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逍,劉 忠,劉立群
(1.遼寧科技大學, 遼寧 鞍山 114051; 2.鞍山市檢察院,遼寧 鞍山 114002; 3.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合同詐騙罪主要涉及刑事責任,該罪指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合同和履行合同的過程中,騙取對方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行為。合同欺詐行為則主要涉及民事責任,是指在訂立合同或履行合同的過程中隱瞞真實的情況或故意提供虛假的情況使得對方做出不正確的判斷,從而不平等地獲取非法利益的行為。這兩類案件在實務中都屢見不鮮,尤其曾經(jīng)的“熟人社會”正在被“陌生人社會”所取代,相應出現(xiàn)的問題是兩類案件的區(qū)分成為了一個難題。因此明確二者之間的區(qū)別,謹慎適用刑法,不枉不縱,就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1.合同詐騙罪的歷史沿革。1979年我國尚處于計劃經(jīng)濟時代,這也就意味著我國的“舊刑法”不可能為合同詐騙這一形式的犯罪作專門規(guī)定,具體案件的處理過程則是統(tǒng)一適用詐騙罪的相關規(guī)定。但隨著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利用合同實施犯罪的情形越來越多,這就使得立法機構提出了相應的立法任務,并最終促使新刑法對合同詐騙罪作專門規(guī)定。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當前辦理經(jīng)濟犯罪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答(試行)》發(fā)布,其中第四部分對以簽訂合同的方式實施詐騙該如何處理作了規(guī)定。1996年最高法印發(fā)《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第二部分對利用合同進行詐騙的情形作了規(guī)定。在1997年《刑法》及經(jīng)過多次修正后,詐騙罪被拆出了合同詐騙罪、集資詐騙罪、貸款詐騙罪、信用證詐騙罪、信用卡詐騙罪、票據(jù)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有價證券詐騙罪、保險詐騙罪等多種詐騙犯罪。
2.合同詐騙罪與詐騙罪。一般認為合同詐騙罪和詐騙罪是法條競合關系,兩者犯罪主體是相同的,主觀方面都是故意,客觀方面都是采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當事人財物數(shù)額較大。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合同詐騙罪所侵犯的客體是復雜客體,既包括國家對經(jīng)濟合同的管理秩序也包括公私財產(chǎn)的所有權,而詐騙罪所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chǎn)的所有權。這一點在兩個罪所在的刑法章節(jié)上也能體現(xiàn)出來,合同詐騙罪在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中,詐騙罪在侵犯財產(chǎn)罪中。所以符合詐騙罪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如果詐騙是使用合同的形式,則該行為構成合同詐騙罪。
1.合同欺詐行為的歷史沿革。在大陸法系國家,欺詐也被稱為惡意,指的是使用欺騙手段使相對人陷于錯誤或利用相對人的錯誤使之成立不利的法律行為。德國1794年的《普魯士普通邦法》,法國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都對欺詐行為作了規(guī)定。我國于1986年頒行的《民法通則》也在第58條對欺詐行為作出了規(guī)定,2021年開始實施的《民法典》也對該規(guī)定進行了繼承。
2.合同欺詐行為的定義。對于欺詐行為的定義,則是在1988年最高法印發(fā)的《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中第68條作出了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這也基本是所有關于欺詐行為定義的根源。
合同詐騙罪與其他欺詐行為的一大區(qū)別就是要求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這一點在世界各國的刑法中也有所體現(xiàn),如俄羅斯聯(lián)邦刑法典要求詐騙罪“以貪利為目的”,而如何正確判斷存在非法占有目的也是一個難點。對于“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學術上一般存在三種理解。第一是排除權利者意思說,即行為人想要排除權利者對財產(chǎn)的控制,使其無法行使所有權;第二是利用處分的意思說,即行為人按照財產(chǎn)本來的用途對其進行利用處分;第三是折中說,即行為人一方面想要排除權利者對財產(chǎn)的控制,另一方面按照財產(chǎn)本來的用途進行利用和處分。在三種理解中,更為贊同排除權利者意思說,也即行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僅需要有使排除權利者對財物的控制,而不需要按照財產(chǎn)本身的經(jīng)濟用途來利用處分。其一,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則無論其動機是怎樣的,他的目的僅是以非法手段占有屬于權利者所有的財產(chǎn),使得權利者無法行使所有權,所以不管行為人如何利用處分財產(chǎn),均不會影響行為人最初的主觀意圖。其二,民法上物權的權能分為四種占有、使用、收益、處分,如果行為人并不是想排除權利者行使所有權的權利,僅僅想影響權利者的占有權、使用權或收益權,則不屬于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1.行為人缺少實際履行能力并不一定認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刑法第224條第三款規(guī)定了沒有實際履行能力的情形,但即使行為人缺少實際履行合同的能力仍與對方簽訂合同的情形,也不能一定認為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筆者認為,對于構成合同詐騙罪的客觀要素中重點需要聚焦于行為。假如雖然在簽訂合同的時候行為人沒有實際履行合同的能力,但是行為人自信自己可以取得相關能力,并在簽訂合同后以積極的行為來為獲取相關能力做準備,只是最終沒有能夠成功,而將此認定為合同詐騙是不妥當?shù)摹?/p>
2.行為人具有實際履行能力卻以消極態(tài)度履行合同造成對方遭受嚴重損失的情形應認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刑法第224條第三款規(guī)定的是沒有實際履行的情況,但如果行為人具備實際履行的能力,卻故意消極履行合同,經(jīng)對方多次催促仍不積極履行,造成對方遭受嚴重損失,自己獲得明顯不合理的高收益。
3.針對部分財產(chǎn)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視情形判斷是否構成合同詐騙罪。為了獲得不合理收益,行為人可能僅履行合同的一部分,而對于另一部分采取拒絕履行的態(tài)度。這種方式可能是行為人想要利用自己已經(jīng)履行了部分合同,想要將自己不履行合同其他部分的責任定性為合同糾紛。此時行為人已具有非法占有未履行部分的目的,應根據(jù)他拒絕履行部分的實際情況判斷是否構成合同詐騙罪。
一是,客觀行為上二者都使用了欺詐的方式。不管是合同詐騙還是合同欺詐行為,在客觀上都有故意隱瞞真相或故意告知虛假情況的行為,又或是在對方已有錯誤認識的情況下加深對方的認識,使對方對自己認識上的錯誤深信不疑。二是,主觀上二者都具有故意的心理狀態(tài)。兩種行為的當事人都必須對被隱瞞的真相或捏造的虛假情況是有認識的,假如說對可能造成對方損失自己獲益的情況因為疏忽大意沒有認識到則不構成合同詐騙或合同欺詐。三是,二者都在簽訂合同的時候使用欺詐方式使對方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這種意思表示是在被欺騙的情況作出的,表面上雙方符合主體適格、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等民事行為有效的要件,但由于利益受損者沒有了解全部真實情況,在認識不完全、不正確的情況下作出的意思表示,所以這部分合同內(nèi)容是無效的。
1.二者的主觀內(nèi)容。合同詐騙罪雖然也是在簽訂合同或者履行合同的過程中實施欺詐行為致使相對人產(chǎn)生認識錯誤,但行為人在主觀方面并沒有想真正簽訂合同或履行合同,合同僅僅是其犯罪的工具。簡言之在合同簽訂到履行的全過程都是虛假的。合同欺詐行為的當事人在主觀方面則是想通過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來達到簽訂合同或履行合同的目的。比較而言,合同詐騙罪的犯罪嫌疑人是想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來追求不法目的,獲取非法利益,而合同欺詐行為的當事人是想與對方當事人簽訂合同或履行合同的,只是采取的欺詐的手段。下面通過一個案例來分析。劉某代表A公司與王某簽訂30萬元的借款協(xié)議,但王某支付的現(xiàn)金只有20萬元,而另10萬元由一輛汽車抵付。后雙方又對購車達成協(xié)議,王遂將車辦理了過戶手續(xù),但雙方因過戶費產(chǎn)生糾紛,A公司退回借款20萬元。后王訴至法院,要求A公司歸還剩余借款10萬元、給付購車款10萬元。而A公司認為,購車包含在借款之中,購車協(xié)議被嚴重篡改。筆者認為,該案屬于合同詐騙罪。王某與劉某的借款協(xié)議屬于正常的合同,但是購車協(xié)議被嚴重篡改,王某企圖使用這份被嚴重篡改的協(xié)議非法獲得A公司的10萬元財產(chǎn)。王某的目的并不是通過虛假的事實或隱瞞真相來促成合同簽訂或履行,而是希望通過完成一份不真實的合同以極小的成本獲得財產(chǎn)。
2.能否存在間接故意。首先,兩者在主觀方面必然都是故意。合同詐騙罪要求犯罪嫌疑人在主觀方面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合同欺詐行為要求行為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這也就意味著在主觀方面二者不可能是過失的。其次,間接故意僅會存在于合同欺詐行為中,在合同詐騙罪里不會存在間接故意的情形。合同詐騙罪的犯罪嫌疑人對于非法占有公私財產(chǎn)是一個積極追求的態(tài)度,這種情況下,即使犯罪嫌疑人在主觀上貌似屬于一種間接故意的心理狀態(tài),但是當主觀意圖和犯罪結果相聯(lián)系的時候,放任結果發(fā)生的心態(tài)就確定了下來,這種表現(xiàn)正是希望、追求犯罪結果發(fā)生,主觀心態(tài)也轉變?yōu)橄M蜃非蟮闹苯庸室?。因此間接故意的情況下,僅可能滿足合同欺詐行為的情形。
3.合同簽訂后的兩者行為的不同。每個人的主觀想法是內(nèi)心的活動,不容易為人所感知,而行為舉止是每個人內(nèi)心想法的外在表現(xiàn)。所以想要判斷、推定一個人的主觀意圖,可以通過觀察、分析其不同狀態(tài)下的行為。刑法規(guī)定合同詐騙罪具體的情形有五類,第五種的其他方法可以歸納為一種可以推斷出行為人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觀信息,也就是說只要犯罪嫌疑人滿足了法律規(guī)定的五種情形中的任意一種,在客觀上也就證明了其沒有想和當事人簽訂合同并完成合同的想法,僅僅是想要非法占有對方的財產(chǎn)。所以只要犯罪嫌疑人在合同簽訂后以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出不想實際履行合同、不想歸還財產(chǎn)的意思,則可以證明犯罪嫌疑人自始至終帶有非法占有目的。此類行為包括收受對方當事人財物后逃匿,斷絕與對方當事人的聯(lián)系,將收受的財物用于違法或高風險的用途。
下面結合一個案例對二者的區(qū)別進行分析:甲想讓乙承包自己工程的一大部分,其中包括比較重要的A部分工程,但是乙沒有能力承包A,于是找來了丙負責。丙對乙的開價很滿意,于是乙和丙簽訂了合同,丙按照乙的要求交納了數(shù)額較大的合同履約金,然后就準備開工了。但一個月后,由于甲資金不到位、手續(xù)辦不下來導致全部工程暫停。丙找到乙,想要將合同履約金要回,但乙說工程還會開工的,錢暫時不退給丙。后來,工程一直未開工,期間,丙多次向乙要錢未果,乙始終以工程仍會開工且自己手里暫時沒錢為由拒絕。數(shù)年之后,丙聽說甲并未將A工程承包給乙,于是丙以被乙詐騙了合同履約金為由報案。這個案例要看乙能否構成合同詐騙罪,需要明確兩個問題:一是甲究竟是否將整體工程中的A部分承包給乙,即乙是否捏造虛假情況誘騙丙的財產(chǎn);二是乙在拿到丙交納的合同履約金之后是怎樣處分這筆錢的,即乙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關于第一個問題,需要結合甲和乙簽訂的合同綜合判斷,在合同中有無關于A部分的條款,若有的話二人是如何對該部分進行約定的。假如說在訂立合同時,甲或乙在合同草擬過程中采取了文字上的陷阱,那么結合A部分的重要性應重點查證甲和乙是否約定或者口頭約定了簽訂補充條款或補充協(xié)議。如果經(jīng)審查沒有約定,則要結合在場人的證言來對此進行判斷。關于第二個問題,也需要分不同情況分析。第一種情況是甲確實和乙簽訂了合同,且合同里明確寫明了由乙負責包括A部分在內(nèi)的全部工程,那么假如乙找到丙讓其承包A,丙交納了合同履約金并著手準備開始施工,那么不論后來工程暫停之后乙有沒有歸還履約金,乙是如何處分的履約金,都不構成合同詐騙罪,而應屬于合同糾紛。第二種情況是甲和乙并沒有簽訂合同,或者并沒有在合同里明確將A部分工程承包給乙,此時對乙的動機和乙對合同履約金的處分需進一步討論。假如,乙找來丙承包A部分工程,得到合同履約金之后始終想辦法阻止丙進場,自己也將這筆錢隱匿、進行揮霍或者從事違法犯罪活動,那么乙的行為構成合同詐騙罪。因為,乙并沒有歸還合同履約金的意思,并且所作所為使得履約金無法歸還,再結合甲沒有將A包給乙的事實,可得出乙以未承包的A部分為標的,騙取合同履約金的結論。假如乙是因為其他工程急需用錢,所以想籌到一筆錢周轉一下,于是找來丙說希望他來承包A部分工程,丙在交納完合同履約金之后,乙由于其他工程未能盈利而無法歸還履約金,則乙不構成合同詐騙罪。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屬于以承包為外表、以借款為實質(zhì)的合同,乙的目的并不是占有這筆錢而是想要借用這筆錢之后再歸還,所以這種情況不宜定為合同詐騙罪。綜上,只有在甲和乙確無合同約定由乙承包A部分工程,且乙將丙交納的合同履約金進行隱匿、揮霍或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等情況下,將乙認定為合同詐騙罪才是較為合適的。
刑事責任所產(chǎn)生結果比民事責任的結果要嚴重得多,同時,兩者對公私財產(chǎn)的權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秩序具有危害性,所以,要做到不枉不縱,既不讓本應只承擔民事責任的人又承擔刑事責任,又不讓違法犯罪的人逃避法律的制裁。通過對非法占有目的、主觀意圖內(nèi)容、間接故意存在與否、簽訂合同后的行為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將復雜的案情進行細致的分析判斷,保護和維護公私財產(chǎn)權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