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旭
《韓非子·五蠹》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gòu)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盵1]698有巢氏開啟了人類建造房屋以供居住的歷史,被譽為“華夏第一人文始祖”,可見居室建造對于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意義。伴隨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建筑在滿足居住需求的基礎(chǔ)上,逐漸被賦予身份等級的寓意,打上了民族、地域、時代的文化烙印。文獻記載夏朝已經(jīng)出現(xiàn)瓦當,考古發(fā)現(xiàn)周朝大型建筑中瓦當使用普遍,此后直至清朝末年,瓦當一直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獨具特色的重要構(gòu)件,其產(chǎn)生與中華文明緣起同時,發(fā)展則與古代社會相始終,集書法、繪畫、雕刻等多重工藝于一體,兼具實用與藝術(shù)功能,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是中華藝術(shù)寶庫中瑰麗的奇葩。研究瓦當對于梳理中國古代建筑工藝、時人藝術(shù)品位以及精神訴求等具有重要價值。長期以來,關(guān)于歷代瓦當形制、紋飾、工藝等的研究頗豐,而考查“瓦當”名稱由來及其流變的研究則相對寥寥,筆者以瓦當為研究對象,對瓦當起源、名稱由來及歷史流變等問題進行分析考證,從而為全面研究和探討古代瓦當與建筑歷史奠定基礎(chǔ)。
屋瓦作為中國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依據(jù)外部形態(tài)和具體用途可以分為板瓦與筒瓦,主要用于鋪設(shè)屋頂。瓦當則是“用于筒瓦瓦隴的最前端的一塊筒瓦”[2]481,主要由當面與瓦身兩部分構(gòu)成。探索瓦當?shù)钠鹪?,需要明確建筑用瓦出現(xiàn)的時間。相關(guān)的文獻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夏朝,至于首創(chuàng)之人,文獻史料各據(jù)一說,其中夏桀與昆吾氏是最具代表性的兩種觀點。翻檢史料,其間不乏夏桀造瓦的記載。夏桀即歷史上著名的夏朝末代國君,《史記·龜策傳》載曰“桀為瓦室”[3]3930,《本草綱目·烏古瓦》集解中更直言“夏桀始以泥坯燒作瓦”[4],將屋瓦制作流程一言以蔽之,以上均認為瓦是夏朝國君桀所創(chuàng)。除此之外,亦有部分記載支持昆吾氏為屋瓦開創(chuàng)者,戰(zhàn)國時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君守》記載“奚仲作車,蒼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5],魏晉之際譙周的《古史考·雜物部》亦有載“夏世昆吾氏作屋瓦”,均將屋瓦首創(chuàng)之功歸于昆吾氏?!吨駮o年》載:“帝仲康,六年,錫昆吾,命作伯?!盵6]昆吾氏為夏伯,是夏朝的諸侯之長,更是其統(tǒng)治的堅定擁護者,因此,即便昆吾氏為造瓦者,“蓋是昆吾為桀作也”[3]3930,即昆吾氏遵從夏桀之命,為其制作屋瓦,所以說文獻記載的夏時出現(xiàn)建筑用瓦當無疑義。
盡管如此,考古發(fā)現(xiàn)的夏商文化遺址中卻始終未能尋覓到瓦當?shù)暮圹E。作為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宮殿建筑群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宮殿遺址,其起始年代測定為夏朝中晚期,正是傳說中夏桀所在的時代。經(jīng)考古發(fā)掘證實,二里頭宮殿初步具備了“前朝后寢”的建筑格局,是一座坐北朝南、以殿堂為中心、十分壯觀的大型宮室宗廟建筑群。即便如此,二里頭宮殿依舊未能擺脫原始的建筑形態(tài),仍是以木柱為支撐,夯筑為墻,茅草覆頂,而未見用瓦的痕跡。不唯如此,在其后近五個世紀才出現(xiàn)的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的宮殿,雖然建筑規(guī)模更為宏大,布局更為規(guī)整,但依然未能改變“茅茨土階”的原始形態(tài),也沒有找到任何建筑用瓦的實物佐證。
瓦當?shù)膶嵨镔Y料最早發(fā)現(xiàn)于陜西扶風、岐山的西周時期遺址之中,即所謂的“周原遺址”。周原考古隊自1976年開始,對岐山鳳雛村宮室(宗廟)建筑遺址和扶風召陳西周大型建筑基址進行了系統(tǒng)的考古發(fā)掘和清理,取得了關(guān)于西周時期建筑規(guī)模和建筑技術(shù)的豐富資料,僅出土建筑用瓦,數(shù)量龐大、種類豐富,具體又可劃分為早、中、晚三期。同時,伴隨建筑用瓦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西周中晚期遺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紋飾瓦當,當面形制均為半圓,依據(jù)尺寸可分為大、中、小三類。其中,“大型瓦當邊輪內(nèi)飾一周重環(huán)紋,中心橫飾重環(huán)紋。中型瓦當邊輪內(nèi)飾三周弦紋,再飾重環(huán)紋;中心飾同心圓紋,所附筒瓦背上飾黼黻紋,也有素面的。小型瓦當只發(fā)現(xiàn)素面一種,所附筒瓦背上飾黼黻紋。”[7]由于這些瓦當發(fā)現(xiàn)于西周中晚期地層之中,而且形制規(guī)整統(tǒng)一,多刻劃有簡單紋飾,因而推測在此之前大型建筑中應(yīng)該就已經(jīng)開始使用瓦當了,所以說瓦當起源不遲于西周時期。此后,瓦當作為中國古代建筑中獨具特色的重要構(gòu)件,開啟了漫長的發(fā)展歷程。
爬梳史籍,“瓦當”一詞清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清史稿·藝文志二》載曰:“《秦漢瓦當文字》二卷,《續(xù)》一卷。程敦撰?!盵8]可見程敦著錄之時“瓦當”一名已定,具備非常明確的指向性,然而,清代以前則尚未見“瓦”“當”二字合用之例?!巴弋敗币辉~緣何得來?是研究瓦當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世人皆謂“秦磚漢瓦”,足證漢代為建筑用瓦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此時的瓦當紋飾豐富、制作精良、使用廣泛,尤其是瓦當紋飾的種類,在繼承前期圖案紋飾和圖像紋飾的基礎(chǔ)上,文字紋飾異軍突起,各類吉語、宮名、署名、冢名等瓦當屢見不鮮,成為漢代瓦當紋飾的一大創(chuàng)舉,在中國瓦當藝術(shù)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標志著瓦當藝術(shù)自此走向全盛。豐富多彩的文字瓦當,不僅是重要的建筑構(gòu)件,也是生動的藝術(shù)作品,同時更是書寫歷史的物質(zhì)載體,蘊含了深厚的時代背景和時人的精神訴求,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學術(shù)價值。“瓦當”一詞的由來,最早即緣于瓦當上的文字紋飾。
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文字瓦當,其字數(shù)少則一二,多則十數(shù),書寫的內(nèi)容多為吉祥祝禱之語,抑或?qū)m殿、官署、祠墓、姓氏的名稱。前者即“長樂未央”“千秋萬歲”之屬,后者有“成山”“黃山”“上林”之類,所書之名均為當時的宮殿苑囿,內(nèi)容簡明扼要。此外,這類書寫名稱的瓦當亦常見有四字之文,如“長水屯瓦”“都司空瓦”,據(jù)考證,分別為長水校尉的屯兵之所和都司空官的公廨官舍所用瓦當。此外,類似書寫名稱的瓦當還有“蘄年宮當”“披香殿當”“京師庾當”“神靈冢當”等,皆為當時的宮殿、倉庾及冢墓建筑所用瓦當。由此可見,其時雖無“瓦當”之名,但“瓦”“當”二字廣義上均具有后世瓦當所指之義。
逮及清代,金石學漸趨興盛,瓦當收藏和研究之風日盛,此時金石學家的著錄之中,仍繼續(xù)沿用“瓦”字以代瓦當,如中國研究瓦當文字的第一部專著——乾隆年間朱楓所著之《秦漢瓦圖記》,此外還有錢坫的《漢瓦圖錄》等,而以“當”字單獨用于指代瓦當?shù)膭t幾乎不見。與此同時,“瓦”“當”二字合用的現(xiàn)象卻日漸普遍,“瓦當”一詞隨即產(chǎn)生并傳播開來,這在此時的金石著述中亦可得到佐證。例如,除前文所述程敦之《秦漢瓦當文字》外,還有畢沅的《秦漢瓦當圖》、陳廣寧的《漢宮瓦當》、王福田的《竹里秦漢瓦當文存》及清晚期羅振玉的《秦漢瓦當文字》等,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由此可見,及至清代,“瓦當”一詞已成為此類建筑構(gòu)件約定俗成的專用名稱,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既然“瓦當”一詞在清代得以確定和傳播,那么,在這一建筑構(gòu)件產(chǎn)生和使用的漫長歷史之中,其不同時代的名稱為何,成為梳理古代瓦當史的關(guān)鍵所在?!巴摺迸c“當”單獨用于指代瓦當最遲始于漢代,不僅源于出土瓦當?shù)奈淖旨y飾,也與時人對瓦當?shù)恼J知有關(guān)。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載:“瓦,土器已燒之總名?!盵9]269恰可說明包括瓦當在內(nèi)諸多瓦器的制作方法,即泥土制作成器后燒制而成,以之指代瓦當較為合理。“當,田相值也?!盵9]292清人段玉裁注曰“值者,持也。田與田相持也。引申之,凡相持相抵皆曰當。”[10]初看似乎與作為建筑構(gòu)件的瓦當并無太大關(guān)聯(lián),令人費解。然而,結(jié)合《韓非子·外儲》所載:“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無當,可以盛水乎?”[1]131古人釋此“當”為“底”,所謂“玉卮通而無當”,即沒有底的玉制器皿,自然是不可以盛放水的。基于以上對“當”的理解,《辭?!分小巴弋敗贬屃x為“瓦覆檐際者,正當眾瓦之底,又節(jié)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當名?!币簿褪菍⑼弋斠曌髡R排列于檐端的筒瓦的瓦底。關(guān)于此種解釋,部分學者存有疑義,如陳直先生在《秦漢瓦當概述》中所言:“余謂瓦復于檐際,在眾瓦之上,不在眾瓦之底,以當訓底,甚屬牽強?!盵11]與此同時,其援引班固《西都賦》中“裁金碧以飾珰”的記載,給出“當”的另一種解釋,即“珰”通“當”,為椽口出頭之木,由于瓦當正位于椽頭之上,故而得此名。西漢司馬相如的《羽獵賦》中有“華榱璧珰”之語,顏師古注曰:“榱,椽也。華,謂雕畫之也。璧珰,一曰以玉飾瓦之當也?!盵12]亦可佐證這一釋義。與此同時,考古出土瓦當中亦有“長陵東瓽”,得之于咸陽漢高祖長陵陵園以東,宋人李誡《營造法式·窯作制度·瓦》載:“其名有二,一曰瓦,二曰瓽?!盵13]434可知“瓽”亦可代指瓦當?;谝陨系奈墨I考證與考古發(fā)現(xiàn),漢代“瓦”“當”“珰”“瓽”等均可單獨使用以代瓦當應(yīng)無疑義。除此之外,今人施蟄存先生也對“當”字進行解釋,即“‘當’字即‘擋’的初文,是阻擋、遮擋、抵擋之義?!盵14]由于瓦當裝飾椽頭,蔽護屋檐,遮擋風雨,故而得名,則是依據(jù)瓦當?shù)膶嵱霉δ芙o出解釋,這也為理解漢代人將瓦當稱之為“當”打開新的思路。
漢代為瓦當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瓦當?shù)闹谱鞴に嚭退囆g(shù)造詣均達到頂峰,對于后世瓦當影響深遠。魏晉至隋唐,瓦當之名仍繼續(xù)沿用漢時制度,即以“瓦”“當”或其相通之字代之,翻檢史書,此類記載屢見不鮮。例如,《晉書·石季龍載記》記載石虎所修太武殿及東西二宮“皆漆瓦、金鐺、銀楹、金柱、珠簾、玉壁,窮極伎巧”[15]2765,“鐺”通“珰”,與“當”同義,“金鐺”即“蓋以金飾瓦之當也”[15]2765。《洛陽伽藍記》卷一所載永寧寺:“外國所獻經(jīng)像皆在此寺。寺院墻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宮墻也?!盵16]北魏永寧寺院墻效仿宮墻的建造式樣和標準,其椽頭覆瓦,也就是瓦當,這從永寧寺挖掘出的大量瓦當實物也可得到驗證。
伴隨制作工藝的改良,這一時期不惟皇家宮苑、祠廟寺院中用瓦普遍,不甚貧窮的普通百姓,其居室建筑中也多有用瓦的記載?!端螘ぶ芾蕚鳌份d:“又取稅之法,宜計人為輸,不應(yīng)以貲。云何使富者不盡,貧者不蠲。乃令桑長一尺,圍以為價,田進一畝,度以為錢,屋不得瓦,皆責貲實。民以此,樹不敢種,土畏妄墾,棟焚榱露,不敢加泥?!盵17]2094其中“屋不得瓦”與“棟焚榱露”相對應(yīng),榱即椽,此瓦亦覆椽之瓦,椽頭則蓋以瓦當。此外,《宋書·后妃傳》亦有相似記載,明帝貴妃陳妙登“丹陽建康人,屠家女也。世祖常使尉司采訪民間子女有姿色者。太妃家在建康縣界,家貧,有草屋兩三間。上出行,問尉曰:‘御道邊那得此草屋,當由家貧。’賜錢三萬,今起瓦屋?!盵17]1296足見其時建筑用瓦的范圍更加廣泛。及至唐代,甚至遠離中原的邊遠地區(qū)——廣州也開始用瓦,《舊唐書·宋璟傳》載:“廣州舊俗,皆以竹茅為屋,屢有火災(zāi)。(宋)璟教人燒瓦,改造店肆,自是無復延燒之患,人皆懷惠,立頌以紀其政?!盵18]
除單獨出現(xiàn)的“瓦”字外,“屋瓦”“材瓦”“磚瓦”合用之例也較為普遍,如《魏書·李崇傳》載:“頗省永寧土木之功,拜減瑤光材瓦之力?!盵19]《舊唐書·文宗紀下》載:“(開成元年)京師地震,屋瓦皆墮?!盵20]564瓦與材、磚、屋等合稱,可見此時的瓦已成為與木和磚同等重要的建筑材料,主要用于鋪設(shè)屋頂。
及至宋元時期,李誡所撰《營造法式·瓦作制度·結(jié)瓦》記載:“凡結(jié)瓦至出檐,仰瓦之下小連檐之上用燕頷版,華廢之下用狼牙版。其當檐所出華頭筒瓦,身內(nèi)用蔥臺釘,下入小連檐,勿令透?!盵13]276據(jù)考,華頭筒瓦即建筑“瓦隴最前端用的一塊筒瓦”[2]205,依據(jù)其所在的位置,“華頭筒瓦”所指正是瓦當,“華頭”應(yīng)與前文“華榱璧珰”涵義接近,即雕畫瓦當?shù)漠斆?,可知“華頭筒瓦”為瓦當在兩宋時期的又一名稱。除此之外,其后亦有稱其為“瓦頭”者,如元代李好文之《長安志圖·雜說》有載:“漢瓦,形制古妙,工極精致,雖塵壤漬蝕,殘缺漫漶,破之如新。人有得其瓦頭者,皆作古篆,以為華藻。其文有曰‘長樂未央’,有曰‘長生無極’,有曰‘漢并天下’,有曰‘儲胥未央’,有曰‘萬壽無疆’,有曰‘永奉無疆,’亦有作‘上林’字者?!盵20]439這些正是漢代文字瓦當?shù)牡湫图y飾,可知此時“瓦頭”亦指代瓦當。
逮及明清時期,瓦當?shù)拿Q發(fā)生了新的變化。梳理史料,此時“瓦頭”一詞較為罕見,而多以“勾頭”代之。例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歇山硬山各項瓦作做法》中載:“每坡每隴除勾頭一件分位,即得數(shù)目?!盵21]其后,李斗之《揚州畫舫錄·工段營造錄》亦有載:“每隴每坡,除勾頭分位,以得其數(shù),瓦垂檐際?!盵22]即通過探出檐頭的瓦當數(shù)量來確定瓦隴的多少,賦予了瓦當又一新的實用功能。除此之外,此時“鉤頭瓦”“鉤頭筒”等亦用于指代瓦當。清人姚承祖之《營造法原·屋面瓦作及筑脊》中載:“底瓦于檐口處置滴水瓦,蓋瓦則置花邊,筒瓦則連有圓片之鉤頭瓦,即古之瓦當?!盵23]208“凡花邊、滴水、鉤頭筒,均燒有花紋,亦可設(shè)計定造?!盵23]56可知鉤頭瓦、鉤頭筒即覆于檐頭最前端的帶有紋飾當面的筒瓦,也就是瓦當。
綜上所述,瓦當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獨具特色的重要構(gòu)件,文獻記載建筑用瓦產(chǎn)生于夏朝,考古發(fā)掘瓦當則出自西周,由于其制作規(guī)整,刻劃紋飾,故而推測此前便已開始使用瓦當?!巴弋敗币辉~于清代出現(xiàn)并傳播開來,其名稱由來源自漢代瓦當?shù)奈淖旨y飾;兩漢至隋唐時期,“瓦”“當”及其相通之字多用于指代瓦當;宋元時期,時人稱瓦當為“華頭筒瓦”“瓦頭”等;明清時期,“勾頭”“鉤頭筒”“鉤頭瓦”等亦為瓦當?shù)奶囟ǚQ謂。至此,瓦當歷代名稱流變脈絡(luò)梳理清晰,由此可按圖索驥探尋古代瓦當發(fā)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