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偉
這些日子,突然被“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叫法吸引了。仔細研究發(fā)現(xiàn),其實就是老百姓所說的“套作”,那為什么不叫套作?或許這是學術上或專業(yè)上的叫法,筆者不得而知。
在中國農機化信息網(wǎng)上能查到一套文件:《關于組織開展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技術調研的通知》,涉及河北、山西、內蒙古、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等(省區(qū)市)的農機鑒定(推廣)站(中心);《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配套機具應用指引》《關于開展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專用機具研發(fā)生產情況調研的函》??戳宋募胖?,這個事情一邊調研,一邊要推廣幾百萬畝。
項目里沒有列入天津市,但據(jù)悉今年也要計劃推廣種植4 萬畝。作為農機人出身,關于農機農藝新技術的推廣問題,筆者一貫都會求教農科專家和一線土專家,做到心中有數(shù),避免瞎指揮。
于是頭腦風暴法向“農機合作社微信群”里的一線土專家們提出了10 個問題。@各位合作社專家:1.在天津玉米大豆帶狀套種可行嗎?2.天津播種時間如何契合?3.收獲時間是否沖突或相互影響?4.套種兩種作物幅寬如何確定?5.目前有沒有適用的播種機、收獲機、打藥機和中耕除草機?6.兩種作物打藥會不會“誤傷”對方?7.會不會因為沒有適合的機器導致大量人工作業(yè),導致增收減效?8.套作能否增加總產量(玉米、大豆產量能達到多少)?9.以前是否種過,效果如何?10.天津的積溫(光照)條件是否適合套作?
微信群里熱鬧非凡,對其中觀點總結如下:1.糧農堅持增收導向,國家堅持增產導向,只要設計機制和技術模式兩者兼顧就行。2.套種模式的核心是達到這樣的目的才有意義,種植者效益不減還能額外增收,玉米不減產能額外收獲大豆。3.現(xiàn)有套作播種模式(規(guī)程)不能當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尺度。4.套種模式能增產、通風、抗倒伏,還能減少病蟲害,但要因地制宜,在山區(qū)丘陵適用小型機具的地區(qū)可行性較高。5.套種模式要是可行,估計早就有人做了,為啥沒有多少人做?雖然微信群里有不同觀點,但總結起來屬于基本認可。
于是,筆者向種植專家請教了同樣的問題。種植專家指出,一般除草劑分為殺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玉米是禾本科作物,屬于單子葉植物;大豆是豆科作物,屬于雙子葉植物。從除草劑上講,兩者有沖突,如果大面積種植除草是個難題。結合兩方面意見,只要解決了除草問題,就可以實現(xiàn)機械化作業(yè)。
至此基本上有了一顆定心丸。其實,如果把筆者的顧慮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個方面:機械配備問題、農機農藝配套問題、不同科作物除草劑問題和經(jīng)濟效益問題。尤其是,在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平原地區(qū),套種模式必須優(yōu)先考慮機械化生產問題,以機器作業(yè)為核心,設計與套作相關的行數(shù)、行距、株距和品種生長期等種植參數(shù),匹配好播種機、收獲機、中耕除草機、植保機械等全程化機具。如果沒有適用機具,雖然產量上去了,但增產效益就會被人工作業(yè)成本覆蓋,一切努力可能付諸東流??磥恚衩状蠖固鬃饕彩且粋€需要多方兼顧的系統(tǒng)工程。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