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婷婷
“天祿琳瑯”藏書部分修復成果
“天祿琳瑯”藏書部分修復成果
中國的古籍,主要指書寫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許多古籍流傳千百年,難免有各種“病痛”,因此亟(jí)須“書醫(yī)”來“治病續(xù)命”。
不過,古籍修復可不是近代才有的技藝,而是伴隨書籍的產生而產生的。早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關于“裂薄紙如薤(xiè)葉以補織”“逐屈曲形勢裂取而補之”的補書記載。在發(fā)展過程中,古籍修復逐步形成一套特定的技藝流程,主要通過口傳身授的師徒傳承,目前也結合了學校教育、培訓、傳習等模式。
如同人類看病,古籍“診療”也要按流程走。
首先,我們要為其建立病歷(修復檔案),通過詳細檢查(眼觀手摸與儀器檢測)來記錄“病人”的基本情況與各種病癥;其次,依據診療經驗結合檢測結果,制定治療方案(修復方案);然后,治療過程才開始。
治療過程有點像實施手術,需要開刀(分解古籍為單葉)、干預病灶(單葉修補破損)、縫合恢復(裝幀復原),用妙手巧工來延年益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籍修復工具多樣,以傳統工具為主,也會吸收借鑒其他行業(yè)的工具。
用于修復檢測的現代設備:紙張纖維分析儀
根據功能,古籍修復有修補、錘平、裝訂、托裱等幾類工具。其中,毛筆、鑷子等用于修補破損;錐子、敲槌、木尺、錐板等用于裝訂打孔,呈現古籍裝幀的特色;棕刷、排筆、啟子等用于書衣(即書的封皮)托裱。這些工具中,有不少是修復師自制的,例如竹制啟子,它們分不同大小和薄厚,分離粘連書葉(即古籍的單葉)時也需要它。
伴隨科技進步,古籍修復所用設備在傳統修復臺、壓力機的基礎上也不斷融入現代研發(fā),例如:用于紙張纖維檢測的分析儀,為古籍修復配紙?zhí)峁┝丝茖W的依據;可即時掃描成像的高清攝影修復臺,用于輔助修復拼對手術,并能詳細記錄手術過程……這些設備都為古籍修復科學化與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巨大助力。
古籍修復工具
古籍要“復活”,重點不僅在“修”,還有“復”。除了本身攜帶的信息,珍貴古籍還有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因此,“修舊如舊”是古籍修復的重要原則。
材料方面,一般會選用接近古籍材質的材料。但“接近”不等于“直接可用”,我們需要根據原件的情況,對選擇好的修復材料進行各種加工。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染色做舊。
在書葉修補材料染色時,我們習慣使用植物染料,例如黃檗(bò,落葉喬木)、橡碗子、板栗殼、茶葉等。這是因為由它們提取出的染液,一般不需媒染劑(染料通過某種媒介物,達到染色目的所用的物質)就易于上染和染勻,顏色也與古籍流傳至今呈現的舊色系匹配,而且染料本身得之于自然,更易獲取。
那它們是怎么上色的呢?
選好的植物染料通常先像熬中藥一樣提取染液,然后通過刷染、拉染或浸染等方式為修復材料染色。
想要“復”,自然離不開黏合劑。
古籍修復中的黏合劑主要指糨(jiàng)糊(也寫作“漿糊”),它源于面粉,去筋后即可使用——當然,也可食用,在保證衛(wèi)生的前提下,你可以吃上幾口,面筋加工后也很美味。
這種做法可追溯至唐代,畫家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已有記載“凡煮糊,必去筋”。小麥淀粉的提取過程一般從和面開始,先醒面(將和好的面團靜置一段時間,有利于面筋凝聚洗出淀粉)后洗筋;洗筋過程要反復揉搓,以便去掉其中的蛋白質——面筋;留下的淀粉液經過多次沉淀、換水、凈雜質,使用離心機(目前淀粉提取在傳統手工提取的基礎上,開始使用離心機、淀粉提取機等設備,以提高效率)分離并晾干后,最終只留下潔白、純凈的小麥淀粉。
接下來,便是糨糊成型階段了。淀粉糨糊的制作方法有兩種:煮和沖。煮可使淀粉充分糊化,黏性更高;而古籍修復常用開水沖制的方法——更為便利。制好的稠糨糊略呈半透明狀,無任何添加,安全可逆,黏度能滿足一般古籍修復的需求。不過,因不同修復環(huán)節(jié)及材質有不同濃度要求,稠糨糊通常要稀釋使用,例如,修補書葉的糨糊黏性要適中,這時它的濃度有些像稀米湯。
古籍修復染色加工材料
修補破損是古籍修復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我們通常只做材質修補,不添加缺損內容。其中,紙張手工修補是最常用的方式。
紙張手工修補是用近似的補紙手工粘補破損處,黏合劑便是稀釋的淀粉糨糊。粘補手術是在書葉背面操作(不影響正面文字內容):先用毛筆蘸取稀糨糊,涂抹在書葉蟲蛀、鼠嚙等缺損邊緣,然后將補紙對正簾紋、貼補在破損處(補紙材質、簾紋等需與書葉統一),輕輕按壓粘貼牢固。值得注意的是,補紙與書葉破損邊緣有重疊方能貼補牢固——一般搭接1~2毫米,四周多余的補紙以鑷子夾住撕掉。
總體來說,紙張手工修補適用性廣而安全。不過,其也存在效率略低、補處不平的不足。
有不足就要設法改進。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修復師們的探索下,紙漿滴補法應運而生,能夠進行機械紙漿補書的紙漿補書機也經研發(fā)并投入使用。但是,因紙漿修補對古籍墨色的穩(wěn)定情況與材質強度有較高要求,這兩種方法尚未普遍使用。
目前,古籍修復仍以紙張手工修補為主,紙漿補書的方式為輔,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古籍浩如煙海。它們是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文化基因,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思想智慧。面對飽經風霜的智慧結晶,古籍修復師們在傳承中開拓創(chuàng)新,“化腐朽為神奇”,用妙手煥新生,將更多古籍“復活”,讓文脈得以延續(xù)。
(責任編輯 / 陳琛 美術編輯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