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蔣繼垚
(商洛市中心血站體采科,陜西 商洛 726000)
有研究表明,優(yōu)化護理流程,加強獻血時的各項管理,并在獻血者獻血過程中提供人文關懷護理,既保障了獻血的安全,也緩解獻血者的緊張等情緒,提高獻血者的體驗感,促進獻血者再獻血的發(fā)生率[1]。且護理人員在進行人文關懷干預時,也是自我價值觀的提升[2]。保護動機理論(PMT)能夠?qū)ξkU進行感知,并進行威脅和應對的評估,屬于行為影響理論,以動機因素角度解釋健康行為的發(fā)生[3]。本文探討人文關懷在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無償獻血過程中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中心血站參加無償獻血者226例,根據(jù)獻血者獻血時間,將2020年1月至2020年7月無償獻血者作為120例為對照組,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無償獻血者106例為觀察組。對照組男65例,女55例;年齡26~40歲,平均年齡(32.18±3.65)歲;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及以上99例。觀察組男54例,女52例;年齡25~39歲,平均年齡(31.58±3.75)歲;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及以上88例。納入標準:符合《安全獻血》[4]要求:年齡在18歲以上,不包含臨界值;身體各項檢查在正常值范圍內(nèi);獻血者體質(zhì)量在要求范圍內(nèi):男超過50kg,女超過45kg;所有無償獻血者均對本研究知情。排除標準[5]:身體自身基礎差者;患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身體基礎條件差者;存在未治愈疾病者;傳染性疾病者;妊娠期、月經(jīng)期、哺乳期女性;近期有手術的計劃者。兩組獻血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采取基于保護動機理論下人文關懷護理干預,方法如下:成立護理干預小組,主要從保護動機理論的威脅、應對評估入手,分別包含(嚴重性、易感性、內(nèi)部及外部回報)(反應效能、自我效能及反應代價)7個內(nèi)容變量,根據(jù)獻血者個人情況制定干預方案和措施。整個獻血過程中將人文關懷穿插其中。(1)獻血之前:詢問獻血者最近的身體狀況、是否服用抗病毒、抗細菌等藥物,評估獻血者整體身體素質(zhì),對不宜獻血者告知其原因使其改期進行獻血行為。向獻血者講解獻血知識,并向其介紹采血設備,著重對初次獻血者給予心理疏導。(2)獻血過程中:幫助獻血者調(diào)整座椅的舒適度、倒水等,使其不要過于關注獻血情況,同獻血者建立信任感,同期密切觀察獻血者的面部微表情及皮膚溫度等情況;(3)獻血后:囑咐獻血者按壓針眼15 min左右,避免傷口沾水,宣教飲食要求,近期避免勞累和過度疲勞,保障睡眠充足,同時向其講解獻血的好處,使獻血者填寫滿意度問卷。(4)隨訪:于獻血者獻血2周左右,電話聯(lián)系詢問其目前身體情況,再次向獻血者表示感謝。
1.3觀察指標 采用自制調(diào)查問卷評價滿意度情況;觀察比較兩組獻血者獻血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情況;評估兩組獻血者疼痛忍耐度;隨訪獻血者1年,記錄并統(tǒng)計兩組獻血者再次獻血的發(fā)生率。
2.1兩組獻血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滿意63例,基本滿意39例,不滿意4例,總滿意度96.23%;對照組滿意55例,基本滿意46例,不滿意19例,總滿意度84.17%。觀察組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χ2=8.96.P<0.05)。
2.2兩組獻血者獻血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獻血者發(fā)生頭暈、惡心各2例,胸悶1例,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4.72%;對照組獻血者發(fā)生頭暈7例,、惡心5例,胸悶3例,抽搐1例,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13.33%。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4.96,P<0.05)。
2.3兩組獻血者疼痛情況對比 觀察組獻血者中,疼痛在可耐受程度者98例(92.45%),8例(7.55%)獻血者覺得疼痛不可耐受。對照組獻血者中,疼痛在可耐受程度者95例(79.17%),25例(20.83%)獻血者覺得疼痛不耐受,觀察組的疼痛耐受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χ2=7.97,P=0.01)。觀察組獻血者中疼痛不可耐受12例中11例為初次獻血,對照組獻血者中疼痛不可耐受25例中20例為初次獻血者。且兩組疼痛不可耐受獻血者經(jīng)過護理人員安撫之后,情緒穩(wěn)定。
2.4兩組獻血者再獻血率對比 經(jīng)過隨訪,觀察組再次獻血65例(61.32%),對照組再次獻血47例(39.17%),觀察組再獻血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11.05,P=0.00)。
PMT建立的基礎是健康信念模式,是指行為的改變可以通過認知調(diào)節(jié)過程中對威脅和應對方法評估解釋,從動機因素角度探討獻血者行為[6]。護理的核心內(nèi)容是人文關懷,但是缺乏對其的重視,而人文關懷本身可以起到關鍵性的護理作用[7]。
本文結(jié)果顯示,無論是護理滿意度、輸血不良反應、疼痛程度還是再次獻血率,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與郝彩紅等[8]研究結(jié)果相似。對于正常人來說,獻血是一項高尚的行為,因為自己的一個微小舉動能夠在危機時刻救治陌生人的性命,但是很多人由于知識欠缺,可能在獻血這一行為上存在誤區(qū),覺得會損害身體等,再加上獻血中可能存在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若是初次獻血還會緊張害怕,會對之后再次獻血產(chǎn)生影響。而當在PMT基礎上進行獻血過程實施人文關懷,不僅能給獻血者心理安慰,也能幫助獻血者掌握更多的獻血知識,還會使獻血者感覺護理人員很專業(yè),更能產(chǎn)生信任感。并且護理人員通過各種方法實施干預,影響獻血者的行為。從而會使獻血者更加信任醫(yī)護人員以及更能放松心情,通過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法使獻血者不再注意疼痛感,減少了獻血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給獻血者帶來很好的獻血體驗,給再次獻血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條件。
綜上,無償獻血者在人文關懷基于保護動機理論護理干預下,能夠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提高獻血者的體驗感,從而提高獻血者的再次獻血率,促進無償獻血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幫助更多人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