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紅軍 胡靜 袁燦亮
(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放療科,陜西 西安 710038)
鼻咽癌是臨床耳鼻喉科的常見惡性腫瘤疾病,其對于放射治療的敏感性比較高,是臨床治療的首先方法,但是對于有些分化程度比較高的病灶,還需要同時結合手術和化療聯(lián)合治療[1]。放射治療會不同程度的損傷腫瘤周圍顳頜關節(jié)、腦組織、面部組織以及鄰近神經(jīng)等,引發(fā)頭頸淋巴水腫,不僅影響外貌,也會增加頭頸部感染性軟組織蜂窩織炎的風險,嚴重甚至影響頭頸功能活動及吞咽障礙,不利于患者預后恢復,對其生命質量產(chǎn)生嚴重影響[2]。因此,本文分析其適形調強放療后頭頸淋巴水腫的主要危險因素。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06月至2022年06月我院開展適形調強放療的鼻咽癌患者100例,其中男45例,女55例;年齡40~80歲,平均年齡(60.48±5.62)歲。納入標準[3]:全部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為鼻咽癌,并行適形調強放療;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中途退出研究者;肝、腎、心等重要臟器出現(xiàn)嚴重功能障礙者;認知、精神、溝通存在障礙者。本次研究得到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1.2.1放療方法 采用適形調強放療,共設計6MV X線和5個主野進行照射,其中正常器官和PTV區(qū)域進行劑量限制,靶區(qū)內(nèi)的最大劑量應≤110%處方劑量,同側腦干、視神經(jīng)及視交叉的最大劑量需小于處方劑量,在放療的過程中機架的位置在移動時應保持正負35°~45°,放療方式均使用全部PTV體積和95%處方劑量進行劑量歸一,確保器官的保護劑量和靶體積PTV劑量均在要求范圍內(nèi)。處方劑量為50Gy/25f,共放療5周。
1.2.2淋巴水腫診斷和分級 放療后由同1位醫(yī)師每2~3個月對所有患者進行復查和隨訪,復查內(nèi)容包括評估患者頭頸淋巴水腫,重點關注頜下、頦下和頸部區(qū)域并記錄,根據(jù)M.D.Anderson提出的標準進行水腫嚴重程度分級[4]:0級,肉眼無水腫,但患者訴有皮膚緊繃感;1a級,肉眼見有輕微的非凹陷性水腫,可波動可逆轉;1b級,肉眼見有凹陷性水腫,可波動可逆轉;2級,肉眼見有硬的凹陷性水腫,不伴纖維化但不可逆轉;3級,不達上述任一標準。當達到1a及以上則判定為淋巴水腫。
1.2.3資料收集 收集所有患者的相關治療信息,如一般資料、既往病史和疾病相關情況等,具體包括:性別、年齡、T分期、N分期、頸部淋巴結清掃、高血壓、糖尿病、是否使用改善循環(huán)藥物以及放療是否設置頭頸前后部淋巴引流保護區(qū)等[5]。
2.1100例患者適形調強放療后頭頸淋巴水腫的發(fā)生情況 100例患者中,適形調強放療后共68例發(fā)生頭頸淋巴水腫納入發(fā)生組,占比68.00%(68/100);32例未發(fā)生納入未發(fā)生組,占比32.00%(32/100)。
2.2影響適形調強放療后頭頸淋巴水腫的單因素分析 兩組在T、N分期以及頸部淋巴結清掃、使用改善循環(huán)藥物以及放療設置頭頸前后部淋巴引流保護區(qū)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影響適形調強放療后頭頸淋巴水腫的單因素分析
2.3影響適形調強放療后頭頸淋巴水腫的多因素分析 以患者適形調強放療后是否發(fā)生頭頸淋巴水腫為因變量,臨床相關資料中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Logistic回歸方程分析結果顯示,T、N分期以及頸部淋巴結清掃均是影響適形調強放療后頭頸淋巴水腫的主要危險因素(均OR>1,均P<0.05);使用改善循環(huán)藥物以及放療設置頭頸前后部淋巴引流保護區(qū)是其保護因素(OR<1,P<0.05)。見表2。
表2 多因素回歸方程分析
目前認為,鼻咽癌的發(fā)生與遺傳、EB病毒感染以及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同時人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誘發(fā)該疾病發(fā)生的原因,包括空氣污染、大量吸煙等[6]。鼻咽癌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放療,但是放療后容易損傷患者的第9~12對顱神經(jīng),導致淋巴水腫的現(xiàn)象頻繁發(fā)生,使患者療效及生活質量下降[7-8]。當前,臨床有關適形調強放療后頭頸淋巴水腫的影響因素研究不多。
本文結果顯示,適形調強放療后共68例發(fā)生頭頸淋巴水腫的機率是68.00%。T、N分期以及頸部淋巴結清掃均是影響適形調強放療后頭頸淋巴水腫的主要危險因素(均OR>1,均P<0.05),分析原因,(1)T、N分期:當患者上述分期越晚,意味著腫瘤惡性程度越高,頸部需要接受的照射劑量和范圍也越大,對淋巴管道造成的損傷越大,因此淋巴水腫發(fā)生率越高[9]。(2)淋巴結清掃:頸部淋巴結清掃會導致頸部淋巴回流障礙,此時接受放射治療,會引發(fā)局部淋巴液聚集,阻礙營養(yǎng)物質達到細胞,隨著時間推移,導致淋巴水腫現(xiàn)象[7]。本文結果還顯示,使用改善循環(huán)藥物以及放療設置頭頸前后部淋巴引流保護區(qū)是其保護因素(OR<1,P<0.05)。說明在頭頸前后部設置低劑量淋巴引流保護區(qū)域以利于淋巴回流,可以減少鼻咽癌放療后頭頸淋巴水腫的發(fā)生。而改善循環(huán)的藥物,常見包括β-七葉皂苷鈉、邁之靈及地奧司明等,能夠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加快靜脈收縮,促進淋巴回流,提高血管彈力和張力,改善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有效減輕組織的水腫發(fā)生[8]。
綜上,鼻咽癌適形調強放療后頭頸淋巴水腫的發(fā)生與TN分期、頸部淋巴結清掃、等危險因素有關,建議臨床需加強放療時的保護措施,進而減少淋巴水腫發(fā)生,提升放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