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鳳慶縣勐佑鎮(zhèn)文化山完小六(2)班 吳澤柔
我的家鄉(xiāng)勐佑在云南的西部,沒有叫得響的名山大川,一條小河從村旁向東流去,留下兩岸還算寬展的農田。我從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喜歡火把節(jié)的歡歌與篝火,更喜歡這里歷史悠久的土陶技藝。
說起土陶,我立馬就會想到李文燦,他是勐佑土陶的創(chuàng)始人。一塊泥土,在他的手里搖身一變,就成了碗、水杯與煮菜的器具。
記得小時候,我家的許多生活用具就是土陶制品,爺爺盛酒的酒缸、奶奶腌酸菜的罐子,還有用于搗碎作料的鹽臼。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土陶制品漸漸淡出了家鄉(xiāng)人的生活。原因是人們覺得它們用起來有些笨拙,而且玻璃、不銹鋼以及塑料制品漸漸多起來,人們圖輕巧,就不再添置土陶制品了。勐佑土陶窯的煙火漸漸變得微弱。
看著古老的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政府主動牽頭,在多方合力下,成立了“流金歲月土陶專業(yè)合作社”。2020年,勐佑鎮(zhèn)在文化山重修了“勐佑土陶傳承體驗館”。如今的土陶傳承體驗館分為6個區(qū)域,即體驗中心、制坯專區(qū)、陶藝創(chuàng)作區(qū)、土陶晾曬區(qū)、土陶展示中心、龍窯。
就在不久前的一天,我的一位做田野調查的叔叔到勐佑鎮(zhèn)習謙村進行考察,知道勐佑的土陶還在生產,便帶著我到文化山完小附近的土陶館參觀。剛到停車場,我們便看到幾個一人高的土罐像迎賓人員一樣站在門口,上面的紋理與雕刻的花朵甚是精美。
進入土陶館,滿眼都是土陶制品,小到只能盛一小口茶水的陶杯,大到能裝百十斤大米的陶罐,產品種類十分豐富。這些物品有的上了釉彩,有的添了花色,有的剛剛出泥車正在晾曬。
參觀完成品展室,來到體驗館,看見一位老人正在制陶。泥車在他手里走走停停,不一會兒,一團泥巴就變成了一只碗。一問才知道,這位老人年輕時入行,做了近30年制陶工作,真是與一團泥巴糾纏了半生。在他的建議下,我體驗了一把土陶罐的制作過程。
師傅給了我一團泥巴,交代了泥車的操作技法與制陶的簡單流程后,就忙他的事情去了。我以為制陶很簡單,結果一只罐子讓我吃盡了苦頭。泥車快了,泥巴到處亂甩;泥車慢了,泥巴怎么也無法拉伸。過了一會兒,泥巴就干了。我又給它加水,結果導致初步成型的陶罐又被打回了原形。師傅告訴我,每個前來體驗的人基本都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因為制陶技術很難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出來的。最后,他替我重新做了一只陶罐,作為禮物送給了我。
如果你對土陶感興趣,不妨來我的家鄉(xiāng)體驗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