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禹(云南藝術(shù)學(xué)院 美術(shù)學(xué)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戴本孝年少便習(xí)畫,但因時局動蕩,父親早逝,使得戴本孝過早陷入養(yǎng)家糊口的困境之中。戴本孝于1668年到華山覽勝,其間作《華山圖冊》(圖1),在此畫冊中有題跋:“云煙變態(tài),倏忽萬狀,秋瀑驚飛,玉蓮迸落,對之尤奇,非世間六法所可方物者……余家貧,不能得見古人名跡,不知古人真本何嘗一日不在天地間,但識其意者寡耳?!睆拇鞅拘⒌念}跋中可以看出,他自幼家貧,只能從華山真山真水中悟出“六法師古人,古人師造化”的道理。呂少卿①曾說:“真山原是古人師,古人嘗對真山面。”雖然戴本孝提出了“師真山”“師造化”,但在當(dāng)時他并沒有意識到其中的科學(xué)性。其實這種科學(xué)的創(chuàng)作方法能使其藝術(shù)逐步完善。這種藝術(shù)思想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恰恰是“道”的意識的滲入。這里的“道”由何而來,需要我們繼續(xù)深究。
圖1 戴本孝 華山十二景圖冊(之十二)紙本 設(shè)色 21.2 cm×17.7 cm上海博物館藏
戴本孝曾在《山水冊》(圖2)中有自題詩:“老來泓穎不嫌枯,掃落云山淡欲無。翻笑為霖手顛倒,最分明處最模糊。”②詩中仿佛道出了他追求簡淡筆墨的主觀意圖。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边@句話道出了老子崇尚自然,對色彩持反對的觀點。老子的觀點影響著文人畫崇尚簡淡的創(chuàng)作觀,對后世的文人畫、水墨畫影響深遠。我們縱觀二者,可以發(fā)現(xiàn)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從中可以看出戴本孝的“最分明處最模糊”簡淡觀在某種程度上是受老莊思想影響的。如《山水冊》之七,畫面遠處用焦墨揉擦出蘆葦狀,漸隱于天際,畫中一葉扁舟浮于江面,舟上獨坐一人,近處一山石一茅屋以極簡的筆墨勾勒若隱若現(xiàn)。畫面中處處簡淡但最分明處最模糊。
圖2 戴本孝 山水冊(之四) 冊頁 紙本筆墨 34.2 cm×23 cm沈陽故宮博物院藏
戴本孝還于1671年在《余生詩稿》中寫道:“辨得此中真意在,別無六法寫真山?!?678年戴本孝在所繪的《山水冊》(圖3)的題跋之中寫道:“欲將形媚道,秋是夕陽佳。六法無多得,澄懷豈有涯?!币陨系恼摦嬎枷氲莱隽舜鞅拘ⅰ皫熣嫔健薄皫熢旎钡睦L畫思想,以及師造化需按照宗炳所提出的“澄懷觀道”而獲得“暢神”。
圖3 戴本孝 傅山書畫合璧(之十二)冊頁 紙本設(shè)色 20 cm×23.3 cm上海博物館藏
以上戴本孝的繪畫理論從一開始受宗炳的畫學(xué)思想的影響,再到形成自身的繪畫觀,無不體現(xiàn)其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除此之外,還有與石濤相同的“一畫”理論。
戴本孝的“一畫”論散布于他所寫的《余生詩稿》之中。戴本孝③在1680年所寫的《贈于湖魯人》一詩中道出:“太古圖原在書學(xué),一畫先開文字天?!?685年,戴本孝③在《示學(xué)畫者》中提出:“天地一法象,筆墨萬里窟?!?686年,他在《題四時畫長卷四首》道出:“縱目足澂觀,冥心恣遐想……古易本歸藏,洞壑皆通氣。老筆畫之穿,大得乾坤意。大哉造化主,今古見余智?!贝鞅拘ⅱ?689年在《作希夷避詔崖圖并題長歌贈之》提出:“天在山中天可知,先天后天爻象變……安得運會還太初,開天一畫無生有,萬象流形畫在首。傾將沆滏寫洪蒙,問誰鑄就金天否?!睆囊陨现T多繪畫題跋詩文可以看出,戴本孝受到父親戴重“理學(xué)淵源,體溯濂洛”的影響。戴本孝以諸子各家對易理的闡釋而窮究繪畫之至理,于是在繪畫領(lǐng)域提出了“開天一畫”。
在道家思想中,“道”為最高的范疇,是宇宙萬事萬物存在背后最根本的東西,“道”是混沌。從“天地之始”的角度來看,“道”為“無”,就是“大象無形”。從“萬物之母”的角度來看,“道”是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④。戴本孝所提出的“抉筆鴻蒙破”,在畫面上產(chǎn)生事物的“一畫之法”,與宇宙萬事萬物中“太樸一散”的“一畫之法”是相通的。藝術(shù)家在充分理解此“一畫之法”后,或多或少獲得“而法無不貫也;理無不入,而態(tài)無不盡也……人不見其畫之成,畫不違其心之用”⑤。所以戴本孝③在《余生詩稿》中提出了“老筆從來當(dāng)五丁,劃開岳瀆見真形。虛堂誰想乾坤外,不盡蒼茫入畫屏”。
戴本孝與石濤二人有著極其相似的繪畫思想。戴本孝寫“寫心”,原濟寫“夫畫者,從于心者也”;戴本孝寫“取意于言象之外”,原濟寫“以我襟含氣度,不在山川林木之內(nèi),其精神駕馭于山川林木之外”;戴本孝寫“欲將形媚道”,原濟寫“夫畫者,形天地萬物者也”;戴本孝寫“在六法之外”,原濟寫“古人未立法之前,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戴本孝寫“我用我法”,原濟寫“我自用我法”;戴本孝寫“法無定”,原濟寫“夫畫,天下變通之大法也”②。這些相似觀點的提出,筆者認(rèn)為絕非偶然,更重要的是戴本孝與石濤是忘年交。
石濤在結(jié)識戴本孝之前很少有“一以貫之”的繪畫理論,最早提出相關(guān)理論是在石濤所畫的《山水冊》之中:“今問南北宗,我宗耶?宗我也?一時捧腹曰:我自用我法。”石濤提出了“我自用我法”的著名繪畫理論,此時石濤正用“我自用我法”對南北宗論抗衡。石濤的這一理論也影響到了戴本孝,在1691年《一角編》中,戴本孝提出了“法無定”“我用我法”的理論,加之戴本孝在其諸多繪畫之上都有“法無定”這一印章,如《象外意中圖》卷標(biāo)題下就有一方。這一時期石濤的“我自用我法”理論或許被戴本孝接受了。石濤是明皇室的后裔,兩人志趣相似,加之石濤的“我自用我法”的理論,當(dāng)時戴本孝對于石濤處于崇拜狀態(tài)。
根據(jù)香港饒頤在《晚明畫家與畫論》文章中所提供的線索,戴本孝與石濤的交往在1672年即已開始。石濤有詩句記戴本孝:“近日鷹阿成懶癖,往來時臥長干樓?!贝鞅拘⒁灿性娫疲骸奥牨M金陵多久恨,長干詩酬苦瓜僧。”石濤曾看本孝揮毫,說本孝“入座開軒寫林麓”“墨痕落紙虬松禿”。在作畫時,本孝不時大笑,而石濤也“狂歌起相逐”。石濤所畫《訪戴鷹阿圖》并題長詩,表達他們之間的深情,可見他們二者相交甚歡。1689年,戴本孝③在《余生詩稿作希夷避詔崖圖并題長歌贈之》中題道:“安得運會還太初,開天一畫無生有,萬象流形畫在首。傾將沆滏寫洪蒙,問誰鑄就金天否?!彼岢隽恕伴_天一畫”的理論。這無疑比石濤的“一畫”論更先一步。兩人頻繁交往,戴本孝或多或少地對石濤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圖 4 石濤 搜盡奇峰打草稿圖 紙本 長卷 水墨 42.8 cm×285.5 cm故宮博物院藏
1691年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圖4)之中對“我自用我法”又提出了不同的闡釋:“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學(xué)者知之乎?吾昔時見‘我用我法’四字,心甚喜之?!薄胺蛎C4笊w之中,只有一法。得此一法。則無往非法,而必拘拘然名之我法?!薄昂笾撜?,指為吾法也可,指為古人之法也可,可即指為天下人法亦無不可?!雹尬覀儚氖瘽睦L畫理論中可知:石濤又對“我法”進行了重新修正,并闡釋為新的“一法”,此“一法”實則可以理解為是“一畫”的前身。石濤在之后通過融合儒道釋三家的哲學(xué)理論,加之自身繪畫實踐,形成了自身的“一畫”理論。
戴本孝與石濤是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并不意味著誰絕對地影響著誰。石濤在與戴本孝結(jié)識之前就提出了“我自用我法”來對南北宗論抗衡,這使戴本孝對石濤產(chǎn)生了一定的崇拜,從而引申出自身的“我用我法”。隨著兩人的交往,戴本孝提出了“開天一畫”的理論,這無疑影響著與其交往密切的石濤,石濤又對自身“我自用我法”重新進行了詮釋。此次詮釋正是石濤“一畫”論的開端。
注釋
①呂少卿:《論戴本孝畫學(xué)思想及其成因》,《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3年。
②薛永年:《戴本孝三題》,《吉林藝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1985年。
③戴本孝:《余生詩稿》,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守硯齋自刻本。
④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
⑤韓林德:《石濤與<畫語錄>研究》,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1989年。
⑥陸秀競:《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