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受害人視野下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適用研究

      2023-01-06 05:28:33郭宗哲
      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受害人公正行為人

      郭宗哲

      (北華大學法學院, 吉林 132013)

      實踐中民事侵權案件由于具有案情瑣碎性、有效證據匱乏性和時間跨度較長性等特征,大多實際具體案件都顯得紛繁復雜,很多時候雙方都認為對方有過錯并均可提供一定證據,在該種情況下,如果不能確定是僅一方的過錯而致害,那么法院在裁判時就應當對雙方主體的過錯均進行考察,以準確認定因各方過錯而產生的各方責任。在此種情況法律規(guī)范的選擇與適用中,過失相抵規(guī)則作為民事侵權責任法律體系中平衡行為人和受害人責任分擔,達成實質正義的重要規(guī)則便具有了正當適用的前提條件。然而對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適用是需要謹慎的,在民事侵權案件中,受害人作為權益缺損一方,侵權責任相關法律法規(guī)是致力于使得受害人權益圓滿恢復,實現對受害人的事后救濟,但適用該規(guī)則就會致使行為人被減輕或免除侵權責任,也即受害人本身因此承擔了一定的責任,無法獲得原有權益的全部恢復,這一定程度上是對侵權責任法律法規(guī)中一般精神和原則的突破,可以理解為特殊情況特殊對待的一種特殊規(guī)則,其表明在特定情況下,法律規(guī)范將不再支持受害人權益的全部恢復。故對該規(guī)則的適用,有必要基于受害人這種具體案件中的弱勢方來考察該如何適當地認定各方責任,以達到同時對行為人和受害人權益的準確保障。

      一、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概述

      在具體討論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適用前,需要首先對其所具有的內在含義進行明確,并將此作為基礎來展開進一步論述,以保證符合該規(guī)則的立法本意和適用范圍。所謂過失相抵,是指如果受害人存在造成同一損害發(fā)生或擴大的過錯,行為人的責任則可以相應減輕或免除,也即此時行為人責任被“抵消”了部分或全部,從而產生“相抵”的效果。

      (一) 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理論基礎

      從法學理論層面來講,過失相抵規(guī)則最本質的追求就是為了達成社會公正的實現。該規(guī)則作為民事法律的規(guī)則之一,其中也必然包含有民法的一些其他基本原則和精神,例如私法自治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等,但這些原則和精神都難能作為該規(guī)則最基礎的理論來源。基于實踐主義的觀點,過失相抵規(guī)則結果上是在行為人和受害人兩個角度分別比較,以找到均符合雙方公正需求的臨界點,這是民事案件中雙方主體作為平等主體的一個必然要求,法律規(guī)則保護和支持恢復受害人的權益,但也需要基于對行為人責任有著公正認定的前提,即不以受害人受害而先入為主進行偏袒,不以行為人致害而群情激憤進行偏重。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過失相抵規(guī)則正是在討論現代法律法規(guī)如何成就符合當下社會現狀、符合現今民眾期待的公正。亞里士多德提出了矯正正義,矯正正義強調公民之間的公平公正,旨在糾正人們之間的相互傷害以達成社會交往和經濟交易中的公正結果。所謂矯正,是對違反意愿的交易結果進行矯正,使得當事雙方交易前后各自的所有保持平等,以此實現公正,而過失相抵規(guī)則便具有這樣的思想,其要求受害人在過錯范圍內承擔責任,來糾正和平衡行為人最終的責任認定[1]。換言之,過失相抵規(guī)則不僅正常地認定行為人責任,也考察受害人過錯在損害中所起的作用,表面看是因受害人的過錯抵消了部分或全部行為人責任,但其實質是將行為人被抵消的責任視為受害人所應自負的責任,將造成損害發(fā)生而需承擔的不利后果進行了分別認定,也即是在糾紛雙方之間對其各負之責進行了糾正和平衡,以達成矯正正義所強調的主體之間的公正要求。因此,可以說過失相抵規(guī)則便是以此種公正理論為基點,再加之其他民事法律中固有的一些原則和精神,來保證侵權案件中行為人和受害人雙方均可以獲得權益保護和恢復,以符合現代社會倡導的法治觀。

      (二) 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規(guī)范基礎

      在新施行不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中,該規(guī)則被置于侵權責任編內,并且在這一編的一般規(guī)定章節(jié)中進行了對該規(guī)則概念性的描述,即第1173條之規(guī)定,可見其可以適用于整個侵權責任體系。此外,對于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具體規(guī)定又和《民法典》中帶有明顯限制條件的“自甘風險”“公平責任”等規(guī)則不同,其并未對過失相抵的適用作出特別限制,這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過失相抵規(guī)則整體上是具有總分結構的,并非單獨性的一個條款。易言之,前述概念性的法律條款可以視作原則性的、廣泛意義上的總則性規(guī)定,而侵權責任編其他章節(jié)中的規(guī)定,例如高度危險責任章節(jié)中多條款均規(guī)定有:“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責任”“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fā)生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侵權人責任”等,以及飼養(yǎng)動物損害責任章節(jié)也有類似規(guī)定,對于這些位于侵權責任編具體分章中的規(guī)定,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分則性規(guī)定,從而我國民法體系中過失相抵規(guī)則得以形成“總則+分則”的模式,其適用涉及面也因此而較廣泛。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構成要件具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主觀方面強調受害人對于損害之過錯,或是故意或是過失,以及未盡到合理注意或法定義務等均可以視為受害人具有了這里的主觀要件;客觀方面則是指受害人實際的作為或不作為造成了同一損害結果,包括結果的發(fā)生或擴大,以及此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2]??傊?,過失相抵規(guī)則在法律規(guī)范層面上具有適用范圍較廣、規(guī)定較為細致等特點,適用時首先即應當注意適用范圍,看是否屬于一般規(guī)定之外的特別規(guī)定,之后才可繼續(xù)考察構成要件的各項要求。

      二、過失相抵規(guī)則中的受害人過錯

      不難看出,適用過失相抵規(guī)則最重要的前提是受害人具有過錯,這也是減免行為人責任的正當性所在,但受害人的過錯在其所處的不同狀況下又會呈現出不同的形態(tài),進而影響到該規(guī)則的具體適用,因此對過失相抵規(guī)則最終結果的確定首先即需要厘清受害人面臨的各種不同狀況,進而逐一分析不同狀況下的受害人過錯可能具有的形態(tài)。

      (一) 客觀狀況影響下的受害人過錯

      從客觀角度而言,受害人可能存在的不同狀況主要源于其自身的實際年齡和精神狀況的差別,在民法語境下則主要是完全和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區(qū)分,與此同時,不同狀況下受害人的過錯也隨之會產生區(qū)別。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設定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受害人因為有過錯分擔了一定的責任,在追求社會公正的制度目的的背景下,是否適用該規(guī)則便可以轉化為有過錯的受害人是否應該分擔一定責任,進一步而言即可理解為受害人需要基于何種原因來分擔這樣的責任,如果沒有正當理由,則不宜令受害人自負責任,也即不能適用過失相抵規(guī)則[3]。而這里的分擔原因其實質便是對受害人過錯的評價,即哪些過錯可以視作受害人分擔責任的原因,這又需要考察受害人本身客觀情況加以確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達到了法定的年齡條件,具有正常的精神狀況,對于其分擔責任的原因來說只需要以善良的普通人在同樣案件情形中是否會出現同樣行為來確定是否有過錯即可,不必也不宜外加特殊判別條件,因為一定程度上是將該種各方面均正常的人群作為識別不同客觀狀況下受害人是否具有過錯的參照點。然而,對于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受害人而言,無論是年齡不達標或是精神狀況不佳,理論上均是認為其對于過錯的認知和把控都不如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學者認為,當需要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受害人因為自己的過錯而分擔責任時,法律應該提供更多的保護,因為無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受害人本身對于危險的理解和認識有限[4]。因此,受害人客觀上是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時,對其過錯的認定標準是應當有所提升的,其分擔責任的原因也需要更加充分,要符合普通人對這類較為弱勢群體的一般期望,不可要求與普通群體持平。

      (二) 主觀狀況影響下的受害人過錯

      在過失相抵規(guī)則是為了追求社會公正的理論基礎下,對受害人過錯的認定也應盡可能細致且公正。該規(guī)則中,受害人因其過錯而需要自負責任,過錯的認定直接事關此規(guī)則適用的準確與否,這不僅需要考察受害人的客觀情況,也需要基于案發(fā)當時受害人具有的主觀狀態(tài)來進一步評價該過錯的成立與程度。實踐中,即使受害人自身客觀情況相同,其具有的過錯也不宜一概而論,就算是正常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其造就的過錯也必然會受到其本人在案發(fā)當時具有的主觀狀態(tài)的影響,該主觀狀態(tài)一方面有關當事人自身思維,另一方面亦不排除影響主體主觀狀態(tài)的其他因素存在,以及適用過失相抵而分擔責任時也需要根據受害人當時主觀狀態(tài)來確認該過錯是否足以令受害人自負責任。所以,對受害人過錯的認定,需要考察其案發(fā)時的主觀狀況,考察其對于該過錯的識別和態(tài)度,如果不考慮主觀狀況,可能會對受害人權益有所限制和影響,難以達成雙方當事人和社會大眾的一致認可[5]。具體而言,對受害人過錯主觀層面的考察首先需要在受害人具有同一客觀狀況的前提下。其次,可根據受害人本身在案發(fā)當時應該具有或推定具有的認知和識別能力等自身主觀狀態(tài),來認定是否構成真正意義上的過錯。如果以一個善良的理性人的角度來分析,認為同樣以受害人案發(fā)時的主觀狀態(tài)處于當時的情形,不可避免地也會做出類似行為,則不宜認為構成真正過錯,只能算作表面上的過錯。最后,也需要考察案發(fā)時是否具有外界因素對受害人的主觀造成了影響,例如醉酒等虛假的影響、所處生活環(huán)境和教育背景等真正的影響,同樣進行認定是否足夠成立真正的過錯。簡言之,受害人面臨的主觀狀況是對其過錯認定的“具體案件具體分析”的必然要求。

      三、適用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受害人責任

      如果確定受害人真實的具有過錯,受害人便需要因為該過錯的存在而分擔一定責任,過失相抵規(guī)則存在的價值某種程度上就是認可受害人因其過錯而自負責任的正當性和必要性。又因為致害行為人責任的具體認定往往無法直接從過失相抵規(guī)則中得出,其更多依據的是致害行為涉及的侵權責任法律法規(guī)中其他針對性的規(guī)則,因此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適用,其重心必然是落在受害人的責任認定和劃分層面上。

      (一) 認定受害人責任的考量因素

      在適用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過程中,與認定受害人責任關聯最為密切和基礎的就是對過錯和因果關系兩大因素的考量。認定受害人責任中的過錯因素除了需要根據上述受害人具有的不同主客觀狀況來分別區(qū)分過錯形態(tài)與標準外,還需要在其前確認受害人的確是基于該過錯的心態(tài)而做出了具體行為,即有過錯并產生相應行為是進一步討論受害人過錯形態(tài)和標準的前置要件,如果根本不存在由過錯而產生的行為,僅認為受害人存在一定過錯,是不宜將該過錯等同于可以適用過失相抵規(guī)則中的過錯的。其次,適用過失相抵規(guī)則語境下的因果關系,強調受害人過錯產生的行為與案件中同一損害間具有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對因果關系因素的考量,首先是明確受害人過錯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排除沒有因果關系的過錯和行為;其次是基于法律層面判別哪些損害結果和該過錯行為間有因果關系,排除不應納入賠償和負責的損害結果;最后,如果存在多原因致害,還需要考察各自的原因力大小,為后續(xù)分擔責任提供依據[6]。除了上述兩大基礎的考量因素外,認定受害人責任時還需要考量一些實踐性的因素,其中最需要注意的便是程度因素,主要包括過錯、由過錯而產生的行為、因果關系和原因力等的程度,其考察往往存在于實踐中法院在裁判具體案件時對受害人過錯認定的階段。受害人被要求自負責任的過錯需要進行范圍限定,而此范圍又需要通過衡量予以確定,因為如果不加限制,實踐中便會出現任何雞毛蒜皮的問題都會被行為人請求認定為受害人的過錯。就如同行為人欺詐侵權案件中,不能認為受害人存在輕信的過錯一樣,實踐中法院需要做的就是評斷在什么程度上受害人才可認為存在客觀上的不當過錯,因而才有自負責任之正當性[7]。

      (二) 受害人責任的分擔方式

      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適用中最根本的就是確定雙方當事人應分別承擔的責任大小以實現解決糾紛的目的,在責任的分擔中,需要綜合考量各種能夠左右責任分擔的因素和事實,但由于在此過程中將明確分配雙方責任,故有必要對責任分擔方式進行明確,鑒于行為人責任承擔方式一般較為明顯且可以從受害人之責任中予以推斷,故以下基于受害人的角度來論述過失相抵中的責任分擔方式。受害人被要求自負一定責任不僅可能出現在各種損害賠償案件中,例如典型的侵害受害人財產權益案件,也可能出現于請求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請求行為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案件中,如果此時可以認定受害人的過錯行為致使了損害的發(fā)生或擴大,便需要考慮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適用[8]。這是源于公民擁有的民事權利中包含財產權、人身權等各種不同權利所必然產生的結果,不同的權利被侵害便會產生不同的責任承擔方式。因此,過失相抵規(guī)則中受害人責任的分擔方式也應當據此而產生相應的分擔效果,包括金錢性的和行為性的責任分擔,前者比如賠償損失等,后者比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等。也即,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適用不僅可以因為受害人過錯而減免行為人的經濟賠償,也應當在行為人對受害人某些非財產權利造成侵害時,而受害人在此過程中也具有過錯,此時行為人在承擔行為性的責任時,得請求受害人或是分擔部分履行行為性責任的費用,或是也要求受害人同時與其承擔部分責任或直接減免一定的行為性責任。簡言之,受害人分擔責任的方式應具有靈活性,不能認為過失相抵只存在于金錢責任賠償數額的減免中,其責任方式同樣應基于我國民法體系中對各個具體責任的規(guī)定來確定和劃分。

      (三) 受害人責任的特別保障

      如前所述,適用過失相抵規(guī)則要求受害人具有過錯。所謂過錯,理論上包括故意和過失狀態(tài),受害人故意造成同一損害的發(fā)生,根據《民法典》相關規(guī)定,行為人不必承擔責任,這是基于“自己責任”理論而來。受害人故意時自己承擔全部責任無可厚非,但如果受害人的過錯是過失狀態(tài)時,那么受害人應分擔的責任,也即行為人將會因此減輕的責任便會有較大的幅度差異,畢竟對于減輕程度而言,減輕10 %和減輕90 %帶來的法律效果天差地別,對受害人來說更是可能因此而幾乎無法獲得權益的恢復,所以,受害人責任的具體認定中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的特別規(guī)制和保護。因此,過失相抵規(guī)則中對受害人責任的特別保障可以分為責任認定階段的受害人人道主義保護和責任劃分階段的行為人責任最低比例保護兩大類。對于前者而言,強調因具體案件中受害人作為權益缺損一方而處于較為弱勢地位,所以有必要在對受害人責任的認定時即考慮到受害人的實際生存狀況、公序良俗以及社會道德觀念等原因對其過錯產生的影響,從人道主義關懷的角度出發(fā)直接對其責任認定予以一定程度保障,或是減少受害人的責任認定,或是國家事后對受害人權益進行幫扶與恢復。后者則注重當事雙方具體責任的劃分,為避免受害人過錯為過失時行為人減責過多而致使“看似減責,實則免責”的結果發(fā)生,所以可以采取限制行為人承擔責任最低比例的方法來對受害人進行一定的保障,該最低比例的確定則是應當根據受害人不同狀況來確定,比如可以根據受害人是非完全或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來劃分較高或較低的行為人負責最低比例,這不失為一種對受害人現實有效的特別保障方法[9]。

      四、結語

      過失相抵規(guī)則有著深刻的內涵,從這其中可以看出該規(guī)則的產生與發(fā)展正是法律規(guī)范不斷順應時代與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而探討如何具體適用該規(guī)則也是在討論其理應具有的當下意義。該規(guī)則核心在于受害人對同一損害有過錯,目標在于尋求當事雙方之間的公正,但也正是源于此而需要明確受害人責任的分擔方式和特別保障,從受害人過錯入手到受害人責任的具體分擔是一個連續(xù)且不可中斷的過程,而該規(guī)則的內涵貫穿其中,統(tǒng)領法理本意。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適用遠不止上文所述,每一位法律人需要做的,則是保持謹慎與謙虛,持之以恒地探求該規(guī)則的下一步應有含義。

      猜你喜歡
      受害人公正行為人
      什么是侵權責任中的過錯責任
      自殺案件如何定罪
      新傳奇(2022年23期)2022-06-18 17:55:47
      遲到的公正
      公民與法治(2020年6期)2020-05-30 12:44:10
      論過失犯中注意義務的判斷標準
      法制博覽(2019年36期)2019-12-14 06:00:45
      受害人承諾與受害人自冒風險中的刑民關系研究——基于英美法系與德國的比較視角
      刑法論叢(2018年1期)2018-02-16 08:07:42
      公正賠償
      家庭暴力案件中,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沒有對受害人進行賠償的部分,受害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訴訟?
      分憂(2017年2期)2017-01-07 14:21:46
      論故意不法先前行為人的作為義務
      刑法論叢(2016年3期)2016-06-01 12:15:17
      意大利刑法中的受害人同意
      刑法論叢(2016年3期)2016-06-01 12:14:53
      弗雷澤的三維公正觀
      青浦区| 呼图壁县| 平遥县| 临泽县| 盐亭县| 潮州市| 襄汾县| 辰溪县| 喀什市| 进贤县| 上饶市| 万载县| 通山县| 广宁县| 涪陵区| 义乌市| 新民市| 肃宁县| 禄劝| 成安县| 建始县| 台州市| 柘荣县| 寿宁县| 府谷县| 孟连| 武强县| 乌鲁木齐市| 于田县| 哈巴河县| 扎兰屯市| 建湖县| 伊吾县| 宁晋县| 徐汇区| 泸溪县| 徐水县| 揭西县| 普安县| 睢宁县| 五家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