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泰興市南新初級中學(225473) 葉 揚
問題是經(jīng)教者謀篇布局,在所教知識與學生認知之間搭建的重要橋梁。精致巧妙的問題能讓學生易懂、可想、可說,能讓學生在汲取知識的快樂和充實中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相應的學習目的。可以這么說,問題設計的水平直接決定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成敗,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
筆者在平時聽課時發(fā)現(xiàn),不少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問題設計不盡如人意。有的問題過于單薄,沒有思維深度;有的問題過于空洞,學生無從下手;有的問題過于抽象,學生無從回答;有的問題干癟無趣,無法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
課堂問題的設置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學生通過對問題進行分析、思辨,實現(xiàn)學習目的的過程,可以說,沒有問題就沒有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需要努力設計出能讓學生思考且有話可說的問題。那怎樣才能設計出這樣的問題呢?筆者總結出如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例如“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tǒng)一”一課中,在“運用你的經(jīng)驗”部分先展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然后提問:請談談你對碑文的理解。
這樣的問題設計無可厚非,但有些學生難以通過閱讀碑文感受到那些曾經(jīng)鮮活的歷史。為了調動學生的感性經(jīng)驗,激發(fā)其學習欲望,筆者設計了四個小問題:
①面對巍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你此刻有何感想?(播放紀念碑視頻)
②人民英雄紀念碑緬懷紀念著哪些人?他們?yōu)楹伪蝗嗣胥懹洠ㄅe例)?
③請你深情朗讀碑文,再談談此刻你的感受以及你從中懂得了哪些道理。
④你對照片(內容為一些學生損壞紀念碑標識牌)中的行為有何感想?你想對照片中的他們說點什么?
無論是播放紀念碑視頻,還是讓學生朗讀碑文,目的都在于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升華學生的情感奠定基礎,寓理于情,引導學生深度學習。而呈現(xiàn)學生損害紀念碑標識牌的照片的目的則是讓學生在情感沖突、是非辨析中實現(xiàn)學以致用。
道德與法治課的理論性較強,但大部分內容都是歷史、社會、生活現(xiàn)象的總結和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著重挖掘那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例,引導學生結合感性認知(直接的或間接的)去思考、去體會、去分析它們,進而透過現(xiàn)象看到問題的本質。
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優(yōu)質課中有較多基于生活情境的設問。如果設問具體豐滿、關聯(lián)性強,就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探究興趣和欲望,容易實現(xiàn)提升學生素養(yǎng)和認知水平的目的。
好的問題設計需要好的素材。課堂畢竟受時空限制,不可能完全再現(xiàn)社會、生活事件的全過程。為引導學生與生活對話,教師可在整合素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教師要想選擇那些內涵豐富、外延深遠的素材作為問題設計的依托,便要勤于搜索、善于思考。
比如在教學人權的相關內容時,筆者搜集了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材料:一是美國人高呼自由,拒絕戴口罩,與警察爭執(zhí)的視頻;二是中國人自覺居家隔離,有序配合防控接種疫苗的照片。這兩種場景形成鮮明對比,筆者在此基礎上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了中美疫情防控的相關數(shù)據(jù)并由此發(fā)問:
①結合美國疫情防控的現(xiàn)狀,你怎么看待美國人為了“自由”不戴口罩的行為?我們應如何認識這種“自由觀”?
②你覺得中國公民居家隔離究竟是人權被限制還是被保障(保障了公民什么權利)?
③我們應如何正確理解和認識人權?(小組成員將自己的觀點寫在小紙條上交給小組長匯總發(fā)言)
三個問題以現(xiàn)實材料為背景,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去偽存真,認識到美國鼓吹的人權的本質。
為了讓問題更生動有趣,平時課堂上,筆者還在詩歌朗誦、音樂欣賞、影片賞析等基礎上提出問題,讓學生在體驗中升華情感,在思辨中提高認識。
比如在教學“黨的領導”有關內容時,筆者給學生播放了視頻《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述職報告》,讓學生在觀看后分享感受,交流心得,從而使學生深入理解黨的偉大、光榮、正確,并得出“要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結論。
又比如在教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課時,筆者精心選擇并播放了祖海演唱的歌曲《為了誰》(武漢抗疫版)的MV,MV 中小姑娘哭著要媽媽回來的場景感染了學生,許多學生看了之后都熱淚盈眶。筆者順勢追問學生此刻心情如何,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再及時總結。當時筆者用了“心疼”和“致敬”兩個詞,勉勵學生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偉大勞動者,培養(yǎng)學生尊敬勞動者和向勞動者學習的樸素情感。
道德與法治課是鮮活的生活縮影,從來都不是枯燥無味的,教師應運用多種生活素材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體驗中悟出道理,從而真正理解政治現(xiàn)象背后的政治理論。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可將問題分解,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思考問題。如講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可以從“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個知識點出發(fā),先關聯(lián)“人大代表”,再關聯(lián)“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再由“人民代表大會”關聯(lián)“其他國家機關的產(chǎn)生和運作”,最后回環(huán)指向“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從而構建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
在此筆者設計了四個小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思考:
①我國的一切權力屬于誰?
②人民與人民代表大會是怎樣的關系?
③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是什么關系?
④為什么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前三個問題為第四個問題做鋪墊,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同時更好地理解為什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要想設計符合學生邏輯的問題鏈,選好最初的切入點尤其重要,最好選擇簡單直觀的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再引導學生一步步拓展思維深度。部分初中生的思維能力不強,無法獨立進行深度思考,甚至不能進行準確表達,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沒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如何通過問題引導他們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就至關重要。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思維實際和感受,設計能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真實感受和想法的問題。只要學生能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就成功了一大半。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要能容忍學生答非所問,要允許學生說錯。讓學生進入思考狀態(tài),是問題鏈設計最核心、最重要的目的。
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很多內容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辯證地去認識。
比如教學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時,教師可通過設置矛盾情境,讓學生在思辨中提升辨析能力。如在教學價值觀對人的影響時,筆者列舉了自己身邊的一個真實事例:一個清華學子(筆者老師的孩子)因被某些西方價值觀毒害而淪為美國間諜,最終受到法律的嚴懲。學生在唏噓中認識到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筆者還組織了一場辯論會,辯題為“高分和人品哪個更重要”。學生的辯論很熱烈,有學生借機抨擊了唯分數(shù)論;有學生直截了當?shù)乇硎救似犯匾?;也有極少數(shù)學生表示應將二者有機融合,追求人品和高分的統(tǒng)一……筆者在學生辯論的基礎上闡述高分和人品的辯證關系,并引導學生努力成為社會所需的高層次人才,化解他們認識上的矛盾。
再比如在教學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時,筆者列舉了一些保家衛(wèi)國的子弟兵無法忠孝兩全的現(xiàn)象,讓學生思考“當權利、責任與義務產(chǎn)生沖突,該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并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為了大家(國家)舍棄小家(個人)”背后所蘊含的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在教學中出現(xiàn)矛盾沖突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這源于生活的復雜性以及社會身份的多樣性),不能回避,也無需回避。教師要善于設計沖突問題,讓學生在沖突中思考,在思考中形成正確的觀念。
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和提出的問題是最好的問題,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這是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提問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表達,鼓勵學生破除迷信權威的思想,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
當前部分學生養(yǎng)成了懶于思考問題的習慣,他們對教師講授的內容無論對錯都全盤接受,失去自己的個性思考,這是十分不利于他們的成長的。事實上,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保持他們思維的鮮活性,只有這樣才能提升他們的素養(yǎng)。
筆者在實踐中就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每節(jié)課一般都會留出10 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提出問題,并當場給他們答疑解惑。筆者常鼓勵學生在小紙條上寫出自己的問題。學生可以向教師發(fā)問,也可以相互發(fā)問,開展互助學習。每個學生既是問題的提出者,又是問題的解決者,這樣就營造了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
為了鼓勵學生發(fā)問,筆者努力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認真對待學生提出的任何問題,無論是簡單的問題還是錯誤的問題,充分尊重學生的思考與發(fā)言權,保護其提問積極性。二是努力給學生提供交流、對話的機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筆者習慣面批作業(yè),這樣做可以增加與學生溝通的機會。三是讓學生在互相糾錯中發(fā)現(xiàn)、提出、解決問題。學生相互解決問題,有時候比教師解答更有效果,因為他們彼此信任,沒有畏懼感和距離感。四是鼓勵學生在預習和寫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
通過努力,筆者的課堂上逐漸出現(xiàn)了學生爭當小老師的可喜現(xiàn)象,越來越多的學生在課堂上發(fā)問,學習效率顯著提升。為鞏固這種效果,筆者改革了之前的成績評價機制,將學生平時提出、解決問題的情況作為成績評價的重要依據(jù)。這一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不少學生養(yǎng)成了提問的好習慣。
教師只有真正認識到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fā),才有可能設計出貼合學生實際和需要的好問題。教師應以問題設計作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關鍵著力點,還應引導學生積極提問,以使更多精彩的問題出現(xiàn)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