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史話
烏江——縱橫烏蒙,雄關(guān)天險
烏江為長江川江段四大支流之一,又稱黔江、延江,跨中國貴州省中北部和重慶市東南部,全長1037km。流域面積約8.79萬km2。
烏江源于烏蒙山東麓。北源是六沖河,位于赫章縣北,南源是三岔河,位于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兩源匯合后稱鴨池河。向東北至息烽縣烏江渡以下始稱烏江口。經(jīng)思南縣、沿河縣等,至四川省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龔灘,向北至涪陵入長江。
烏江支流眾多,呈羽狀水系分布,主要支流有六沖河、貓?zhí)?、清水江、濯河、洪渡河、郁江、芙蓉江等?/p>
從河源到烏江渡為烏江的上游,谷切割深,坡陡流急;從烏江渡到貴州沿河縣城為中游;從沿河縣城到四川涪陵的河口為下游。
烏江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503億m3。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約1042.6萬kW,可開發(fā)水電裝機容量約888萬kW,是中國十二大水電基地之一。已建成的烏江渡水電站,當時是中國自己設(shè)計建設(shè)的國內(nèi)最高的拱形重力壩,裝機容量63萬kW。規(guī)劃擬建及在建的工程還有洪家渡、彭水、構(gòu)皮灘等大型水電站。
烏江自中游余慶縣構(gòu)皮灘出峽谷后,江面展寬到200多m,水勢平緩,但礁石、險灘多。流域內(nèi)山巒起伏,石灰?guī)r地層分布廣泛,多溶洞、伏流。在中游烏江渡到沿河縣城段,河道穿行于峽谷之中,礁石林立,險灘密布,素有“天險”之稱,有名的璇塘、天生橋、鎮(zhèn)天洞、一子三灘四大天險均在此段。
然而,烏江天險終于被中國工農(nóng)紅軍踩在了腳下。1934年12月31日,紅一方面軍到達烏江南岸。黔軍約一個旅的兵力在江北岸憑險固守。1935年1月1日,紅一軍團第1團由回龍場渡口強渡,一舉突破敵江防,渡過烏江,占領(lǐng)灘頭陣地。至4日,紅一軍團主力及紅九軍團由此全部渡江。與此同時,紅一軍團第4團先后兩次由江界渡口強渡,有5名勇士渡江成功。此時,追敵即將迫近,刻不容緩,第4團又以60多個竹筏在炮火掩護下,組織強渡,與先期到達對岸的5名勇士一起,奪取了敵人的灘頭陣地。軍委縱隊和紅五軍團由此相繼渡過烏江。5日,紅三軍團進至茶山關(guān)渡口,守敵不戰(zhàn)而逃。6日,紅三軍團由此渡過烏江。紅軍渡過烏江后,先后兩占遵義、四渡赤水,最終跳出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
烏江既有“烏江天險”之險,又有“烏江畫廊”之美。千里烏江,江水碧綠,林木蔥郁,高峽成群,險灘密布,壑連嶂疊,豪野之氣,盈貫其間。著名的自然及人文景觀有烏江騰龍峽風景區(qū)、古纖道、鎮(zhèn)江閣、赤壁摩崖、白鷺洲等。烏江是古代巴族人遷徙的重要通道和文化傳承的密集地區(qū),也是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
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