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歷史回顧與影像記錄

      2023-01-20 17:39:14全根先張莉
      非遺傳承研究 2022年4期
      關(guān)鍵詞:技藝

      全根先 張莉

      中華民族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以下簡稱“非遺”)源遠流長、輝煌燦爛,是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始先民的樂舞表演、口頭歌謠、工藝技能、圖騰崇拜與巫術(shù)活動,是他們最初的文化創(chuàng)造,由此而發(fā)展至現(xiàn)代文明,非遺世代相傳,承載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與思想情感,是中華民族生存狀態(tài)、社會風尚、文化心理的集中體現(xiàn),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所取得的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中華民族對于非遺的保護傳統(tǒng)由來已久,近代以來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以及隨著現(xiàn)代化、全球化浪潮的猛烈沖擊,大量非遺已經(jīng)或正在消失。對此,我們要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切實采取有力措施,將她們保護好、傳承好,而現(xiàn)代影像史學的記錄手段值得借鑒和利用。

      2003 年10 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公約》?!吨腥A人民共和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法》于2011 年6 月1 日正式實施。自2006 年至今,國務院先后公布了5 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5 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另外,國務院決定自2006 年起,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遺產(chǎn)日”(2017年起調(diào)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自2015年起,由原文化部組織、國家財政支持開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目前已完成2015—2018 年度項目評估驗收,2019 年度項目評估驗收正在進行中。作者全根先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評估驗收專家,參加了此項工作開展以來的歷次評估驗收以及相關(guān)文件的起草和修訂工作。

      一、源遠流長的非遺保護傳統(tǒng)

      非遺這一概念雖然出現(xiàn)不久,然而中華民族非遺保護的歷史傳統(tǒng)卻源遠流長。中國古代非遺保護有兩條主線,即官方組織與民間自覺行動并行。

      西周時期,朝廷就專門設有負責民間采風的采詩官,這是中國古代官府進行非遺保護的最早記錄。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晚年整理《詩》《書》《禮》《易》《樂》《春秋》,其中凝聚了我國古代先民的生產(chǎn)生活、禮儀文化、社會風尚?!饵S帝內(nèi)經(jīng)》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醫(yī)學典籍之一,《考工記》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手工業(yè)技術(shù)文獻,《山海經(jīng)》則融上古地理知識與神話傳說于一體。

      漢代樂府民歌《陌上?!贰犊兹笘|南飛》,經(jīng)官府組織采集而傳誦至今。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趙曄《吳越春秋》,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民間文學與民俗資料。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shù),許慎《說文解字》對古代漢字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是中醫(yī)藥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葛洪《抱樸子》、陶弘景《集金丹黃白方》、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都是當時科技水平的真實記錄。

      進入隋唐時期,魏徵《隋書·經(jīng)籍志》系統(tǒng)整理了隋朝以前的文獻。唐代音樂、舞蹈精彩紛呈,壁畫與雕塑精品見于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等。青瓷、白瓷與唐三彩以及雕版印刷術(shù)等,是唐代手工藝高度發(fā)達的一種體現(xiàn)。孫思邈《千金方》,則集唐代以前診治經(jīng)驗之大成。

      宋元時期,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明珠,其中吸收了大量民間文學和異域文化成分。畢昇發(fā)明的活字印刷術(shù),以及李誡《營造法式》與沈括《夢溪筆談》,都是中國科技史上的里程碑。鐘嗣成《錄鬼簿》,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為戲人立傳之作。元代官修《經(jīng)世大典·工典》、馬端臨《文獻通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等,都對元代生產(chǎn)與生活狀況予以記載。

      成書于明成祖永樂年間的《永樂大典》,被英國《不列顛百科全書》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徐霞客《徐霞客游記》,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楊慎《古今諺》《古今風諺》等,對于社會風俗、民謠、諺語多有記載。宋應星《天工開物》,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17 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李時珍《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漢族傳統(tǒng)醫(yī)藥學的集大成者。

      清朝康熙年間編撰的《康熙字典》,是收錄漢字最多的古代字典;乾隆年間編撰的《四庫全書》,基本囊括了當時流傳的所有文獻。民間文學與民間藝術(shù)保護成果眾多,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兩百多年間主持皇家建筑設計的雷姓家族,其“樣式雷”圖檔保存至今,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筑技術(shù)的最高水平。

      二、近代以來的非遺保護困境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于帝國主義侵略、清政府腐敗無能和軍閥混戰(zh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遭到了極大的摧殘與瘋狂的掠奪,出土文物河南安陽甲骨文、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等發(fā)現(xiàn)后,都難逃被洗劫和破壞的厄運。

      一大批有識之士努力搶救流失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如楊守敬在日本搶救中國遺失古籍,編成《日本訪書志》;王國維編制《曲錄》,收錄古代戲曲三千余種,對傳統(tǒng)戲曲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鄭祖蔭、劉天華收集并編制《俗樂譜》,國立北平圖書館派向達、王重民赴歐洲搜集流失海外敦煌文獻。賀敬之、丁毅創(chuàng)作的歌劇《白毛女》、趙樹理的小說《小二黑結(jié)婚》等,都吸收和借鑒了民間文藝素材與創(chuàng)作手法。

      新中國成立后,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基本方針下,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曲、歌謠保護成就顯著;1964 年,集歌唱、舞蹈、戲劇于一體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正式公演。少數(shù)民族非遺保護方面,世代傳唱的英雄史詩,如藏族《格薩爾》、蒙古族《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瑪納斯》等,都得到了收集與保護。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非遺保護力度空前加強,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然而,非遺最大的特點是以人為本的“活態(tài)”文化遺產(chǎn),強調(diào)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jīng)驗和精神,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進行延續(xù),因而也是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脆弱的部分。隨著全球化、現(xiàn)代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我國非遺保護形勢依然嚴峻,許多非遺項目已經(jīng)消亡或正面臨失傳的危險,一些項目甚至未留下任何影像和檔案資料就已消亡,其文化譜系從此斷裂。

      以傳統(tǒng)戲劇為例。20 世紀50 年代末60 年代初,我國共有367 個戲曲劇種,目前仍在演出的劇只有267 個,不少還是“天下第一團”(即僅有此團)。[1]傳統(tǒng)舞蹈類,20 世紀80 年代進行普查時,列入山西、云南等19 個省市《中國民間舞蹈集成》中的項目有2211 個,目前只留下1389 個。[2]傳統(tǒng)手工技藝瀕臨消亡的現(xiàn)象尤其嚴重,如福建寧德木拱廊橋制作、江蘇揚州傳統(tǒng)花燈技藝、寧夏賀蘭石刻技藝、四川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浙江杭嘉湖地區(qū)桑蠶技藝、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等,都已面臨失傳的風險。[3]20 世紀60 年代以后,一大批民間工藝美術(shù)精品為了出口創(chuàng)匯而流失海外。改革開放以后,工藝美術(shù)還一度成為我國出口創(chuàng)匯的重要產(chǎn)品。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三、影像記錄與非遺保護

      自進入文明時代以來,文字似乎一直是人類歷史記錄和文明傳承主要手段。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圖像始終是人們反映客觀世界、記錄生活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近代以來,隨著照相、攝像、多媒體等信息技術(shù)的飛速發(fā)展,圖像概念已大為拓展,視頻逐漸成為圖像的一大主力。20 世紀80 年代,作為歷史學分支學科的影像史學正式誕生,[4]改變了傳統(tǒng)史學的文字書寫方式,通過鏡頭記錄書寫歷史,使原本枯燥的史學研究變得興味盎然。德國藝術(shù)史家、現(xiàn)代圖像學創(chuàng)始人阿比·瓦爾堡(Aby Warburg)認為,圖像只是通向文化深處的中介,圖像是時代文化的癥狀,圖像與文化是通過隱秘的精神象征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些象征常常不是存在于對圖像顯層的意義呈現(xiàn)起著主導作用的形式或主題中,而是存在于圖像的某些特殊細節(jié)之中。[5]

      在非遺保護中,影像記錄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非遺傳承人作為一個自然人,其生命總是有限的,如果不加以記錄,即便有文字記錄,其技藝水平終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人淡忘,或者變得撲朔迷離,難以傳承?,F(xiàn)在有了影像記錄,其技藝可以通過視頻、圖像完整地記錄下來,直觀、生動,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這是任何其他歷史記錄方式都無法比擬的。對于非遺項目進行影像記錄,就記錄方式而言,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對非遺傳承人進行完整記錄,包括傳承人的生活經(jīng)歷、學藝過程、技藝水平、傳承教學等進行影像記錄;二是對某一類別非遺項目進行集中記錄,采訪同一類別不同的傳承人,記錄他們的技藝實踐或某個作品創(chuàng)作。當然,無論是采用何種方式進行記錄,一定要做到客觀、準確、全面,最大限度地記錄傳承人的技藝實踐乃至“絕活”,盡可能保存更多的歷史文獻。

      我國對于非遺的影像記錄可以追溯至清朝末年。光緒三十一年(1905),有“中國電影之父”之稱的任慶泰在其開設的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了《定軍山》,由京劇藝術(shù)家譚鑫培表演“請纓”“舞刀”“交鋒”等戲劇場景。[6]民國時期,一大批人類學、民族學工作者在邊疆進行考察,有意識地進行影像記錄。例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組凌純聲、芮逸夫等人在湘西進行苗族、瑤族民族志調(diào)查,拍攝了大量苗族與瑤族服飾,以及他們的生活習俗、社會制度照片與電影資料。電影人鄭君里及其攝影隊拍攝了內(nèi)蒙古牧民的日常生活、回族與藏族同胞的宗教儀式、土族的社會風俗,以及當?shù)氐膹R會、歌舞等民俗活動,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影像資料。1949 年以后,為配合全國少數(shù)民族歷史調(diào)查,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托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八一電影制片廠等機構(gòu),針對16 個少數(shù)民族拍攝民族志影片,即“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電影”。[7]這項工作從1957 年開始至1976 年完成,這是我國民族學者與電影工作者第一次合作拍攝紀錄片,對非遺相關(guān)資料進行影像記錄。

      改革開放以來,非遺影像記錄成績顯著。自1983 年起,中央民族大學從《白褲瑤》入手,深入全國11 個省和自治區(qū),完成了藏族、羌族、景頗族、德昂族、塔吉克族等17 個民族近40 部民族志影像記錄。[8]近年來,中央電視臺拍攝了“中國記憶”系列紀錄片,包括彝族火神祭祀、佤族木鼓舞、赫哲族魚皮制作、達斡爾族曲棍球、苗族銀飾、回族武術(shù)等30 個項目,涉及傳統(tǒng)美術(shù)、手工技藝、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多個非遺類別。香港陽光衛(wèi)視的《記錄中國》以非遺為主題,拍攝了《塑偶》《農(nóng)民藝術(shù)》《民間工藝》《木偶》《別樣編畫》等系列紀錄片,鳳凰衛(wèi)視拍攝的非遺相關(guān)紀錄片《薪火》,包含了“昆曲”“古琴”“長調(diào)”“云錦”“春節(jié)”等多個非遺項目。

      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自2012 年正式啟動以來,以口述史料、影像資料等新型文獻建設為核心,為國家圖書館構(gòu)建富有特色的文獻資源體系,開展了“中國年畫”“大漆髹飾”“蠶絲織繡”“我們的文字”“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tǒng)典藏計劃”等多個非遺專題資源建設項目,搶救和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文獻資料。以“我們的文字——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的文字書寫與傳播”專題資源建設項目,涉及非遺各級名錄中與文字相關(guān)的62 個項目,包括漢字、少數(shù)民族文字、與文字有關(guān)的民族文化,以及筆墨紙硯等。該項目共采集30 個與各民族文字相關(guān)非遺項目的影像資料,以及30 余位傳承人、多位相關(guān)專家的口述史料近200 小時。以湖筆制作技藝為例,就以影像方式記錄其生產(chǎn)工序120 余項,對湖筆生產(chǎn)工藝進行了系統(tǒng)而又完整的記錄,為其工藝傳承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總之,用影像手段記錄非遺,讓非遺傳承人充分展示他們的技藝,最大限度地記錄傳承人的技藝實踐乃至“絕活”,盡可能保存更多的歷史文獻,是一項相當重要而又任重道遠的工作,我們要充分利用影像記錄和傳播手段,將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保存好、傳承好,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歡
      技藝
      非遺技藝絨花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工會博覽(2022年33期)2023-01-12 08:52:40
      金屬抬鑿和鏨刻技藝綻放蘇州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46
      琉璃燈工技藝的魅力與傳承
      金橋(2022年3期)2022-03-29 01:16:28
      匠心守技藝 綻放新光彩
      華人時刊(2022年17期)2022-02-15 03:07:22
      傳承晉繡技藝 做大文化產(chǎn)業(yè)
      手工制瓷技藝展示
      治理的技藝:三代王官學新說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24
      鄭慶章 把“弄虎”技藝傳回大陸
      海峽姐妹(2019年10期)2019-11-23 08:20:30
      癡迷雕刻技藝的“葫蘆李”
      走向世界(2018年11期)2018-12-26 01:12:42
      技藝精湛 星光燦爛——來自歐洲的Herrmans
      中國自行車(2018年7期)2018-08-14 01:52:44
      抚宁县| 鄂托克前旗| 句容市| 富民县| 固原市| 台中县| 综艺| 苏尼特右旗| 泽州县| 新乐市| 江达县| 柳州市| 宁河县| 黄山市| 宜宾市| 徐水县| 兴安盟| 清徐县| 大余县| 南昌市| 礼泉县| 抚宁县| 扶绥县| 泸西县| 清镇市| 华坪县| 九寨沟县| 汕头市| 永川市| 泸州市| 曲阜市| 德兴市| 包头市| 霸州市| 伊金霍洛旗| 平遥县| 方正县| 旺苍县| 绥棱县| 山阳县| 双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