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世紀實驗幼兒園 蔡 萍
我園是小區(qū)配套幼兒園,戶外活動場地偏小,花草樹木種類不夠豐富,因此,我們充分利用距離幼兒園不太遠的濱江風光帶,組織全園中、大班的孩子進行了為期兩年的江邊遠足活動。孩子們在行走中觀察、發(fā)現(xiàn)、感受并成長,遠足讓行走成為課程,我們也在遠足活動中積累了一定的管理經驗,形成了相應的策略和機制。
外出遠足,孩子們是最高興的,但帶孩子走出園門,意味著多出許多無法預測的風險,園長和教師最擔心的自然是安全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做好安全管理。
每次遠足前,園長和教師們事先踩點,實地察看,一一排查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點。如:沿途有一個紅綠燈路口,有一個公交樞紐站,有一條過街地下通道,需要注意行進中的安全,防止幼兒途中絆倒、掉隊;沿江的堤岸上有一段沒有防護欄,需要事先做好隔離防護;江堤路面上的危險物品,需提前做好清理,等等。
在前期師生共同研討制訂活動方案的基礎上,我們召開園務管理委員會、家長委員會,邀請家長代表、社區(qū)民警等與教師共同審議遠足方案,就活動目的、設計思路、活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過程、安全保障措施、注意事項及多種突發(fā)情況的應急預案(突發(fā)疾病、走失、交通事故等)再次進行充分的論證。在征得家長同意后,我們還爭取到社區(qū)民警對活動的支持。每次遠足由一位園長帶隊,有一位社區(qū)民警和多名家長同行,保證成人與幼兒人數(shù)比為1:4,確?;顒臃桨赴踩?、科學、周詳。
在完善了《遠足活動方案》《遠足活動應急預案》《遠足活動人員安排》《家長志愿者遠足指南》《活動特別說明》后,我們向屬區(qū)教育局提出遠足申請,獲得批準后再報上級主管部門備案。
我們邀請共建單位江蘇省婦幼保健院的醫(yī)生來園對保教人員進行急救培訓。陪同遠足的家長和教職工接受綜合安全指導培訓,如明確遠足活動中每個人需要負責監(jiān)護哪幾個孩子;保健老師要攜帶保健急救藥箱;遠足前教師在手機存好所有孩子家長的聯(lián)系電話,等等。
就這樣,經過多方面、多層次的論證、把關和指導,形成比較完備的風險管理方案和管理策略,為遠足活動做好基礎保障。
遠足僅僅是走路嗎?有哪些教育資源?孩子對哪些問題感興趣?他們需要什么幫助?遠足活動中他們可以獲得哪些新的經驗?如何讓遠足活動成為孩子學習的過程?隨著遠足活動的不斷深入,教師們的課程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幼兒園則著力做實遠足活動中的課程管理。
遠足活動中,孩子們有需要自己完成的任務,要學習積極地應對風險。針對遠足活動中的安全管理,教師們組織孩子開展了“遠足規(guī)則大家談”“遠足帶什么”“遠足的著裝”等活動。如“遠足規(guī)則大家談”活動中,師生一起討論、制訂遠足的規(guī)則。有過馬路、過隧道時不奔跑,聽從成人指令;不離開集體單獨行動;穿適宜的鞋子和衣服,鞋帶要系緊;不翻越江堤邊的欄桿,不在臨江的坡道上玩耍;在撿拾不認識的東西前要向成人詢問,等等。教師引導孩子將規(guī)則用繪畫等方式表達出來,并在后續(xù)的遠足活動中不斷完善。又如,在“遠足有什么”活動中,孩子們經過討論,意識到遠足要走很多路,不能帶太多的東西,但水一定要帶,還要帶上有拉鏈的透明包包,用來裝采集的植物和捕捉的小蟲。通過“遠足的著裝”活動,孩子們知道遠足要穿舒適、合腳的鞋,戴太陽帽;衣服不要太厚,要采用“洋蔥”穿衣法,可以隨時增減。就這樣,風險點也變成了教育資源。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要求大班幼兒能連續(xù)行走1.5 公里以上,這是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剛開始遠足的時候,好多孩子走得慢、走不動,教師設計了“遠足時走不動怎么辦”活動,引發(fā)孩子們討論。孩子們想出很多好主意,并在活動中實施。如邊走邊唱歌,好朋友手牽手相互鼓勵,跟著集體的步伐不掉隊,幫助有困難的同伴背水壺,開展小競賽“看哪組走得快”。
教師們也倡導家長每晚帶孩子散步,在班級群開展“綠色行走”打卡活動,讓孩子們在日復一日的行走中,在一次次的挑戰(zhàn)和鍛煉中,提高速度和耐力,增強體質和毅力。堅持遠足一年后,大班幼兒能順利完成徒步6 公里去渡江紀念館的“紅色之旅”。
遠足活動過程中,孩子們會遇到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怎么解決呢?教師們沒有包辦代替,而是設計具體的活動,和孩子們一起學習、討論、想辦法。如過紅綠燈,剛開始全體師生如臨大敵。200 多個孩子過馬路,隊伍拉得很長,常常由后勤老師站在馬路中間,攔住過往車輛讓孩子們通行。孩子們奔跑著、呼喊著過馬路,覺得綠燈時間太短了。有時一個班的孩子被分隔在馬路兩邊,孩子們望著馬路對面的同伴,興奮地叫著跳著,增加了教師的焦躁情緒。如何又快又安全地過馬路呢?教師組織了“安全過紅綠燈”活動,經過多次討論和嘗試,教師和孩子們一起想出了多種過馬路的辦法。如:到了紅綠燈路口,將原先的每班兩路縱隊變成做操時的6 路縱隊,這樣隊伍的長度就大大縮短了;由原先的一個班接一個班過馬路,變成兩個班同時并列在馬路邊等候綠燈。這樣一個綠燈的時間,就有兩個班的孩子安全快速地過了馬路,不再影響車輛的通行。在遠足過程中,孩子們認識了一些交通安全標志,教師又專門組織開展了認識和設計交通安全標志的活動,讓孩子們知道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
遠足活動中,鞋帶容易松掉,孩子們就地蹲下處理會影響隊伍的行進,造成趴壓或掉隊后的奔跑。針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教師們設計了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并在活動區(qū)提供相關操作材料,讓孩子們練習快速系鞋帶。這樣,在遠足中再遇到鞋帶松掉的現(xiàn)象,孩子們會立即跑到隊伍外面,快速系好鞋帶再歸隊。通過針對性的活動,孩子們在遠足過程中的自理能力明顯增強了,如會在行進中把脫下來的衣服系在腰間,喝完水知道將杯蓋擰緊,等等。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大自然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
春天里,面對江邊大堤上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孩子們圍繞“我喜歡的樹”進行連續(xù)觀察。從初期的花苞開始,孩子們發(fā)現(xiàn)有的花苞變成花朵,花朵盛開后又逐漸變成果實。他們還發(fā)現(xiàn)植物生長的順序也有所不同,有些樹先開花,有些樹先長葉。經歷兩個春秋,孩子們形成了自己的“植物檔案”。
每次遠足,孩子們都會帶回很多“寶貝”,如螞蚱、西瓜蟲、瓢蟲等,回園后繼續(xù)觀察飼養(yǎng),研究它們的生活習性。此項活動激起了孩子對蟲子的研究興趣,他們在幼兒園的小花園里挖出多種肢節(jié)蟲,在樹上發(fā)現(xiàn)了洋辣子蛋,逐漸摸索出幼兒園里一年四季蟲子的生長規(guī)律。孩子們持續(xù)研究,做出了小畫冊《幼兒園一年四季的蟲子》。
遠足中,孩子們從追逐蒲公英漫天飛舞的“小傘”開始,生成項目活動“神奇的種子”,探尋“種子藏在哪里”“種子傳播的秘密”。孩子們發(fā)現(xiàn)種子的外形不一樣,傳播方式也不一樣:有彈射式(如豌豆莢成熟后,豆莢爆裂,種子就彈射出去);有動物傳播(如蒼耳的種子上有很多刺,粘在小動物身上傳播);還有風傳播、糞便傳播、水傳播等多種方式。孩子們將不同的傳播方式編成繪本故事,并在自然角建立了“種子博物館”,學習種子儲存的方法,觀察種子發(fā)芽等。
經歷兩個春秋的遠足,孩子們對季節(jié)的更替、花草樹木的變化,有了更多的直觀感知和親身體驗,對周圍事物愈加好奇和敏銳,對人與自然及動植物的關系也愈加關注和了解。
持續(xù)的遠足活動,較好地滿足了孩子們親近自然的天性,他們在草地上打滾撒歡,給班上的兔子尋找苜蓿草,搖動狗尾巴草相互逗樂,在拂面的垂柳下唱著《柳樹姑娘》……遠足活動中的課程是多樣的、開放的,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盡情地嬉戲、玩耍,他們是放松的、愉悅的和滿足的。遠足中的觀察和探索給孩子們帶來無窮樂趣,遠足成為孩子們向往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