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東 韓宏偉
流言:在外用餐前先用開水或熱茶水燙洗碗筷能起到殺菌的作用。
真相:燙碗筷這種行為不能真正殺滅細菌。
細菌是誘發(fā)食源性疾病的常見因素,細菌的存在不容忽視。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致病性細菌有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腸桿菌、李斯特氏菌、溶藻弧菌、蠟樣芽孢桿菌等。由于生存能力強,這些細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細菌本身或其產生的毒素能導致各種疾病,甚至致人死亡。
殺滅不同細菌所需要的溫度和時間各有差異,比如李斯特氏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都是典型的耐熱菌。李斯特氏菌能在1 ℃ ~ 45 ℃范圍內生長,酸堿環(huán)境均能適應,還能耐受較高的滲透壓,在-20 ℃低溫下仍能部分存活。在60 ℃的環(huán)境下持續(xù)20分鐘或70 ℃環(huán)境下持續(xù)5分鐘才能將其殺滅。
金黃色葡萄球菌適宜生存的溫度為6.5 ℃ ~ 46 ℃,它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極強,即使在干燥的空氣中仍可存活數月,在80 ℃環(huán)境下持續(xù)30分鐘才能完全將其殺死。其中,30%~ 50%金黃色葡萄球菌會產生腸毒素,這也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腸毒素耐熱性極強,即使在100 ℃環(huán)境下持續(xù)30分鐘仍不會遭到破壞。
除此之外,其他常見的致病性細菌均需加熱到100 ℃持續(xù)5分鐘才能將其徹底殺滅。除了細菌本身的耐熱性外,部分細菌還能生成孢子,細菌孢子對環(huán)境的抵抗性更強,具有高度傳播性,細菌孢子較細菌耐熱性更強,將其煮沸5分鐘依舊能存活。
由此可見,短短幾十秒的熱水燙洗也許可以帶走餐具上的部分灰塵,但溫度和浸泡時間遠達不到滅菌的要求。
為防范細菌,保證人體健康,各式各樣的滅菌技術愈發(fā)成熟,主要分為物理滅菌法和化學滅菌法。
最常見的物理滅菌法,比如干熱滅菌法,加熱到160 ℃~170 ℃,需持續(xù)烤120分鐘以上才能達到殺菌的目的。而使用濕熱滅菌法比如高壓蒸汽滅菌法,在 103.4 kPa(1.05 kg/cm2)壓力下,溫度為121.3 ℃,只要持續(xù)15~20分鐘,就能達到殺菌效果。高壓蒸汽滅菌法是實驗室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滅菌方法。除此之外還有紫外線和電離輻射滅菌法等。
化學滅菌法主要是讓化學試劑滲透到細菌體內將其殺滅。這種滅菌方法效果好,成本較低,但化學試劑易殘留,在使用過程中需控制好濃度,因此,該方法不推薦家用。
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利用家中現有的條件,對餐具及生活用具進行有效殺菌呢?
首先,可利用熱力消毒原理,采用煮沸消毒法將餐具放在熱水里煮沸10分鐘即可,該方法簡單易實施,效果明顯。還可購買消毒柜,進一步防止細菌和病毒傳播。
此外,我們需要保持家中櫥柜清潔、干燥,飯后及時清洗餐具,洗凈后及時控干水分,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細菌的滋生。通常不建議使用殺菌劑,其一是為了避免清潔不當造成化學試劑的殘留,其二是人體能夠通過自身免疫系統(tǒng)抵御少量的病毒和細菌的侵襲。
在外就餐時,可根據國家對餐廳衛(wèi)生情況的動態(tài)等級和年度等級評定結果,選擇信譽等級較高的餐飲單位就餐,或自帶餐具,這樣就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時,最大程度地防止“病從口入”了。
辟謠專家:許 東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食品學院 副教授
復核專家:韓宏偉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主任、研究員
出品方:科學辟謠平臺(微信公眾號:Science_F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