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奕(廣州南方學院)
制扇技藝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手工藝,2006 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制扇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和傳播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折扇作為傳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符號,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播,給人更多的是粗制濫造的印象。第二,制扇技藝的展示更多是靜態(tài)的呈現(xiàn),缺乏紙扇工藝流程的活態(tài)情境展示,讓人感受不到制扇技藝的精美。第三,在移動應用方面,制扇技藝的相關App 很少,沒有很好地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進行傳播。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一些非遺項目開始使用新的傳播方式,例如App應用。App 憑借方便、快捷等特點,能夠更好地進行信息和文化的傳播。制扇技藝也可以借助各種數字媒體技術進行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創(chuàng)新制扇技藝的表達形式,打破制扇技藝文化發(fā)展的困境。非遺類App 是App 應用程序中特殊的類別,它既要體現(xiàn)非遺文化的美學特性,又要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本文將從情感化設計理論的三個層次入手,以折扇App 為例,從折扇非遺符號的本能表達、用戶參與的交互體驗、折扇非遺文化的反思感受三個層面進行剖析,得出非遺類App 設計策略。
在情感化設計的相關研究中,諾曼將“本能” “行為” “反思”作為設計的三個層次。本能層面設計指的是外觀的設計,行為層次設計則是指愉悅性和實用性,反思層面設計則是指滿足感、記憶等?;诖耍P者總結出一套非遺App 的情感化設計策略。
視覺、感覺、生硬等生理特征在本能設計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們對于第一時間自身的所觀所聞所感,能快速產生本能反應,形成初期認知和喜好判斷。因此,在本能層次的非遺App情感化設計,可以選擇具有特定文化屬性的物與景,通過直觀的外在物理形態(tài),進行設計語言的提煉,直接帶給使用者視、聽、味、觸、嗅等各種感官沖擊,從而在第一時間形成正面的心理認同感。
行為層面的設計與運用,最關鍵的是要實現(xiàn)功能性、易理解性、易用性和感受。在非遺App 中,優(yōu)先考慮功能性,在功能之后是理解,好的理解是要建立一個正確的概念模型,然后要關注使用是否簡單方便,最后能使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產生情感認同。因此,行為層面的設計表現(xiàn)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強調實用性,運用傳統(tǒng)的文化元素,與現(xiàn)代的實用功能相結合;另一方面,注重參與性,使用傳統(tǒng)的文化元素,并將其融入至設計中。
反思層面的情感是由人類的高級思維活動所決定的??梢?,這一層次的情感并非憑空產生,而是通過前期的本能層和行為層的綜合反應,產生情感投射,形成長效的情感體驗。因此,在非遺App設計中,應以激發(fā)用戶豐富持久的情感體驗為設計目標,通過感“景”—創(chuàng)“境”—生“情”的層級關系,對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化表達進行充分考慮,重視用戶的情感內涵,賦予產品新的體驗能量。
折扇是中國民藝類非遺文化,作為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符號”,并未得到很好的傳播。針對這個痛點,折扇App 設計團隊實地考察了多家扇廠,最終選擇了彰吳鎮(zhèn)的光明扇廠進行深入調研。調研發(fā)現(xiàn),改革開放之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傳統(tǒng)手工藝商業(yè)化的發(fā)展,但又因消費社會的浮躁,又影響了折扇傳統(tǒng)手工行業(yè)的發(fā)展,折扇給普通大眾留下的印象更多是粗制濫造。制扇工廠為制作更多利潤,主要的盈利點在制作粗糙的大路貨。這些商品以很廉價的方式流入主流市場,而精品文人扇則只躲在文玩市場和藏家圈子中,最終導致折扇非遺文化的傳播是極其有限的。因此,設計團隊為了讓大眾接觸到真正的折扇手藝,搜集到的與折扇有關的書籍,詳細地梳理折扇發(fā)展的歷程、折扇的制作工藝等。
通過前期的調研數據,結合情感化設計方法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該設計團隊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考慮。第一,在本能層面,折扇App 從折扇的色彩、材質、造型等方面入手,實現(xiàn)對折扇符號的本能情感認同。第二,在行為層面,重點強調實用性和趣味性,讓用戶在與產品行為互動中,由功能滿足產生情感滿足。第三,在感受及使用產品后,產生對折扇文化的反思感受。
1.折扇符號的本能表達
“形制”部分是講解文人扇的制作標準,該部分選取了折扇的扇面、扇骨、扇須和扇釘符號,讓折扇的型制與構造清楚地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展示真實的扇子造型、材質。
在扇面的介紹中,比如泥金扇面,有文字介紹“泥金是將金箔或金粉和膠成泥狀,以其涂飾在絹或紙質扇面上,則成泥金扇面”,并配合3D 動效展示金箔和扇子分離的狀態(tài),讓人更直觀地感受到扇面中的細節(jié)部分,相比于二維圖片的展示,更多細節(jié)三維模型,使得最后的呈現(xiàn)效果更加生動有趣。在制作扇面的過程時,3D 設計師使用顯微鏡對宣紙的材質、泥金灑金扇面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模擬了金箔的質感。因此,用戶在手機中觀察金箔并搖晃手機時,會發(fā)現(xiàn)光源會在金箔的表面上流動,讓用戶的體驗會更貼近真實的效果。
在扇骨的部分,扇骨的材質是非常多變的,該部分做了精美的貼圖力求保持真實,讓用戶的感知更加清晰。例如,在介紹玉竹扇骨時,會配以真實立體的3D 圖片,并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詳細地介紹毛竹的生產過程。毛竹經水磨打光燈等一系列工藝后,潔凈呈青白色的稱為市玉竹。在傳統(tǒng)的市玉竹扇骨制作中,工匠需將竹子整根托下山去,其間務必竹葉著地,以避免劃傷竹骨。通過這種方式,用戶對于玉竹扇骨的理解會更為深刻,會更深入地了解折扇的工藝及非遺文化。
在扇須的內容介紹中,展示了不同時代的典型扇頭,有和尚頭、梅花頭等等,展現(xiàn)了扇頭的不同類型的造型。例如,在和尚頭的介紹中,首先,通過文字介紹和尚頭的由來,“因扇骨聚頭看似和尚而得名,無論在折合或散開時皆呈現(xiàn)渾圓形,絕無一點凹凸”。其次,還將文字的內容轉化為3D 動效效果,用戶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扇骨在折合或散開時呈現(xiàn)渾圓形的效果。各個時代都有典型和極具代表性的扇頭,通過文字、圖片、3D 動效的展示,用戶可以體會到傳統(tǒng)工藝的復雜性和精良性,以及看到制扇藝人們在方寸之地的想象力。
在扇釘中,介紹了各式各樣小巧而精致的扇釘。例如花式釘,介紹了此扇釘使用的鉗燙工藝,花式釘常常帶有圖案和裝飾。扇釘的制作和裝配是制扇工藝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關系到折扇的開合自如和使用壽命。通過細節(jié)3D 效果的展示,體現(xiàn)了折扇工藝的成熟與精美。在折扇App 的icon 設計中,使用了三維模型的icon,比傳統(tǒng)的icon 的展示更有趣味。欣賞icon 設計為半展開的折扇,形制icon 設計成一個有各式造型的扇匣,工藝icon 設計是烤竹骨的爐子,歷史icon 設計是被拼接起來的碎陶片,扇坊icon 設計則是個賣貨郎的背簍。這些具象的icon 設計傳遞出更為前沿,不落俗套的視覺效果。總之,在折扇符號的本能表達方面,設計團隊通過前期詳細地調研,重點展示了折扇非遺文化中的許多元素符號,并通過數字技術的手段,讓人們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折扇文化以及體驗到其中的趣味性。
2.用戶參與的行為體驗
在欣賞部分,折扇App 呈現(xiàn)了合作的五位創(chuàng)作藝術家,重點展現(xiàn)了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扇面作品。用戶可以雙擊即可開啟、折疊折扇,任意地360 度旋轉,觀看扇面上的細節(jié),還可以放大得更精細,如圖1 所示。在“我的扇面”板塊中,用戶可以選擇打開相機,選擇喜歡的圖片,制作定制化的個人扇面,制作好的扇面還可以進行分享。這個板塊的內容,用戶的參與感較弱,可以給到用戶更多的交互體驗感。比如,用戶可以自行繪制更加個性化的扇面,還原真實繪制扇面的過程,讓用戶的體驗更真實,更能直觀地體驗會到折扇非遺文化。
在形制部分,講述了折扇各個部分的名稱和結構知識。在歷史部分,除了介紹了扇子的歷史之外,折扇App 還采用了一種獨特的三維模型渲染輪廓線的呈現(xiàn)方式,與手工繪制的黑白繪畫相結合,營造出一種更有趣的戲劇呈現(xiàn)方式。除此之外,折扇App 界面利用360 度旋轉展示技術,這種技術彌補了圖像展示中角度的限制。用戶可以用手指拖動折扇的各個角度、形態(tài)、部位等,可以更直觀地了解折扇的全方面結構,讓使用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感。360 度虛擬瀏覽的交互技術手段在折扇App 中進行了恰當的應用,有趣的互動可以讓用戶全方位、立體地了解扇子的特性,并激發(fā)使用者主動地了解折扇非遺文化。
折扇App 中最有交互體驗感部分在工藝板塊中,用戶在觀看動畫制作的同時,增加了更多的交互設計,使得用戶能夠通過親自操作體驗一把折扇的制作流程,幫助用戶詳細地了解折扇的制作工藝。UNITY 是實現(xiàn)此次交互主要的開發(fā)引擎,同樣也是當前板塊的主流工具。工藝是整個流程中一個比較重交互的部分,甚至可以將其視為一個游戲板塊。游戲主要通過滑屏和點擊進行操作,里面還加入了輕解謎的玩法,用戶從選竹開始參與到制作成扇的16 個步驟,分別是:選竹、開片開通、煮竹、曬竹、打眼、造型拖邊、乒平、銼頭、烘焙、打磨、穿小骨、燙竹、截面、曬面、折面糊面、穿面。用戶完成了這些過程之后,才算真正地完成了一把折扇,并且用戶能在使用過程中體驗其中之趣味。工藝板塊基于折扇的傳統(tǒng)工藝流程,用數字技術和語言生動而清晰地闡述了折扇文化。折扇App 通過動態(tài)畫面引導用戶進入折扇的工藝制作流程中,首先體驗的是第一個步驟選竹。手指點在竹子上會用文字進行提示“此竹已枯”或“表皮偏黃”,只有點在優(yōu)質的竹子上,才會出現(xiàn)透明的白色圓環(huán)圖性,手指長按透明的白色圓環(huán)圖性,進度完成之后,文字顯示選竹完成,如圖2 所示。第二個步驟是開片。手指在手機屏幕上一劃,出現(xiàn)切斷竹子的動畫,再一劃,界面顯示開片完成。第三步是煮竹。手指按住界面的煮竹,界面出現(xiàn)白色圓環(huán),長按白色圓環(huán),進度完成之后,界面顯示煮竹達成。后面的十三步,也有非常豐富的交互設計體驗,讓用戶通過一種游戲化的形式體驗完了整個制扇的流程。除了體驗整個制扇的流程之外,設計團隊還加入了一個獎勵機制,將根據用戶操作的嫻熟程度授予不同稱號,讓用戶在體驗折扇的制作過程中,有更多的驚喜感受。因此,除了要注重折扇傳統(tǒng)符號的應用之外,還要考慮用戶使用產品的情境和使用方式。在用戶參與的行為體驗方面,折扇App 界面設計模擬制扇工藝場景為界面交互表現(xiàn)元素,除了對既定場景做出復原和重建之外,設計者還需要對非遺的歷史由來、工藝特征、作品和大師等知識的認識,力求還原非遺的實景內容,從而激發(fā)瀏覽者的情感和情緒,以及引發(fā)瀏覽者對非遺內容的情感共鳴。
圖2 工藝界面(圖片來源:自折扇App)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折扇制作工藝已經漸漸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折扇App設計團隊運用了各種數字化技術,恢復、還原了折扇技藝的流程?;谟螒蚧季S,激發(fā)用戶對折扇工藝的興趣,促進用戶對折扇知識的理解,建立用戶和折扇文化的長久關系。折扇App 架構的設計,主要包括了欣賞、形制、工藝、歷史、扇坊五個部分。欣賞板塊,帶領大家欣賞年輕藝術家和創(chuàng)作者在折扇之上的藝術作品。形制板塊,高質量的三維建模表現(xiàn)傳統(tǒng)折扇主要形制、結構。工藝板塊,帶用戶感受并經歷一把折扇的誕生。歷史板塊,通過圖文的方式,介紹折扇的歷史。扇坊板塊,用戶可以擁有一把知名并有趣的手工折扇。折扇App 通過交互設計以及結合輕解謎的推圖小游戲形式,用戶可以模擬體驗折扇的制作過程,了解到折扇非遺文化以及對這種文化產生更深層的理解。新興數字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用戶從傳統(tǒng)非遺知識的接受者,變成了非遺知識傳遞的參與者以及主導者,用戶角色的變化不僅給用戶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體驗,也讓用戶與非遺之間的互動更頻繁,增強了用戶對非遺的信任和忠誠感。面對這種發(fā)展趨勢,首先,折扇App 根據用戶的興趣偏好,可以進行折扇的創(chuàng)作,從相冊選擇圖片添加到扇面,制作完成后還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等社交平臺等。其次,加入了獨特的創(chuàng)意工坊玩法,用戶可以在整個工坊之中與其他玩家一同分享。最后,折扇App也有效果極佳的音樂效果,用戶可以更沉浸在這美妙的音樂聲中進行手工制作。折扇App 的反思層次的設計,用戶既能感受到了App 所傳達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畫風,也了解了折扇的歷史,還體驗了折扇的制作流程。總之,折扇App 設計激發(fā)了用戶對制扇工藝的興趣,加深了用戶對制扇工藝的理解,增強了用戶與制扇非遺文化之間的互動,提高了用戶與App 之間的黏度,維系了用戶和折扇非遺的長久關系。
折扇文化作為中華傳統(tǒng)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煥發(fā)出新的活力。筆者以折扇文化為例對非遺App 進行情感化設計研究,在本能層次上,通過感官的設計來調動用戶的積極情緒;在行為層次上,通過行為相似、邏輯相關的用戶模型來引導用戶的操作行為;在反思層次中,通過非遺折扇歷史、形制等板塊介紹,以及非遺工藝交互小游戲的設計,推動折扇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升級,增加用戶的黏性,提高用戶對產品的體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