”和“便利”,開始遠離自然、遠離運動。這一切正在走向我們期望的反面——我國國民的健康受到極大威脅,各種現(xiàn)代生活方式病發(fā)病率不斷提高,亟需采取措施解決這一關乎民族偉大復興的問題。
世界衛(wèi)生組織2010年宣布:“缺乏身體活動”是全球十大(早期)死亡風險因素之一,全世界超過80%的青少年人口“身體活動不足”(即每天中高強度體力活動不足60分鐘)。同年,世衛(wèi)組織調查估算:中國11~17歲青少年“身體活動不足流行率”均值高達83.8%,且高低差異很大,最低為77.3%,最高達到91.1%。從1985年到2019年,我國兒童青少年中肥胖率增長了55倍。2021年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研究表明,中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各年齡段青少年在人際交往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80%以上的大學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孤單感。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學生身體運動的量與強度嚴重不足。
青少年的身體運動不足導致的健康問題,只能通過我們創(chuàng)造出具有時代特征的科學合理有效的身體運動,并激發(fā)和調動大眾廣泛持久地參與才能解決。
這些對學校體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體育必須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科學有效地進行體育鍛煉。這既需要有先進的學校體育觀念,有高質量的學校體育保障,更需要開展高質量的學校體育活動,包括豐富多彩、充滿魅力、科學合理、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內在動機的課內、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體育競賽和校外體育活動(社區(qū)體育、家庭體育活動)。
高質量學校體育活動的核心是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的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yǎng),即學生自覺主動積極有效地開展體育與健康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正確價值觀。換言之,學生能夠在特定的情境下自覺運用所學的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創(chuàng)造美與善的生活。
從增進健康、促進成長、快樂幸福生活的角度來說,學生需要體育運動。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的體育參與率不高,部分學校體育采取強迫體育的形式,這則導致學生對體育產生反感和對抗情緒?!爸灰纪?,堅決不再玩體育”“我一輩子也不想跑800米”……學校體育對學生統(tǒng)一組織管理管得越多,學生自主開展體育活動的能力越低下。學校不斷加大力度、努力規(guī)范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導致訓練枯燥單調,學生“出人不出力”,成效低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根本的解決。
出現(xiàn)上述困局的主要內因是學校體育未能創(chuàng)造人人參與的體育,使很多學生“望體生畏”;未能讓學生真正認識與理解體育的意義與價值,尤其是理解體育對人本身的意義和價值;未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機,使他們真正會體育,具有體育活動的能力。
201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一個重要判斷:今天的青少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體育,現(xiàn)實中他們卻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快地脫離體育?,F(xiàn)有的青少年體育模式已經失效,未能讓廣大青少年廣泛參與,并在參與中持續(xù)發(fā)展。青少年體育改革勢在必行,核心是讓青少年擺脫靜態(tài)的坐姿生活方式,引導其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恢復并保持他們應有的活力,包括他們幸福的能力。
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成為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核心和抓手。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其實就是讓學生真正“懂”體育和健康,真正“會”體育與健康,真正“愛”體育與健康,真正“用”體育與健康。如果能夠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更好地培養(yǎng)和提高了學生的“會、懂、愛、用”,那么整個學校體育的水平和質量才會得到提升。
新時代為學校體育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難得的機遇,也給學校體育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我們必須緊密圍繞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深入進行學校體育改革,充分激發(fā)學生體育活動的內在動機,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養(yǎng)成體育運動習慣,自覺、主動、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一代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