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羽瑤
泰戈爾說:“遠山,在靜默里翻涌,尋覓著自己的高度;湖泊,在水流的靜止中,思量他自己的深淵。”浮生如寄,人們理應在有限的生命中去探尋生命的意義,無論水石激蕩,抑或靜水流深。
生命的意義,在于追尋自己的本心。這世間,不只富貴名利,蠅營狗茍,還有熱氣騰騰的煙火氣和充滿詩意的遠方。荷爾德林說,生命充滿了勞績,但還要詩意地棲居在這塊土地上。陶潛厭惡官場的爾虞我詐,決然辭官,即使生活清貧也樂在其中。居容膝小屋,于南山下種豆,銜觴賦詩,簡單的田園生活是他眼里生命的歸處;青年教師顧少強不甘于生活如陀螺般的重復,一眼望得到未來的單調(diào),毅然辭職,想去看看那么大的世界,遠方的風景是她對生活的期許。在這喧囂紛擾的世間,絕大部分人都在為功名利祿奔波著,困囿在求取的路上,無視沿途的風景,也忽視了自己本心對于生命所求。當你困頓或者迷茫時,不妨停下腳步,思考一下生命的意義,它不應被世俗的名利牽絆,不應被沒有意義的重復消耗,它應該遵循本心,是自由的,豐富的。
生命的意義,是凝視過死亡的深淵而后參透生之意義。正如沒有流過血的手指,很難彈奏出美妙的音樂;沒有經(jīng)歷生死的考驗,也難參透生命的真諦和意義。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紀身體殘疾,一次次尋死未果,他在廢棄的地壇冥想生與死的意義,洞察到苦難與存在相連,而生與死不過是時間安排給人類上演的節(jié)目,所以一切都應當順其自然。由是,他從全新的視角觀照生命,逐漸接受自己身體的殘缺,在命運施加的重負里完成對苦難的超越。正如海德格爾所說,“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同樣在涅槃中重新站起的還有獨腿女孩牛鈺,她在地震中失去右腿,曾一度在意別人的眼光,也在意自己的殘缺,所以,她緊緊包裹假肢,想讓自己像個正常人。經(jīng)歷十多年內(nèi)心的掙扎,她終于和自己和解,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揭開傷疤,戴著閃光的鋼腿自信地走在時裝周的T臺上。這種對殘缺生命的接受,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是浸泡著苦難曲折生長出來的,它的堅韌讓我們更加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的意義,是以有限的時間去完成無盡的事業(yè)。有人平淡度過一生,如同落葉歸于塵土,悄無聲息;有人把生命活出堅硬的刻度,他們的身影如同石碑上的銘文,鏗鏘留痕,啟迪后人。翻閱先賢歷史,孔子杏壇設教,將自己的心血浸透于培養(yǎng)弟子,是為天下大同的理念;屈原一句“雖九死其猶未悔”道出對國家的深切擔憂和一成不變的初心;嵇康身赴刑場亦從容不懼,只為堅守信仰,盡顯魏晉名士的風度。放眼現(xiàn)代,陳延年、陳喬年為革命事業(yè)前赴后繼,只為子孫后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魯迅執(zhí)筆為槍,只為叫醒沉睡的國民,為中國光明的前途奮起。人生一世,白駒過隙,在有限的時間里,將個人的理想信念融入國家的前途命運,以微光點亮炬火,才能在平凡而短暫的人生中尋得生命的價值。
生如夏花般燦爛,愿我們都能從浮躁中獲得安寧,從烈火中重塑自我,不論過去,不問將來。起而行之,方能無愧于生命。
(指導教師:史曉婷/編輯:關(guān)曉星)
評點
文章能緊扣“生命的意義”展開論述,第一個分論點結(jié)合陶淵明和顧少強的事例講述強調(diào)生命的自由與灑脫;第二個分論點側(cè)重認清生命的終點,用史鐵生和牛鈺涅槃重生的例子對生命的意義進行分析;第三個分論點以為國家和人民奉獻一生的偉人們的信仰為主論述對生命的思考。三個論點層層遞進,論證恰到好處,說服力強,展現(xiàn)了不同的人對生命不同的思考,將文章主旨推到高潮。以道啟心,以心啟智,構(gòu)思縝密,自有其發(fā)人深省的境界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