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丹
“千里黃河一壺收”,壺口瀑布素以氣勢磅礴、雄偉壯闊聞名天下。梁衡所著散文《壺口瀑布》更是別具匠心,是“壺口”與“瀑布”共同演奏的一首交響曲,是“水”和“石”共生的一幅寫意畫,更是“黃河”與“民族”攜手譜寫的一部宏偉篇章。文章可分為三個篇章:壺口篇、水石篇、黃河篇。“壺口篇”品其景美,欣賞自然的饋贈,嘆天地之雄偉壯闊;“水石篇”則景中含情,融情于景,結(jié)合自身體驗感悟人生百態(tài),挖掘內(nèi)涵美;而“黃河篇”是在景與情中領(lǐng)略文化的理韻,由黃河聯(lián)想到中華民族,唱響一曲民族文化精神之傳承的贊歌。三個篇章由景入情,由淺入深,渾然天成。其中,“水石篇”呈現(xiàn)了自然與人文連接的紐帶,是開啟學(xué)生精神文化之門的鑰匙。本文對“水石篇”做了如下解讀。
語言豐富,行文有韻。作者運用豐富的語言描寫水的多種形態(tài),生動活潑,韻味十足。排比句式的連用,如“各自奪路而走的,乘隙而進的,折返迂回的”“或鉆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漩”,一一描繪、娓娓道來,音韻和諧,讀來有一種韻律美。動詞精用,如“鉆”“覓”“淌”“夾”等,簡練傳神,賦予水以人的動作和情態(tài),極具表現(xiàn)力,氣韻生動。又用疊詞“汩汩”“潺潺”“哀哀”修飾泉、溪和漩渦,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增添畫面感意境美,意蘊無窮。
性靈相通,情景交融。在梁衡的筆下,水是“活”的,充滿靈性,它“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漩”,這既是豐富多樣的形態(tài),也是千姿百態(tài)的情態(tài)。面對這窄窄的壺口,也許它有時會以氣吞山河之勢排山倒海,來個轟轟烈烈;有時又閑庭漫步,任爾千錘百煉也云淡風(fēng)輕;有時也會徘徊沮喪,任意東西……心態(tài)不同,處世的方式自也不同。涌向壺口的黃河水,被壺口阻擋,有“奪路而走”的,有“乘隙而進”的,也有“折返迂回”的,這正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是人生的一道坎,是磨難。人們面對困難阻礙會有不同的心理、不同的選擇——有的果斷放棄,有的伺機而動,有的灰心退卻……與水共情,與文共鳴,人生百態(tài),五味雜陳。
水石相擊,迸發(fā)哲理。不知是水改變了石,還是石成就了黃河水,或是水石搏擊才形成了偉大的奇觀。腳下的石,形狀“窟窟竅竅,如蜂窩雜陳”“一個個光溜溜的大坑”“一道深溝”,是被水“鑿”“旋”“切”成的,作者運用的是“被”字句,是用“如鋼似鐵”的石的巨大變化來反襯水的威力,而“鑿”“旋”“切”這些極具力量的動作背后,蘊藏的是黃河水面對阻撓而爆發(fā)的不可遏制的“怒”氣。堅硬的石頭阻擋不了黃河水前進的腳步,狹窄的壺口更消退不了黃河奔流入海的決心。無論前路怎樣艱難,無論歷史怎樣曲折,依然百折不撓,勇往直前。
“未過壺口不成河”,這是黃河的個性,“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边@也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未經(jīng)磨難不成才”,百折不撓、敢于抗?fàn)帯ゴ髨詮??!霸斓刂蓝_萬物之理”,令人震撼。
責(zé)任編輯/楊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