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6 月,林某駕駛小轎車沿國道由南向北行駛,與對向方某駕駛的面包車會車。此時方某正加速超車并占用了林某所在車道,林某為躲避方某車輛,右轉向躲避,致使車輛與樹木相撞,車輛受損,損失評估價值為14790 元。隨后林某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方某賠償其損失。
兩車并沒有接觸,該事故責任該如何認定?方某是否應賠償林某損失?
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該案是一起因輕微交通事故引發(fā)的緊急避險損害責任糾紛案件。庭審查明,林某駕車行為符合緊急避險情況,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險情客觀存在,林某駕駛轎車與方某駕駛面包車交會時造成刮蹭、碰撞和人員傷亡更大損失的險情是即時的、緊迫的,而不是臆想的;第二,林某躲避行為具有不得已性,為避免造成更大損失,雙方在會車瞬間,林某不得已向右轉方向躲避;第三,緊急避險造成的損害小于必要限度,林某的避讓行為,導致車輛撞至路邊樹木的損失小于未采取避讓行為極有可能導致兩車直接碰撞和人員傷亡的損失。
綜上,該事故符合緊急避險的各項要件,依據(jù)民法典第182條“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fā)生的人承擔責任。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責任或者給予適當補償”之規(guī)定,方某系引起本案險情發(fā)生的責任人,需要承擔相應賠償責任。據(jù)此,法院判決由方某和保險公司賠償林某各項損失共計8000 元。
緊急避險是指為了社會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或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已而采取的損害他人一定利益的救險行為。本案中,雖然雙方未發(fā)生剮蹭、碰撞或碾壓等直接接觸,但無接觸不等于無責任,“接觸”不是構成交通事故以及承擔責任的前提條件,只要當事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具有因果關系并對此具有過錯,就應承擔相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