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_吳麗芳、本刊記者
湖南省長沙市清水塘街道圍繞紅色廉潔和清風傳家主題,開通了“紅色搖籃黨建聲音館”欄目,湖南省委辦公廳機關黨委和駐廳紀檢監(jiān)察組、清水塘街道四季花城社區(qū)、紅色搖籃黨建聲音館,策劃推出系列作品,深受黨員干部和廣大市民歡迎。湖南省紀委監(jiān)委駐省委辦公廳紀檢監(jiān)察組組長袁美南在寄語“紅色搖籃黨建聲音館”時表示,繼承良好家規(guī),傳承廉潔基因,以持之以恒的定力廉潔修身、廉潔齊家,不斷涵養(yǎng)浩然正氣,自覺遠離貪欲之念,擦亮成長底色,恪守為民初心,擔當時代重任。
在“紅色搖籃黨建聲音館”,湖南省委辦公廳檔案業(yè)務指導處處長、支部書記彭玉講述了黨員王九華的紅色故事。王九華在宜章縣檔案館工作,是一名有著26 年黨齡的中共黨員。從1978 年至今,在長達44 年的時間里,王九華與父親王英高,父子兩代人用青春、用奉獻、用生命接力守護著、發(fā)展著宜章縣的檔案事業(y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未有絲毫懈怠。
王九華的父親王英高1954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他都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1978 年,宜章縣檔案館恢復。組織考慮到王英高在鄉(xiāng)鎮(zhèn)有多年的文書工作經(jīng)驗,就把他調到了縣檔案館任副館長,開啟了一家兩代人的檔案緣?,F(xiàn)在宜章縣檔案館里的歷史檔案、特色檔案,很多就是經(jīng)過王九華的父親收集來的。
白天忙收集,晚上就忙整理,在王九華的印象里,父親永遠在忙。1989 年3 月17 日,晚上快9 點了,王英高還在加班,王九華的母親跟往常一樣,又去庫房喊他回家吃飯?;丶业穆飞贤跤⒏咦叩煤苈?,臉色很不好,回家沒多久就暈倒了。家人急忙將他送到醫(yī)院,卻沒能搶救回來,當天晚上11 點多,王英高因腦溢血離開了人世。
王英高去世后,按照政策王九華可以頂職成為國家職工,組織上提供了湘氮、大龍山水泥廠和檔案局3 個單位供他選擇。這時,母親拿出了父親11 年檔案工作寫成的20 本日記。當王九華翻開父親的筆記本,里面記錄下的點點滴滴,讓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親,數(shù)十年如一日兢兢業(yè)業(yè)、加班加點,甚至最后犧牲在了工作崗位上,是因為父親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是檔案工作者,為黨管檔是責任,忠誠奉獻是信仰,寧靜致遠是追求。
父親王英高用自己的忠誠、執(zhí)著、敬業(yè)、淡泊,甚至生命,給王九華上好了這關鍵的“人生一課”。父親就像一面旗幟在引領他,那20 本筆記好像一種囑托,檔案事業(yè)在召喚著他。王九華決定要追隨父親的腳步,他毅然放棄了當時所任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副廠長的職位,子承父業(yè)守蘭臺,去完成父親的未竟之志。
20 世紀90 年代初的檔案庫房條件還十分簡陋,沒有空調,沒有除濕機,更沒有溫濕度控制設備。但檔案保護要求合適的溫濕度,怎么辦?王九華打開了父親的筆記本,上面記錄著父親如何一次又一次上門做工作,才把檔案收集進館的情況。是呀,庫房里的檔案大多是父親一件件、一卷卷收集整理來的,從無到有,得克服多少困難。
“雖然我沒有經(jīng)驗,但只要像父親那樣,把檔案當作生命一樣去愛護,一定能把檔案管理保護好?!睆拇撕?,王九華堅持每隔兩個小時記錄一次溫度和濕度,一天記錄6 到7 次,從未有一絲懈怠。夏天庫房溫度高了,他馬上開窗通風透氣,搬來電風扇吹風降溫;冬天庫房溫度低了,他就用厚厚的棉被遮擋窗戶,這土辦法效果居然還不錯。
1996 年3 月18 日,王九華在檢查庫房時,發(fā)現(xiàn)有些案卷里長了小蟲子。怎么辦?他四處打聽,得知磷化鋁消殺檔案里面的蟲子效果非常好,又不會損害檔案。他立馬買來了這種藥劑對庫房密封殺蟲。半個月后,打開庫房門,對那些有蟲案卷逐一檢查,蟲子全被消滅了。盡管庫房里藥劑氣味刺鼻,一天下來眼睛疼痛紅腫,大腦發(fā)漲,但王九華心里很高興。
可他還是小瞧了磷化鋁對人體的損害,因為在藥物環(huán)境下待的時間太長,王九華的滿頭黑發(fā)開始脫落,半年之內就變成了光頭,之后再長出來的就是稀稀的白發(fā)了。那時的王九華才28 歲,但看起來就像50 多歲的老頭,常常遇到一些年紀比他大的人叫他“大伯” “大爺”,鬧出好多笑話。但他并不以為意,在他看來,用自己的滿頭黑發(fā)換來檔案的安全,值得!
為了保護檔案,盡管年紀輕輕就滿頭白發(fā),但王九華的生命也因檔案而得以延續(xù),變得精彩。2009 年,王九華得了腦部腫瘤。開顱手術后雖然撿回了一條命,他卻失去了記憶!學習中醫(yī)的小女兒每天給他針灸,才漸漸有所好轉。家人和同事都非常關心他,要王九華在家多休養(yǎng)一段時間。但他卻舍不得檔案工作,在家躺了兩個月就待不住了,提出要回單位上班。記憶力差,就從庫房調卷開始。開始手腳有點慢,跑多了就變得協(xié)調。在檔案館,王九華感到一切都如此熟悉,整理桌、溫度計、檔案柜、案卷……看到這些,他的腦子又開始活躍起來,以前記不起來的事變得漸漸清晰。沒用多長時間,王九華的記憶竟基本恢復,連治療醫(yī)生都為他感到驚訝,開玩笑地說:“你們檔案館比療養(yǎng)院還管用!”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蓖蹙湃A的父親將生命獻給了檔案事業(yè),王九華繼承父親遺志,將青春獻給了檔案事業(yè),父子兩代人同心同德,在同一條路上前赴后繼,這是一種理想信念上的契合,這更是一種傳承,好家風的代際傳承。
1998 年,王九華調整到收集利用股工作。檔案收集利用對王九華來說是新任務,這時他又拿出父親的那20 本工作日記,他已習慣用這種方式與父親對話。父親在日記中多次提到檔案利用工作無小事,一張不經(jīng)意的紙片,一段不經(jīng)意的文字,對利用者來說可能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做好利用工作一定要細心、再細心,要把利用者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
2002 年4 月,翟大姐不遠千里從黑龍江趕來宜章縣檔案館,要查找一份她1967 年從梅田礦務局下放到農村當知青的介紹信。她說如果能找到這份材料,可以為她證明下放期間的7 年工齡,年底退休后每月工資可以增加幾百塊。
梅田礦務局有300 多卷檔案,從案卷目錄到文件目錄王九華逐條地查,沒有!從翟大姐當時可能下放的幾個鄉(xiāng)鎮(zhèn)檔案全宗逐條地查,還是沒有!他和翟大姐在檔案館里連續(xù)查了整整兩天,沒有一丁點線索??吹降源蠼闶纳袂?,王九華心里很難受。
王九華想,翟大姐千里之遙來找這份檔案,說明這對她很重要,只要有一線希望,就一定要盡最大努力,不能讓利用者失望!他對大姐說:“大姐,您留個聯(lián)系電話吧,我再給您找找!”
接下來半年時間里,王九華一有空就鉆到庫房去。目錄查不到,那只有閱讀檔案,從記錄內容里面找。這份檔案比王九華的年齡還大,涉及的單位撤的撤、并的并,全宗不斷變換,要逐卷逐頁從檔案里面找就像大海撈針。王九華有時找得忘記下班,有時晚上想到線索就睡不著覺。
王九華在庫房整理案卷
有天下午快下班了,王九華閱讀著梅田礦務局的工會活動記錄本,突然眼前一亮:這里面有翟大姐那一批知青當年用糧票到栗源公社農戶家里兌換糧食的記載。這是個重要線索!說不定能有所收獲。但20 世紀60 年代,很多鄉(xiāng)鎮(zhèn)檔案都沒有保存下來。
“栗源公社,父親好像在這個鄉(xiāng)鎮(zhèn)工作過!”王九華心想,“如果經(jīng)過父親的手,這份檔案很有可能會保存下來!”打開栗源公社當年的檔案,果然是父親整理的筆跡,逐卷逐頁找,終于找到了翟大姐當年下放的介紹信。
當王九華把這個消息告訴翟大姐時,翟大姐喜出望外。她想給王九華送點什么表示感謝,王九華拒絕了,他說這是他的工作,是應該做的。之后,翟大姐每逢過節(jié)都會給王九華打電話問候,后來翟大姐身體不好了,她的兒子就代母親聯(lián)絡問候。
德潤人心,相沿成俗。王英高說要把利用者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王九華就按父親的囑托將群眾的事看得比自己的事還重,將群眾的需求看得高過自己的需求。為民服務不求回報,默默奉獻不求聞達的精神在兩代人之間悄然傳遞,最終跨越半個世紀,凝結在了這薄薄一張紙上,凝結在了這一份不起眼的檔案上,凝結成了千里之遙兩代人的情緣。
王九華的父親王英高一輩子公正清廉,為人坦蕩,他常常教育晚輩——“做人要有骨氣,做事要有正氣,家里再窮也不能窮志?!蓖跤⒏呤侨绱苏f的,更是如此做的。王九華家里有部祖?zhèn)鞯拿鞒姹尽读_教經(jīng)書》,這部書存世量極少,非常珍貴。當年王英高到檔案館工作后,卻把經(jīng)書捐了出來。他說:“經(jīng)書留在我們手上只是值錢,交給檔案館捐給國家才能實現(xiàn)最大價值!”現(xiàn)在,這本經(jīng)書已成為宜章縣檔案館的“鎮(zhèn)館之寶”。
王九華這個兩代檔案人的家很清貧。王九華的母親心地善良懂得大義,她就像當年理解王英高一樣,一直默默地支持王九華的工作,每天都幫著王九華愛人擺攤營生。2006 年7 月9 日,王九華母親在擺攤時被一輛摩托車撞傷,兩個月后竟不幸去世,但得知肇事方也很窮后,王九華沒有索賠一分錢。王九華一家5 口人,住的是房改時靠著父親工齡分配的一套59 平方米的小房子,在2012 年前,他家唯一的電器就是20 世紀90 年代初的老式電視機。直到2012 年大女兒參加工作后,在她的支持下才把房子簡單裝修了一下,裝上了熱水器、洗衣機和空調。
曾有一年,縣里一個領導找到王九華,希望王九華能幫他修改學籍檔案里的年齡。作為回報,這位領導表示在王九華轉干問題上能幫助他。但王九華沒有絲毫猶豫,堅決予以拒絕。還有一次,王九華一個遠房親戚找到他,要他幫忙查找另外一人的山林權屬檔案,為這個親戚解決經(jīng)濟糾紛提供幫助。按照規(guī)定,山林權屬檔案不允許他人查閱,親戚軟磨硬泡,王九華都予以拒絕。
2008 年,王九華兩個女兒讀大學,他實在沒辦法,只能去借了幾萬元錢。但1997 年他到平和鄉(xiāng)馬正村扶貧,曾為村里建設墊付的7000 元錢卻一直不好意思催要;最終王九華只要村里還了2000 元錢,剩余的5000 元他以捐款的名義給免賬了。要知道,這些錢是當時他好幾年的積蓄。
王九華和父親王英高都是有幾十年黨齡的共產黨員,父親一輩子任勞任怨,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最后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王九華接過父親的班,用行動接續(xù)著父親的事業(yè),更傳承了父親扎實干事、踏實為民、清白做人的優(yōu)秀品質。雖然沒有耀眼的成就,但檔案館里的每一卷檔案,服務過的每一位群眾都不會忘記王九華父子的辛苦付出;雖然日子過得清貧,但王九華始終堅守廉潔底線,得以安心享受女兒的貼心孝順、家庭的和睦美滿;雖然身患重病,但王九華從未放棄,堅持工作,身體慢慢恢復健康。王九華一家將共產黨員的堅守,融化為一個家的品格,成為幾代人自然而然的事,這就是家風的力量。
正是在這種力量的支撐下,王九華的家里已經(jīng)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王九華的身體一天天好起來,他的愛人也找了一個穩(wěn)定的門面做點小生意,前些年的借款已還清,兩個女兒都大學畢業(yè)找到了工作,在各自領域發(fā)揚父輩的忘我工作精神砥礪前行。在全省檔案系統(tǒng)“兩學一做”先進事跡報告會上,王九華的故事感動了無數(shù)人,也獲得了國家檔案局的肯定而向全國推薦,引起極大反響。
家風如雨,潤物無聲。王九華是一名合格的、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而在我們身邊還有許多像王九華一樣的先進典型。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就應該向王九華式奉獻者看齊,汲取力量,自覺做到修身律己、廉潔齊家,帶頭樹立好家風,弘揚好家風,將良好的家風家教作為留給后代最寶貴的財富,讓家庭成為每個人夢想啟航的沃土,讓千千萬萬個家庭夢匯聚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