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芳 汪東東 于光宇* 童麗娟
綠道(greenway)起源于歐美地區(qū)/國家,自該概念被引入中國后,珠三角綠道網成為中國第一個區(qū)域性綠道的實踐案例[1-2]。深圳自2010年啟動綠道建設以來,已成為珠三角地區(qū)綠道覆蓋密度最高的城市,在全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隨著全國綠道建設趨于完善,綠道工作的重點逐漸從前期建設轉向全生命周期的實施保障,以實現(xiàn)綠道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4]。
綠道的分級分類是綠道規(guī)劃、建設、使用和管理得以順利開展的基礎,任何綠道的規(guī)劃編制、設計施工、建成后的管理維護均須與相應的綠道類型和級別對應[5]。在綠道相關的規(guī)范和指引中,由于應用目標的差異和地域條件的不同,綠道的分級分類各有側重。在日臻完善的綠道體系建設之下,使用者和管理者對綠道的分級分類提出了更加精細化的要求。為更好地回應該需求,面向使用者和管理者,補足綠道協(xié)同管理和維護短板,本研究構建適合深圳的綠道分級分類體系,用以指導綠道的規(guī)劃、設計、建設、使用和管理維護。
結合查理斯·萊托(Charles Little)[6]以及深圳市DB4403/T 19—2019《綠道建設規(guī)范》[7]對綠道的定義,筆者將符合綠道定義的步道、公園連接道以及國家步道等納入研究范疇。在對深圳市綠道進行分級分類時,研究對象包括生態(tài)型、郊野型、都市型綠道[7],同時將符合綠道定義的、新出現(xiàn)的碧道[8]、郊野徑均納入研究范疇。其中,碧道為濱水型特色綠道,以水為主線,統(tǒng)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tài)要素,兼顧生態(tài)、安全、文化、景觀、經濟等功能;郊野徑為郊野型綠道,是指依托郊野公園、農田、山林和水域等設立的綠道。
以往研究對于綠道的分級分類定義較少。且在以往文獻和實際應用中,綠道的分級和分類是兩方面的內容,綠道分類一般并不按等級來劃分,因此,本研究試將綠道的“分級”界定為根據研究對象某一特征屬性進行等級上的劃分;而綠道的“分類”是指針對研究對象某一屬性特征進行類別上的劃分。
綠道分級分類的現(xiàn)有成果多見于各級綠道主管部門發(fā)布的文件中,包括導則、指南、設計指引等,多是政策與制度層面的規(guī)范,用于指導綠道在規(guī)劃、設計、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的實踐,而學界對這一問題的關注較少。在已有研究中,陳磊等將中國各地已有的綠道分類方法總結為“級別+”“區(qū)位+”“要素+”“功能”4類,認為已有的綠道分類存在指向不明確、標準不統(tǒng)一、各層級類型混淆等問題,提出以級別(grade)、區(qū)位(location)、要素(element)及功能(function)為分類依據的“G-LEF”復合型綠道分類方法[9];辜智慧等從安全風險方面構建綠道自然環(huán)境、設施環(huán)境和使用環(huán)境三位一體的分級分類評估體系,補充了綠道后期安全風險評估理論層面的缺失,為后續(xù)綠道安全管控實踐奠定了基礎[10];Horte等系統(tǒng)闡述世界各地的代表性綠道,按風景要素將它們分為快速路改建的綠道、廢棄鐵路改建的綠道、濱水綠道、交通走廊和自然徑5種類型[11];Shafer等總結綠道的功能和各種關鍵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按休閑機會頻率劃分的分類系統(tǒng),并列舉其在得克薩斯州某中等城市規(guī)劃中的應用[12]。總體來看,既有研究中的綠道分級分類體系缺乏總結和提煉,在后續(xù)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也未能得到有效反饋和改進;理論方面的研究又以體系建構為主,未與實踐有效結合。因此,現(xiàn)有綠道分級分類體系缺乏從實踐出發(fā)、能夠上升到理論層面、有一定代表性和推廣價值并能用于指導實踐的研究。
目前,廣東省主要有2份文件涉及綠道的分級分類,深圳市主要有4份文件涉及綠道分級分類體系(表1)。隨著綠道建設的快速推進,深圳綠道網絡已基本成型,人們對于綠道建成后的使用和管理需求日益增長,深圳市亟待建立面向使用者和管理者的綠道分級分類體系,為市民選擇、使用綠道和綠道的管理維護提供指導。
表1 廣東省和深圳市現(xiàn)有綠道分級分類體系[7,13-17]Tab. 1 Existing greenway grading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Shenzhen City[7,13-17]
對綠道建設和發(fā)展較為成熟的國家和城市的綠道分級分類體系進行探討,對于構建新的深圳綠道分級分類體系有一定借鑒意義?!毒G道規(guī)劃設計導則》[18]從國家層面進行了宏觀的分級分類;在城市層面,除珠三角城市外,香港、杭州、成都等地綠道發(fā)展較早,有較為完善的分級分類系統(tǒng)。在國際上,由于各國對綠道的定義不完全相同,美國和歐洲、大洋洲國家的分級分類多是針對“國家步道”這一類型展開的,管理方法也有所不同,但其發(fā)展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對深圳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以下將對這些已有體系的分級分類體系進行探討。
美國和歐洲、大洋洲國家多根據步行難度和強度因子對綠道進行分級,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國家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美國采用優(yōu)勝美地系統(tǒng)(yosemite decimal system, YDS)標準將步道劃分為5個難度等級,以保障使用者戶外選擇線路和徒步安全。該系統(tǒng)的難度分級結合了輔助攀緣工具和裝備的使用情況,其中等級1、2不需要使用繩索,等級3、4、5需要繩索且攀緣保護措施逐漸加強[19]。英國國家步道的分級從使用者的步行難度和安全性出發(fā),將步道劃分為3個難度等級,依次是溫和、緩和和挑戰(zhàn),并對步道狀況和適宜人群做出詳細描述,包括能否使用輪椅或嬰兒車、有無階梯、坡度是否較陡等。澳大利亞從徒步難度出發(fā),將國家步道劃分為5個難度等級,難度的衡量標準包括是否需要具備徒步經驗、路面狀況、步行長度等,其中徒步經驗是一項重要標準,1、2級不需徒步經驗,3、4級需要一定的徒步經驗,5級需要豐富的徒步經驗[20]。
在中國,《綠道規(guī)劃設計導則》根據空間跨度與連接功能區(qū)域的不同,將綠道分為區(qū)域級綠道、市(縣)級綠道和社區(qū)級綠道3個等級,并規(guī)定綠道規(guī)劃應與各級城鄉(xiāng)規(guī)劃相銜接[18]。
國內城市中,香港的郊野徑采用了面向使用者的難度分級體系[21],從安全性和體驗性出發(fā),分為5級難度,并通過長度、時間、坡度和路面情況形成可量化的綜合難度計算方法:綜合難度=(長度+時間+累計海拔爬升+路面狀況)/4,用易于理解的1~5星來表示難度等級(表2)。
表2 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確定的郊野徑難度星級[22]Tab. 2 Difficulty levels of country trail by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22]
成都天府綠道、杭州綠道的分級與現(xiàn)行深圳綠道分級體系相似,按行政區(qū)劃和地理范圍分為區(qū)域級、城市級、社區(qū)級3級綠道體系[23-24]。區(qū)域級連接2個及以上城市,串聯(lián)重要的自然、人文及休閑資源;城市級包括市(縣)級行政區(qū)劃內的綠道;社區(qū)級主要包括城鎮(zhèn)社區(qū)范圍內的綠道。
在綠道分類方面,美國從管理維護角度出發(fā),將國家步道根據開發(fā)強度衡量因子分為5類,即低強度開發(fā)、適度開發(fā)、正常開發(fā)、高強度開發(fā)、完全開發(fā),并對不同強度的路況、建造強度和配套設施、指引標志、維護內容、維護頻率和強度等做出了詳細描述[19]。英國國家步道由當地實際負責步道工作的部門組成步道合作組織(trail partnership)進行管理,維護工作通常由當地公路部門、土地所有者和志愿者一起進行[25],從體驗主題和體驗內容出發(fā),將步道劃分為海岸體驗、歷史體驗、野生動物參觀、美食、朝圣之旅5類,游客可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沿途景觀類型。
在中國,《綠道規(guī)劃設計導則》根據所處區(qū)位及環(huán)境景觀風貌,將綠道分為城鎮(zhèn)型綠道和郊野型綠道2類。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從游客體驗出發(fā),結合已建成的郊野徑特征將其劃分為10類,分別為健身徑/緩跑徑、長途遠足徑、健行遠足徑、野外定向徑、郊游徑、家樂徑、自然教育徑、樹木研習徑、遠足研習徑、歷史遺跡徑,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21]。成都和杭州的綠道分類有一定相似性。成都綠道根據沿線景觀特色、自然生態(tài)和人文資源特點,結合所處位置和不同的目標功能,劃分為都市型綠道、郊野型綠道、生態(tài)型綠道[23]。杭州綠道有2種分類方式,一種根據區(qū)位和環(huán)境景觀風貌分為都市精品型綠道、城鎮(zhèn)休閑型綠道、鄉(xiāng)野自然型綠道3類;另一種根據杭州自然資源特點分為8類,分別是沿江綠道、沿河綠道、環(huán)湖綠道、沿山綠道、沿路綠道、濕地綠道、公園綠道、鄉(xiāng)村田野綠道[24]。
2.3.1 分級體系
上述案例的分級體系可分為從規(guī)劃者角度出發(fā)的體系和從使用者難度出發(fā)的體系。在國內城市中,杭州、成都與深圳現(xiàn)有綠道分級體系相似,主要從規(guī)劃體系出發(fā),按宏觀、中觀、微觀3個層次結構劃分為區(qū)域(含省、市、縣)、城市、社區(qū)3級。這種分級從綠道的尺度和功能特征出發(fā),對于規(guī)劃設計有較好的指導意義,但在市民具體使用過程中,由于綠道規(guī)劃等級與使用難度不能完全對應,相同規(guī)劃等級的綠道可能因障礙物、坡度、路面狀況的不同而難度不同,市民在徒步或騎行時難以估量路線的困難程度,因而不易做出選擇;管理者也無法對安全風險進行辨識和評估。香港則基于郊野徑面向使用者的引導,從安全性和體驗性出發(fā),以服務全齡人群為目標,依難度進行郊野徑分級。在國際案例中,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國家步行道均從徒步難度的角度進行分級。
由此可見,從使用者視角出發(fā),以難度為衡量因子對綠道進行分類,既可以為游人選擇步道提供參考,又有助于管理機構的風險管控,是現(xiàn)有規(guī)劃分級體系之外的必要補充。
2.3.2 分類體系
上述案例的綠道分類體系可概括為建設強度、體驗主題、環(huán)境特征3類。其中,體驗主題又與環(huán)境特征密切相關,都屬于依風景資源進行的分類。風景資源對于綠道的功能和建設有較大影響,這種分類方法在以往綠道的規(guī)劃和建設中曾經發(fā)揮了較好的指導作用,也可以指引市民的使用和出行。但是對管理者尤其是基層落實部門而言,這種分類在實際建設維護管理中的指導意義較弱。而依建設強度的分類可以明確指導綠道建設內容、設施設置及養(yǎng)護、日常運營等,可以為管理者提供不同的建設、管理與維護依據,平衡建設和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也有利于實現(xiàn)《廣東省城市綠道規(guī)劃設計指引》提出的“維護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促進生態(tài)保護”和《深圳市精品綠道建設指引(試行)》[26]提出的“促進綠道生態(tài)綠廊建設”的重點目標。因此,深圳綠道需要從建設強度方面進行分類,作為補充。
綜上,新的綠道分級分類體系既要從人的使用體驗層面提供更加詳細的綠道信息,方便市民科學選擇適合自己經驗和體能的綠道;又應從管理者角度構建從規(guī)劃到設計、建設和維護的全流程指引,避免綠道的同質化、不合理開發(fā)和建設。同時,針對深圳全域城市化、高密度建設的特點,新體系還應引導建設者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分層次、分強度的精細化利用和維護,平衡自然資源保育與市民休閑需求之間的矛盾,實現(xiàn)自然生態(tài)資源的永續(xù)發(fā)展,這對于高度城市化地區(qū)的高質量發(fā)展有普遍借鑒意義。鑒于此,深圳市綠道需要補充建立以人為本的綠道分級分類體系,一是面向使用者,從使用難度對綠道進行分級,形成清晰的指引;二是面向管理者,從建設強度對綠道進行分類,指導系統(tǒng)化的建設、管理和維護。
深圳綠道借鑒國際國內先進經驗,結合所在地特征和管理體制,構建面向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分級分類體系。
在綠道分級方面,本研究結合對上述案例的分析和對518名綠道使用者的問卷調查結果,采用綜合難度作為綠道分級的核心衡量因子,同時將綠道其他相關信息如技能體能要求、郁閉度、配套設施、下撤點①等作為輔助因子。
綜合難度主要涉及難度和強度兩大要素。強度指因綠道線路長度、海拔爬升和下降對人體力的消耗,容易量化;而難度則難以量化,需要綜合考慮綠道中因陡坡、障礙物、路面狀況不佳等原因導致行進困難、摔倒或跌落的風險等。因此,綜合難度以強度作為核心評判要素,作定量劃分;以難度作為輔助評判要素,作定性劃分。
在綜合難度的定性方面,本研究借鑒國際戶外運動通用的美國YDS標準,將綠道從易到難分為1~5級,分別對應很容易、容易、中等、難、很難。由于本研究以深圳市域作為研究范圍,與國際上主要以國家作為研究范圍有所不同,同時考慮到深圳的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綠道海拔變化較小,并且考慮到綠道主要面向普通市民,平均體能水平一般,因此對YDS標準規(guī)定的難度做了降級處理。
在綜合難度的量化方面,對于線路強度,借鑒奈史密夫定律(Naismith’s Rule)②,同時參考中國登山協(xié)會徒步時長指導意見[27]③,結合深圳地理環(huán)境特征、綠道線路現(xiàn)狀和市民體能狀況,最終形成線路強度的計算方法:線路強度=路程(km)×0.1(路程加權系數)+累計海拔上升(km)+累計海拔下降(km)。
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通過深圳市磨房戶外運動協(xié)會征集310名戶外運動者,每人配備氣壓計和計時手表,在深圳環(huán)石巖湖綠道等19條精品綠道開展全程徒步運動;根據總路程、累計海拔上升和累計海拔下降,計算精品綠道的強度,記錄時長(中途停下停止計時,起步再啟動計時),并對難度進行評估;計算強度數值分區(qū),參考國際國內分級數量進行分級,最終得出1~5級綜合難度所對應的技能和強度評分(表3)。
表3 深圳綠道5級綜合難度Tab. 3 5 levels of difficulty of greenways in Shenzhen
在綠道分類方面,本研究參考國際上依建設強度的分類標準,在深圳市DB4403/T 19—2019《綠道建設規(guī)范》劃定的生態(tài)型、郊野型和都市型3類建設體系的基礎上,將深圳市綠道分為低強度、中強度、高強度3類。考慮綠道全生命周期(規(guī)劃、建設、管理和維護4個階段)的管理,其中規(guī)劃階段按照風景資源的分類體系進行,故本研究著重考慮建設、管理、維護3個階段,對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zhí)法局以及羅湖區(qū)、福田區(qū)、南山區(qū)、坪山區(qū)、大鵬新區(qū)的42名綠道管理部門人員進行半結構化訪談,最終確定建設強度的判定標準。
3.2.1 綜合難度分級
深圳市綠道依綜合難度劃定為5級(表3)。其中1~2級限定路面狀況;1~3級限定路程、時長和爬升海拔;4級以上不限定長度和爬升海拔,也不限定路面狀況。
3.2.2 綠道難度分級應用
深圳綠道難度分級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后,已經在智慧綠道系統(tǒng)方面開展了相關應用。在小程序應用方面,本研究與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zhí)法局綠化管理處深度對接,對深圳市主要綠道進行統(tǒng)一難度計算和分級,并通過“深i綠道”App對不同綠道的風景資源、難度等做出了導覽和指導,制作語音介紹、活動日歷和地圖等方便市民出行查詢。根據該分級體系,對全市19條精品綠道進行難度級別判定(表4)。
表4 深圳市19條精品綠道的難度級別Tab. 4 Difficulty levels of 19 selected greenways in Shenzhen
以淘金山綠道為例(圖1、2),線路長度為5.52 km,海拔累計上升、下降分別為0.14、0.09 km,線路強度為0.78;線路路面無明顯障礙物,有少量坡度,大部分為硬化路面;無戶外技能要求等輔助因子。由此,淘金山綠道難度級別定為2級(容易)。
1 淘金山綠道線路平面(1-1)和豎向海拔(1-2)Master plan (1-1) and vertical elevation (1-2) of the Taojinshan Greenway
2 淘金山綠道實景Photograph of Taojinshan Greenway
在標識系統(tǒng)應用方面,本研究對5個綜合難度級別進行了顏色劃分和標識設計(圖3)。這些標識將應用于全市郊野徑指示牌中,可對市民出行形成清晰易懂的引導。
3 深圳綠道分級在標識系統(tǒng)中的應用Application of Shenzhen Greenway grading in sign system
借鑒SZDB/Z 144—2015《綠道管理維護技術規(guī)范》中將綠道按照管理維護的標準高低分為一級綠道、二級綠道、三級綠道的方法,本研究將新的分類體系依建設強度分為低強度、中強度、高強度3類,又依階段的不同再次細分為建設、管理、維護3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從若干方面分別予以具體規(guī)定和闡釋。整合后的分類體系更加注重綠道建設、管理、維護的一體化,能夠系統(tǒng)、實用、全面地指導建設、管理與維護,具有較強的指引性和可操作性。如建設階段分為游徑系統(tǒng)、綠廊系統(tǒng)、服務設施、標識設置4個方面,每個方面在低、中、高強度下各有標準,例如綠廊系統(tǒng)可以從預留綠化帶寬度、植物群落類型2個方面判定建設強度的高低(表5)。
表5 以建設強度為主的深圳綠道分類體系Tab. 5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greenways in Shenzhen mainly based on construction intensity
以福田區(qū)梅林山郊野徑為例(圖4),它是一條郊野徑手作步道,按上述分類屬于低強度的綠道類型,在建設方面要求路面材料自然化,在管理方面衛(wèi)生保潔的頻率偏低,在維護方面綠化管養(yǎng)須采用低干預方式,以自然生長為主,保證原有植物群落的穩(wěn)定性。
4 梅林山郊野徑的路面和標識Pavement and road sign of Meilinshan Country Trail
本研究的綠道分類體系可應用于深圳市郊野徑的建設管理維護細則編制,用于指導全市各區(qū)郊野徑工作的科學開展,以配備適度適宜的游覽、服務和市政設施,避免不必要的高強度建設,減少對原有郊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
本研究在梳理和比較已有綠道分級分類體系的基礎上,立足深圳市綠道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以及新發(fā)展階段的需求,參考借鑒國際和中國的綠道分級分類經驗,對深圳綠道的使用者和管理者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調研,深入了解了這兩類人群對綠道的認識和需要,最終構建出5級綜合難度、3類建設強度的綠道分級分類體系。該體系既彌補了以往分級分類體系重規(guī)劃、輕管理的缺陷,又可為綠道的實際使用和管理提供依據,同時也可作為中國其他地區(qū)綠道建設的參考,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
珠三角作為全國最早建設綠道的地區(qū)之一,在綠道系統(tǒng)的建設和發(fā)展等方面居于全國前列,因此對綠道實踐中不足之處的研究也應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隨著各地綠道規(guī)劃和建設的不斷完善,社會各界對綠道的關注將逐漸從規(guī)劃編制轉向使用和管理,綠道建成后的使用指引和全流程規(guī)范管理顯得日益重要,從人的需求視角出發(fā)的綠道分級分類體系將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未來,隨著管理的精細化,對綠道使用和管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4個角度展開:1)5級綜合難度分級體系下綠道智能指引平臺的建設;2)3類建設強度下綠道沿線的產業(yè)規(guī)劃和資源統(tǒng)籌;3)與綠道相關的旅游規(guī)劃和管理;4)綠道使用安全風險的管控。在后續(xù)的研究和實踐中,將進一步細化本套分級分類指標,并探討與面向規(guī)劃的分級分類體系的銜接,以期指導綠道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促進全域生態(tài)空間的合理利用和永續(xù)發(fā)展。
致謝(Acknowledgments):
感謝磨房運動戶外運動協(xié)會課題組成員參與本研究。本文也得到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有關領導和工作人員的指導和幫助,在此深表謝意!
注釋(Notes):
① 通過下撤點,人們可以從郊野山林下撤到最近的城區(qū)交通出入口。
② 奈史密夫定律,即徒步旅行的行進速度由水平距離和升高高度共同決定,一個人在正常負重 (不超過體重1/4)的情況下,每小時可走平路4 km,而每爬升500 m,需多加1 h。
③ 徒步時間=行軍距離/(3.2 km/h)+(上升高度/305 m)×1 h(上升用時)+以上用時×(5 min休息時間/h),引自參考文獻[27]。
④ 手作步道是指以手工的方式建造、維護的郊野型綠道,講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盡量減少對自然山林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干擾。
圖表來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表1由作者根據參考文獻[7][13]~[17]繪制;表2根據參考文獻[22]及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網站(www.hiking.gov.hk)資料繪制;其余圖表均由作者繪制、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