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徐剛
八大山人
原名朱耷
明末清初畫壇四僧之一
被譽(yù)為中國畫一代宗師
擅長寫意花鳥
托物言志是中國畫的一種常用表現(xiàn)手法,或者叫托物寄情——看似畫中是山水花鳥等景物,實(shí)則是畫家在表達(dá)內(nèi)心的情志。八大山人尤為偏愛這種手法,這可能與他的身份有關(guān)。作為明朝的沒落宗室子弟,他背負(fù)著沉重的枷鎖,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所以,他借筆墨宣泄內(nèi)心的憤慨與不滿,感慨命運(yùn)不公的同時又常常抱有期待,不甘沉淪。
八大山人愛荷、賞荷、夢荷、吟荷、寫荷、畫荷。這幅《河上花圖》作于他晚年,畫面?zhèn)鬟_(dá)出了他落魄、孤寂而又高傲的心境。荷花可謂是他生命中最圣潔的象征,正如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描述的那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碑嬀黹L近13米,開篇滿塘荷花,千姿百態(tài),或映日盛開,或含苞待放,與荷葉互成一體,給人氣勢磅礴之感。荷梗圓勁挺拔,迎風(fēng)搖曳,俊逸多姿。山石一角與荷葉相掩映,在柔和之中注入力量。畫面中濃墨淺染,處處留白,這就是八大山人“墨點(diǎn)無多”的手法,處處留下意想的空間,像是在等待有緣人能夠讀懂他孤傲不群的內(nèi)心。
八大山人的花鳥水墨畫承襲明末陳淳、徐渭的畫風(fēng),但他更勝一籌的是用筆更加肆意灑脫,構(gòu)圖更加天馬行空。在《河上花圖》中,他選取仰視視角,用筆上綜合正鋒、側(cè)鋒、順鋒、逆鋒、勾線、潑墨、點(diǎn)染等技法,筆墨所到之處,如驚濤拍岸,使人心胸為之開闊。大面積的荷葉和小巧的荷花相互穿插,各種景物相互映襯,淡墨與濃墨相互交替,層次豐富,韻律鮮明,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畫“墨分五色”的特點(diǎn),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新脫俗之感,余味無窮。
著名評論家朱良志言:“八大是生活在污泥中做著清潔的夢?!卑舜笊饺说纳钍乔蹇嗟?,但他時常抱有一顆慈悲之心,用畢生的精力去打破章法。這種打破如破繭成蝶,過程注定是痛苦的。他用常常期盼的心為自己的精深世界創(chuàng)造出了一方大大的天地,為世人留下了一座難以攀登的藝術(shù)高峰。
(作者單位:安徽省銅陵市第三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