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傳世的古代書家之跡,以魏晉名家書跡最早,多是尺牘書跡,后世率稱“帖”,但當(dāng)時并不名為“帖”,南朝亦然。
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提及梁府收藏的一些單件書跡,率取書跡的首句之辭,以“一紙”相稱,例如“‘五月十五日繇白’一紙”,“‘五月十一日’一紙”。
唐朝貞觀年間, 褚遂良《右軍書目》所錄右軍書跡,凡六十三卷、二百六十六件,除右軍抄錄前人文章的《樂毅論》《黃庭經(jīng)》《東方朔贊》三篇之外,每件錄首行文辭,并注行數(shù)。例如:“昨殊不散。三行?!薄棒酥雷铮鞲鸶饕粐裘?。十七行?!?/p>
晚唐張彥遠《右軍書記》是輯錄王羲之尺牘文的專門文獻,開篇有段《十七帖》大卷定名的說明,略曰:
《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nèi)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妒咛氛?,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號之。二王書,后人亦有取帖內(nèi)一句語稍異者標為帖名,大約多取卷首三兩字及帖首三兩字也。
《十七帖》是將二十余件右軍尺牘裝為一卷,卷首第一件書跡第一行是“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乃取卷首“十七”兩字定為大卷之名。
至于“后人亦有取帖內(nèi)一句語稍異者標為帖名”,陶弘景《論書啟》已見,褚遂良類陶氏之法,卻都未稱“帖”。
北宋刻《淳化閣帖》以來,魏晉名家單件尺牘習(xí)稱“帖”。因為魏晉尺牘“帖首三兩字”不乏相同者,故而所取帖中之字不止三兩字,如索靖《七月廿六日帖》,王廙《七月十三日帖》。還有取帖中他行語詞命名者,如右軍《寒切帖》第二行之“寒切”,《逰目帖》第四行之“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