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敏,鐘 磊,董美廷,郭俞辰,王 冰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人類社會進入工業(yè)化時代,建筑行業(yè)在我國迅速崛起,發(fā)生在施工現(xiàn)場的安全事故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1]。為了應對可能發(fā)生在大型施工現(xiàn)場的突發(fā)事故,必須提高企業(yè)的應急能力。為探究應急能力影響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國內(nèi)外的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呂金輝等[2]從應急準備能力、響應能力和恢復能力三個維度出發(fā)建立能力指標體系,分別利用AHP法和ISM模型分析各指標間的相互關系和權重大?。粡埡2ǖ萚3]以風險分析和脆弱性研究為基礎,研究了應急準備和績效之間的關系;張青松等[4]利用解釋結構模型進行了危險品航空運輸應急管理機制關鍵因素研究,構建了危險品航空運輸應急管理機制的多層遞階結構圖;邵必林等[5]提出了基于組合權重法的建筑施工企業(yè)應急能力物元可拓評價研究,張路等[6]采用改進后的灰色關聯(lián)度和集對分析法,構建了適用于化工園區(qū)應急能力的評估模型。但目前大多數(shù)文獻和研究沒有分析大型施工現(xiàn)場的應急能力的影響因素以及應急能力指標體系中各指標在相互影響的作用下的重要性權重。本文從應急前準備能力、應急中響應能力、應急后總結能力出發(fā)利用解釋結構模型(ISM)構建應急機制影響因素多層遞階結構圖;后利用網(wǎng)絡層次分析(ANP)根據(jù)建立的影響因素內(nèi)在結構圖得出在相互影響下,各指標間的重要性權重,對于易受到其他指標和外界因素影響的指標采取更加嚴格的措施,對指導改進施工現(xiàn)場應急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在面對突發(fā)事件時,啟動應急響應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件,其中涉及到的各項指標會相互聯(lián)系影響到最后的應急能力。參考相關文獻、專家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系統(tǒng)性、科學性、層次性、可操作性為原則構建企業(yè)應急機制指標體系[7],從應急準備、應急響應、應急后恢復三個維度中篩選出應急預案、施工現(xiàn)場危險性分析等12個應急指標。
通過上述對應急能力構成要素的分析,揭示了影響應急能力的主要因素,即便是同一種影響因素,其在不同的情況下的影響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在實際情況中,這些影響因素不是獨立存在的。本文引入了解釋結構模型來對上述突發(fā)事件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通過構建各因素之間的層次結構找出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8-9]。
構建應急能力影響因素解釋結構模型可分為建立系統(tǒng)要素表、生成鄰接矩陣、計算可達矩陣、劃分層次級別和構建解釋結構模型這五個步驟。
1)建立系統(tǒng)要素表。根據(jù)之前建立的大型施工現(xiàn)場應急能力影響因素指標體系,將應急預案、施工現(xiàn)場危險性評估、資金物資管理、應急培訓及演練、相關法律法規(guī)、指揮協(xié)調(diào)、交流預警、應急救援、應急技術保障、預案完善、公共教育和信息傳播、生產(chǎn)恢復分別表示為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
2)生成可達矩陣。明確了系統(tǒng)的組成要素之后,將兩個要素之間的關系用數(shù)字表達成矩陣的形式即鄰接矩陣A,其中矩陣內(nèi)的元素aij取值的原則是:若要素Si對要素Sj有直接影響,則aij=1,反之a(chǎn)ij=0。生成鄰接矩陣A。根據(jù)得到的鄰接矩陣A可以知道矩陣(A+E),當滿足(A+E)K-1≠(A+E)K=(A+E)K+1=M時,可以得到可達矩陣M。由可達矩陣M可知,12個因素的相互作用關系是:S1對S3、S4有影響;S2、S6、S7、S8、S10、S12對除S5、S9、S11外的因素均有影響;S3、S4僅相互影響;S5、S9、S11對除S5外的因素均有影響。
3)劃分層次級別。把所求得的可達矩陣M進行分解,分別找出每個因素的可達集合R(Si)、先行集合Q(Si)以及共同集C(Si)。
當滿足C(Si)=R(Si)的條件時,找出了集合的第一層要素Si,對已經(jīng)確定了所屬層級的因素可以在可達矩陣中刪除其所在的行和列并且去掉第一次層因素,得到新的可達矩陣,以此類推依次求出其他層次的要素。得到的層次為L1={S3、S4}、L2={S1}、L3={S2、S6、S7、S8、S10、S12}、L4={S5、S9、S11}。
4)構建解釋結構模型。根據(jù)層次所劃分的結果以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構建大型施工現(xiàn)場應急能力影響因素的解釋結構模型。將影響應急能力的12個指標分為4個層級,根據(jù)各指標間的關系可以將這些因素分為直接因素、間接因素和根本因素。
直接影響應急能力的因素是第一層級的資金物資管理和應急培訓和演練。間接因素是第二級的應急預案和第三級的指揮協(xié)調(diào)、施工現(xiàn)場危險性分析、交流預警、完善應急預案、應急救援和生產(chǎn)恢復。根本因素是第四級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應急技術保障和公共教育和信息傳播。相關法律法規(guī)是進行一切應急活動的基礎,所有應急行為都要符合法律政策的規(guī)定。應急技術保障可以保障應急行動程序順利推進,而公共教育和信息傳播側重于對施工人員的應急教育和思維改進,只有從根本上加強應急意識才能提高施工現(xiàn)場應急能力。
根據(jù)前文構建的ISM模型可以看出各因素間的相互影響關系,但是不能定量地得出各應急指標對應急能力影響程度大小。而傳統(tǒng)的層次分析法(AHP)知識單純的遞階式層次結構,無法表示各層次間以及同一層次各元素間的復雜關系。因此,在進行權重計算時,采用網(wǎng)絡層次分析法(ANP)。本文使用由某科技公司開發(fā)的YAANP軟件進行計算。
1)ANP模型構建。本文所構建的ANP模型為單網(wǎng)絡的網(wǎng)絡層次法模型,由一個控制層和三個網(wǎng)絡層構成。本文中控制層為大型施工現(xiàn)場應急能力,網(wǎng)絡層由應急準備能力、響應能力和恢復能力三個維度以及各維度包括的總共12個因素。
2)建立矩陣。構建無權重超級矩陣W并對其進行兩次迭代穩(wěn)定化處理,可得到極限超級矩陣W2。分析極限超級矩陣W2可知各因素的權重分別為:應急預案(0.213 0)、施工現(xiàn)場危險性評估(0.092 0)、資金物資管理(0.235 0)、應急培訓及演練(0.074 0)、相關法律法規(guī)(0.017 0)、指揮協(xié)調(diào)(0.041 0)、交流預警(0.043 0)、應急救援(0.115 0)、應急技術保障(0.020 0)、預案完善(0.057 0)、公共教育和信息傳播(0.051 0)、生產(chǎn)恢復(0.043 0)。
3)結果分析。通過建立的ANP模型可知,應急指標中對應急能力影響程度權重最大的前5個指標分別是資金物資管理(0.235 0)、應急預案(0.212 9)、應急技術保障(0.114 6)、施工現(xiàn)場危險性評價(0.092 1)、應急培訓及演練(0.073 6)。對應急能力影響程度最小的是相關法律法規(guī)(0.016 9)。
1)將應急能力按照應急前準備能力、應急中響應能力和應急后恢復能力三個維度劃分12個指標,構建應急能力影響因素指標體系。
2)利用ISM解釋結構模型構建了應急能力影響因素4級遞階有向圖,其中直接原因為資金物資管理、應急培訓及演練;間接原因為應急預案,交流預警,指揮協(xié)調(diào),施工現(xiàn)場危險性評價,應急救援,預案完善及生產(chǎn)恢復;根本因素為法律法規(guī)、公共教育和信息傳播和應急技術保障。
3)利用ANP網(wǎng)絡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對應急能力影響程度權重大小,資金物資管理,應急預案,應急技術保障、應急培訓及演練、施工現(xiàn)場危險性評價為影響應急能力的關鍵因素。
[ID:013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