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以身許國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他是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他曾經(jīng)享譽世界物理學界,卻在聲名鼎盛時悄然藏身戈壁荒漠;他的發(fā)現(xiàn)至少兩次到達諾貝爾獎水平,他卻因為一次選擇此生與諾貝爾獎無緣;太空中的一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個名字卻在絕密檔案柜中一鎖就是17年。
王淦昌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第一屆畢業(yè)生,也是20世紀實驗物理學三大女杰之一的邁特內(nèi)教授唯一的中國學生。在德國柏林大學學習期間,王淦昌建議他的導師做驗證中微子存在的實驗,卻沒被采納。不久以后,英國的查德威克做了這個實驗,發(fā)現(xiàn)“中子”,并因此獲得諾貝爾獎。有了對中子的認識,才有了核裂變、反應堆、核武器等。王淦昌后來回憶說,與發(fā)現(xiàn)中子擦肩而過,事實上是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1956年,王淦昌被派至蘇聯(lián)杜布納聯(lián)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先擔任高級研究員,后任副所長。1959年秋,王淦昌小組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張反西格瑪負超子事例的照片。這是人類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的第一個荷電反超子。這項重要成果使王淦昌也一度成為諾貝爾物理獎的有力競爭者之一。
但就在該成果發(fā)現(xiàn)后不久,王淦昌回到了祖國,并許下了“我愿以身許國”的誓言。從1961年接到研制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任務,王淦昌便化名王京,告別家人,一頭扎進原子彈研究中,一位頂尖學者從此在國際物理學界“消失”。核試驗基地位于渺無人煙的青海草原,50多歲的王淦昌是試驗基地里年紀最大的科學家之一,但卻也是最能吃苦的科學家之一。
為了確保試驗順利,王淦昌經(jīng)常一干就是一通宵,飲食也只是簡單的一個饅頭一杯水,吃完就立刻投入工作。為了加快工作進度,他還會親自到炸藥澆鑄工號去和工人聊天,為工人鼓勁,工人們都喜歡開玩笑地叫他“王老頭”。在原子彈、氫彈成功爆炸后,王淦昌依然繼續(xù)從事地下核試驗研究。直到1978年,年逾古稀的王淦昌才再次公開使用他的真實姓名。大家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個研究原子彈的老頭王京就是“消失”了17年的王淦昌。
王淦昌的辦公室墻上有一幅書法家的墨跡,寫的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以此自勵?!矮I身、創(chuàng)新、求實、協(xié)作”是科研道德的四要素,王淦昌一生在這些方面為后人做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