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凱
(山西省林業(yè)生態(tài)實驗基地,山西 太原 030031)
伴隨著我國即將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進程,廣大人民群眾對身邊衣、食、住、行要求不斷地提升,特別是現階段對居住環(huán)境整體要求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園林建筑設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我國的園林建設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下,經過不斷地積累和總結,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園林審美文化和內涵,而這些正是符合廣大人民群眾所要求的審美元素。隨著近代我國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園林植物造景形式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在繼承傳統(tǒng)園林建筑文化的基礎上,更加體現了現代園林的審美特征。當然,在不同地區(qū),園林植物造景上也存在著形式單一、美學特征不顯著等問題,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些問題終將會得到解決。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簡要分析目前園林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不足之處請專家指正。
我國古代園林與現代園林植物造景存在一定的差異。中國古代園林的審美主體以文人和官僚階層為主,植物造景以反映統(tǒng)治階級意志為主要的造景目標,廣大勞動人民雖然創(chuàng)造了園林,但是并不能享受園林,并且由于受到植物造景審美主體和服務對象相對狹隘的影響,客觀上導致了在現代園林審美主體上發(fā)生了比較大的變化?,F代園林設計思想,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審美需要為主,這種開放型的園林植物造景主體從出發(fā)點就決定了現代園林審美主體的大眾性、廣泛性、多樣性。特別是各類旅游景區(qū)植物造景設計,重點體現了審美主體的參與性,所以審美主體的變化也使得園林植物造景美學基礎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
傳統(tǒng)古典園林和現代園林由于審美主體的不同,使得園林審美價值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我國古典園林具有表性的,是北方皇家園林和南方私家園林,由于審美目標和服務主體不同,在建設形式上也存在很大差異。特別是私家園林,由于面積有限,園林植物造景上強調的是意境創(chuàng)造,并且私家園林建設還要受到園主個人學識和審美特征的影響,特別是江南的文人園林造景,常常是以一種植物原始的生長狀態(tài),或者幾株植物點綴園林空間的造景形式,重在突出園林植物造景的詩情畫意,以達到咫尺山林,意境無限的目標?,F如今,園林服務主體的變化,使得園林造景形式和對審美的要求均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在現代園林規(guī)劃和建設過程中,除了要認真汲取古典園林的精髓之外,還應該更加注重園林植物造景的美觀性和人民群眾欣賞的需要,并且還要兼顧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需要。在大眾審美觀念中,園林植物造景除了美觀之外,還需要滿足野生動物需要,要突出人與自然的和諧性,要注重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結合,這樣才能使園林植物造景的價值功能更加突出。
在我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形式中,自然式風格是主要的形式,而西方規(guī)則式園林植物造景形式則很少應用,這就使得我國的古典園林是自然界植物群落的高度濃縮,人們的審美情趣偏向于自然,因此園林植物造景形式也是以模仿自然為主。這些審美情趣,至今在我國各種園林中都有廣泛的應用,例如植物造景中的孤植、對植、列植、林植等形式;同時,由于古典園林審美情趣中重視“小而精”的植物造景形式,人們在植物造景中常常以房前屋后栽植花壇、放置盆景等點綴形式,使得人們在欣賞園林美景的同時,可以做到因人而異,讓具有不同審美情趣、審美觀點的個體產生不同的聯想。在西方規(guī)則式、對稱式的園林造景設計理念傳入我國后,我國的自然式園林植物造景充分與之結合,再加上大眾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審美水平的普遍提高,審美情趣也相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導致公共園林造景的美學基礎發(fā)生了很大改變。例如,我國古典園林中“花臺”的造景形式,當前已經擴展成了各種類型的花壇、花鏡、花臺等,植物配置形式也以傳統(tǒng)的草花為主改變成了以草花、灌木、喬木、藤木、地被植物相結合的多樣式的造景形式。隨著人們對環(huán)境保護的認識程度加深,立體綠化和建筑物的屋頂綠化形式在一些城市悄然興起。在很多旅游景區(qū),開辟了專類植物園,城市中建設了森林公園等植物造景形式,人們逐漸地接受了這種植物造景形式,這與人們對園林植物造景審美情趣的變化是息息相關的。
近年來,我國園林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多地調研中發(fā)現,園林建設中植物造景與當前人們審美基礎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目前,在我國很多地區(qū)的園林造景中,植物種類相對來說還是偏少,很難滿足人們多元化的審美標準。我國雖然有著“園林之母”的稱號,并且從南到北植物種類繁多,同時符合現代人們審美觀點的植物種類也比較豐富,但是用在園林造景中的數量卻相樹較少。據統(tǒng)計,大部分大中型城市用于造景的植物種類均能達到400種以上,尤其是在北方地區(qū)的一些城市中,像懸鈴木、紫葉李、黃楊、衛(wèi)矛等喬灌木的應用重復率居高不下,導致了一個城市沒有自己的特色,很難適應人們日益增加的審美要求;其次,在草本花卉的造景上,北方地區(qū)大部分是一串紅、三色堇、萬壽菊這幾種比較單一的花色品種,部分地區(qū)還存在著盲目引進國外新品種、忽視本土花卉應用的問題。尤其是我國比較著名的月季、迎春、連翹等鄉(xiāng)土花灌木品種,在很多城市已經見不到蹤影,造成了與我國傳統(tǒng)的審美基礎并不相適應。
目前,我國園林植物造景還存在著功能單一的問題。園林植物本身種類和功能很多,像美化環(huán)境、凈化空氣、園林觀賞、除塵抑菌等等,但是在實際應用中,由于受到古典園林審美觀念的影響,很多植物在造景過程中,其配置方式都是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并且通常是以單一的審美角度去培植和配置,缺乏傳統(tǒng)與現代審美觀念的統(tǒng)一與結合。
人們對現代園林景觀的審美,過多地停留在關注形式、色彩以及種類的多樣性上。在現實園林造景建設中,植物造型形式單一以及植物種類單一,造成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林植物不能得到很好地應用。例如,在我國不管是南方城市還是北方城市,大量地選用紫葉小檗和金葉女貞,甚至在東北地區(qū)的一些城市也選用了這些灌木品種,千篇一律的植物配置設計很容易造成人們的審美疲勞。
園林植物造景的審美基礎,是基于人們在長期對園林植物的審美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慣性思維,并且通常還會被視為一種民族文化。盡管當前的現代園林審美與古典園林審美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還是應該把古典園林植物造景中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審美基礎繼續(xù)傳承下去。在今后的園林植物造景中,應該綜合考慮古典園林和現代園林的審美要求,并且隨著現代化造園以及園林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些問題也正在得到逐漸解決。相信未來,符合當地大眾審美標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林植物造景形式會不斷地呈現在廣大人民群眾面前,從而不斷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和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