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偉杰
教育,要有站在時代前沿鳥瞰的勇氣,也要有始終站在一線立場思考的覺悟,更要有將高屋建瓴的科學教育理念與具體而微的教育教學實務融而為一的智慧。
《走向智慧的教學》的作者周新,曾在一線教學崗位打拼多年,并憑著出色的教學能力獲得過多項優(yōu)質課競賽一等獎,后又在學校多個中層管理崗位淬煉,熟悉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后,走上了學校領導崗位,相繼擔任枝江一中副校長、枝江二中校長,在這兩所學校揣著對事業(yè)的執(zhí)念與教育熱情,深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與董云校長、袁新宏副校長等一起打造出“四四二”高效課堂教學范式,在宜昌高中課程改革中勇立潮頭,引領方向,一時成為了在省內外廣受矚目的“枝江現(xiàn)象”,多次受到湖北省教育廳、宜昌市教育局通報表彰,被中國教育科學院專家譽為“湘鄂課改先鋒”。他個人也榮膺了“宜昌名師”、“枝江市優(yōu)秀專家”等大大小小的榮譽稱號,并被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和中文核心期刊《語文教學通訊A 刊》雜志聯(lián)合推為封面人物。
在課堂教學浸潤多年的積淀,讓周新在面對教學研究中的種種問題時,得以居高臨下地冷靜思考,并從根源上尋求解決的策略和辦法。他往往會花上較長的時間精心設計框架,然后循序漸進地實踐打磨,一旦實驗成熟即果決地形成決議,在校內大規(guī)模宣傳推廣實施,并能很快找到讓老師們思想一致的快捷途徑。從這一點上看,周新是一個天生的教育領導者,一個熱情洋溢的運動宣傳者,一個精益求精的改革踐行者。在他的身邊,從來都不缺乏支持他的上級領導,因為領導總能被他說服;也從來不缺少極富執(zhí)行力的團隊,因為年輕人總是很快被他的熱情所感染,被他的描繪所吸引,更重要的是,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為教育理想所激勵的團隊有很強的沖擊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他們的教育愿景面前,任何暫時的困難和挫折都不足以阻擋他們前行的步伐。同時,他們也有周密的規(guī)劃和精細的部署,通過基于核心素養(yǎng)理論的課程建設,踐行華東師范大學胡慧閔教授“帶著問題來,解決問題走”的實戰(zhàn)理念,對照全新的課程標準深入學習,促進教研組團隊層面的校本研修質量全面提升,繼而不斷地帶動并提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綜合能力,進而影響到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多樣化方式,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由此而釋放出的能量也是驚人的。近幾年來,枝江二中整體師資水準和教育質量同步水漲船高,學校特色化建設方案成為各縣市區(qū)樣本,得到了上級領導、教育界同行、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的認可。
走向智慧的教學,首先應該是符合教育“立德樹人”大方向的,這是教育的總綱。以德為先,以人為本,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明確的德育訴求,在有效傳承本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注重過程與方法的學習,突出對青年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影響,是教育最大的智慧。從孔夫子時代開始,無論是對受教育者的“私德”還是“公德”,無論是對個體還是集體,都在德行培養(yǎng)上有著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己: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便是內修的日課。教育只有在民主平等、對話交流、和而不同的環(huán)境中恣意綻放,才能走向真正的智慧,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樂善向真。
走向智慧的教學,還應該符合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時代要求。所謂核心素養(yǎng),即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樣的指向,就決定了教育不只是一時的知識傳授,更不是急功近利的“唯分數(shù)論”,而應該是細水長流,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以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方向為依歸,從學生“品德發(fā)展水平、學業(yè)發(fā)展水平、身心發(fā)展水平、興趣特長養(yǎng)成、學業(yè)負擔狀況”五個維度進行精確評價。也唯有如此,我們才可能在課堂上看到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對未知的渴求,才能讓教育真正實現(xiàn)開啟心智、揭示真理的功能性目標。
走向智慧的教學,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激勵他們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滿懷創(chuàng)造的自信,以批判性思維辯證理性地審視外部世界,以犧牲奉獻的精神為國家民族效命,以悲憫達觀的情懷與自己的內心世界對話,隨時準備著為人類進步貢獻力量。在這樣絢麗的課堂,走近這些年輕的學生,走進他們敢于為改變世界而大膽做出嘗試的試驗場,教育者時??梢月牭剿麄儼喂?jié)生長的聲音。
走向智慧的課堂,還應該適應智能時代的變化。這次疫情突如其來,讓我們措手不及,卻又給教育帶來機遇?!霸普n堂”“云講座”“云研討”“云備課”“云考試”“云閱卷”“云班會”“云調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互聯(lián)網+時代的物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機器人、搜索引擎等技術也已無縫對接課堂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更讓教師授課如魚得水,學生平板艾派可以實現(xiàn)作業(yè)即時反饋、遠端問答。一葉落而知秋,察毫末而集萬象,這些看似停留在技術環(huán)節(jié)的變化,必然會讓課堂行為本身發(fā)生深刻的質的變化。
走向智慧的教學,更應該是營造幸福環(huán)境的伊甸樂園,引領學生快樂健康成長,從自由王國走向必然王國。周新現(xiàn)在所任職的枝江二中,剛剛完成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十三五”重點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視角的高中選擇性教育的實踐與探索”子課題“高考改革背景下幸福教育創(chuàng)建的實踐與探索”的研究,把幸福作為主要教育內容,幫助師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引導他們在日常教育活動中理解幸福、體驗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享受幸福、傳播幸福。學生在教育過程中不會有被強制性管理的痛苦,只有與老師、同學分享、共情的快樂,逐步學會自主制定規(guī)則、自覺遵守約定、自在民主管理,在相互促進、共同進步中領悟學校及班級內部管理的契約精神,體驗既寬松又嚴格的校園生活氛圍。這是“幸?!钡幕?。
周新作為一個有思想、有胸襟、有情懷的教育管理工作者,理應有更長遠的目標,即將自己創(chuàng)造的“智慧教學”框架進一步完善,在更大的范圍內推而廣之。這也恰是這本專著承載的歷史責任所在,我對此深為期許。好在周新校長還很年輕,未來的教育之路還很長,若能一直以此種篳路藍縷的求索態(tài)度持之以恒,將來一定會有更大的成就。
蘇子詩云:“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敝苄聜€人較為偏愛東坡,授課風格也以“才子型課堂”著稱,第一次獲獎的優(yōu)質課就是執(zhí)教《蘇軾詞兩首》。他選中“一犁春雨”作為自己的微信名,看重的恐不是東坡悄然“歸去”的閑適心態(tài),而是“一犁春雨”孕育的勃發(fā)生機,以及精耕細作、靜待花開的順其自然,這也可視作其“智慧教育”的品牌形象吧。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課堂高效的底色當是能為學生提供終身精神食糧的教育長效。因此,教育更像農業(yè)而非工業(yè)。我和周新一樣,欣賞蘇東坡荷犁而歸的修長剪影,更欣賞他任何時候都遵從內心、泰然自若的大家風范。作為一直關注他成長的老同志,對這樣一位正走在“未來教育家”之路上的教育工作者,我非常愿意借此機會送上蘇子的祝福:“莫聽穿林打雨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希望他在教育改革的智慧之旅上不懼風雨,一路向前。
我堅信,會有一天看到周新的“智慧教育”在教育界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