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慈 琪
為了準備集體舞,女孩子們得拿出許多小皮筋,把頭發(fā)“五花大綁”,這樣看起來很有氣勢,很厲害,也不會跳著跳著就散了。
但下臺之后拆辮子是個大問題。小皮筋像八爪魚一樣死死地扒在腦袋上,生拉硬拽下來,帶著幾絲可憐巴巴的頭發(fā),令本不富余的發(fā)量雪上加霜。
唉,還是短發(fā)好。
文藝匯演之前,每個班的老師都在給學生挨個兒化妝。
紅點兒是用口紅點在額頭正中央的,圓嘟嘟的臉蛋兒上加了這么一個紅點兒,面相莊嚴,頗有幾分佛相。
老師的手累了,就點名讓某位同學幫忙,做紅點兒流水線生產(chǎn)工作。
一溜兒白臉蛋兒,一溜兒紅嘴唇,一溜兒小辮兒,一溜兒紅點兒。
上臺之前,老師千叮嚀萬囑咐:忘詞了沒關系,到時候只用做口型,不出聲就行,有其他同學頂著呢——千萬別自己編詞亂唱??!
大家牢牢記住了老師的叮囑。
但那首歌的詞實在太多了,排練的時間又短,沒幾個同學完全記住詞。有那么幾秒鐘,臺上充滿了一張一合的嘴巴,可傳到臺下觀眾耳朵里的,只有伴奏的聲音。
觀眾疑惑地想:誰把人聲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