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高婷
童話故事里主人公所遭遇的殘酷與苦難,也是孩子走向獨立時的一些啟發(fā)。了解童話故事創(chuàng)作的背景,其實也有助于父母正確地給孩子講讀童話。
在《格林童話》中,有一座令所有孩子都向往的糖果屋:房子是用面包做的,屋頂是用餅干蓋的,窗戶是用亮晶晶的糖做的??赡苊總€孩子都想碰到這樣一座糖果屋,盡情地吃各種零食。但這座甜蜜而美好的糖果屋卻是巫婆做出來,專門引誘小孩子的:如果有孩子因此落入她的手中,就會被她吃掉!
不少家長曾用這個可怕的故事橋段對孩子發(fā)出警告:不要貪吃,尤其是不要吃太多甜食或零食。就像家長喜歡用“狼來了”嚇唬孩子,讓他乖乖地聽話,不要亂跑或者瞎胡鬧一樣。在許多帶有教化色彩的童話和民間故事里,“巫婆”也起著同樣的作用。
不過,這座夢幻的糖果屋其實出現(xiàn)在一篇講述饑餓的標題叫《亨塞爾與格雷特》的童話中。標題也同時是兩個主人公的名字。他們是一對兄妹,年紀都還小,卻遭遇了非常不幸的情況—席卷歐洲的大饑荒。
這場饑荒源自冰期的降臨。1315年前后,歐洲大陸進入了被氣象學家稱為“沃爾夫極小期”的極寒期。在那之前,在長達數(shù)百年的中世紀高溫階段,歐洲人口劇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原本就已經(jīng)難以支撐如此龐大的人口數(shù)量,當極寒天氣驟然降臨,農(nóng)業(yè)大量減產(chǎn)時,大饑荒就發(fā)生了。
根據(jù)文獻記載,那一年的春天“天出奇地冷,雨出奇地多”,播到地里的種子無法萌芽,到了秋天,大片田地顆粒無收。由于食物短缺,農(nóng)村家庭為了減少人口,就開始拋棄子女?!逗嗳麪柵c格雷特》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那樣悲慘的歷史背景之中。
大家應該知道,《格林童話》并不是格林兄弟的原創(chuàng),而是他們收集歐洲各地的童話與民間故事整理而成。這里的很多故事都有產(chǎn)生、流傳和演變的歷史與文化背景。比如《小紅帽》,其背景是中世紀的歐洲,當時的狼的確就是四處游蕩、威脅著人類的兇惡動物。
我經(jīng)常說,想象也是有現(xiàn)實基礎的。在想象文學,比如童話當中,我們也能看到現(xiàn)實的投影。只不過與直接講述現(xiàn)實不同,童話會以更富幻想色彩的方式對現(xiàn)實進行改造,再加以呈現(xiàn)。
在格林兄弟整理的《亨塞爾與格雷特》故事版本里,拋棄他們的是繼母。但我們剛剛說到,在真實的歷史中,其實拋棄孩子的是親生父母—這是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殘酷現(xiàn)實。但是,這太殘酷了,因此整理者將它改頭換面,變成了一個惡毒繼母拋棄孩子的故事。
但即便如此,故事看起來仍然是殘酷的:兩個孩子先后被軟弱的父親和殘酷的繼母拋棄,孤立無援地置身于茫茫森林,接著又遇到吃人的女巫……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再看一看,其實還可以做出一種新的解讀—把它解釋為孩子們走向獨立的路途。這要怎么說呢?
在故事剛開始時,父母做出了選擇,而孩子們偷聽到了他們的談話。這個情節(jié)是富有暗示性的:很多孩子都是通過暗中偷聽父母的談話,而看到了父母不為人知的一面,或者至少是孩子此前所不知道的一面,這會改變他們對父母的認知,因此推動他們走出獨立的第一步。
接著,在走入森林時,亨塞爾不斷地回頭看,借此把提前收集好的鵝卵石偷偷丟在地上作為路標,但當父母問起的時候,他卻說自己在看坐在屋頂上的小白貓(實際上是太陽),而讓父母覺得他很愚蠢。這意味著什么?當孩子無法再全心全意地信任父母時,他開始向父母說謊。由此大家是不是也會感受到:說謊不一定是完全負面的?至少在這個故事當中,亨塞爾的謊言就是一個清醒的選擇,是他為了保護自己和妹妹所采取的策略。而這恰恰是他走向獨立的表現(xiàn):一方面,他沒有再寄希望于父母,比如哀求他們,而是自己果斷地采取行動,為生存而努力;另一方面,他也開始有了父母所不知道的心眼兒,完成了心理分離。
然后他們離開了家,走進茫茫森林。離家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意象,意味著兩個孩子脫離了家庭、父母的保護,必須要獨立面對外面的世界。森林是童話故事中的另一個經(jīng)典意象,一方面意味著危險—吃人的女巫正是危險的一個具體呈現(xiàn);另一方面又意味著混沌與生機—萬物在此蓬勃生長,孩子們也是如此。這兩個意象以及它們的組合在很多童話中都能看到,比如《白雪公主》的主人公,也是被迫離開家,逃入森林,在那里她遇到七個小矮人,并最終遇到王子,開啟了新的生活。順便說一句,七個小矮人的小屋,溫暖、舒適、食物充裕,跟女巫的糖果屋是不是也有相似之處呢?
不管是七個小矮人的小屋,還是女巫的糖果屋,都并不是主人公的終點或歸宿,而只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節(jié)點。這個節(jié)點意味著什么?從糖果屋來看,一方面意味著獲得一定自由之后的狂歡,比如亨塞爾與格雷特剛來到糖果屋時,就興奮地吃啊吃啊……
但這樣的狂歡通常是不能持久的,世界很快顯現(xiàn)出殘酷的一面。這時,主人公就必須做出抉擇:是屈從,還是奮起抗爭?如果屈從,童話世界里的“死亡”通常是心理層面的,也就是說象征著失敗,象征著某些生命力的消退,但我們的主人公選擇了后者。對比白雪公主的懵懂無知,總是靠他人(像小矮人或王子)拯救,亨塞爾與格雷特是不是具備更大的主動性和獨立性?
這種獨立性不僅僅體現(xiàn)在亨塞爾身上,雖然一開始都是他在謀劃、行動,但當他面臨危險時,格雷特也展現(xiàn)出了她的勇氣。這也是我們在現(xiàn)實中會看到的情形:兩個孩子,不管是兄妹或好朋友,彼此照顧,互相激勵,共同成長。
格雷特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只會哭泣,但在兄妹倆第二次被拋棄、徹底斷絕了回家的路以后,她也漸漸地成長起來。最后,是她戰(zhàn)勝了女巫,和哥哥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
這里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小細節(jié):在路上他們遇到一條大河,請求一只白鴨子幫忙。亨塞爾坐上去以后,叫妹妹來和他一起坐,格雷特卻說:太重了,鴨子背不動,讓它一個一個背我們過去吧。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她已經(jīng)成長為一個有獨立判斷能力并且能夠體貼他人的孩子。
離開家庭,進入危險與機遇并存的外部世界,略年長的哥哥率先采取獨立行動,而妹妹則在共同面對挑戰(zhàn)的過程中逐步跟上,最終兩個人都完成了自己的成長與人格轉(zhuǎn)變。這正是我們可以從《亨塞爾與格雷特》這個故事中讀到的富有啟發(fā)性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