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豌豆銹病黑斑病白粉病灰霉病研究

      2023-01-21 05:55:23劉勁哲韓燕麗樊永強王彥輝董亞南
      中國甜菜糖業(yè) 2022年4期
      關鍵詞:染病銹病灰霉病

      劉勁哲,韓燕麗,樊永強,王彥輝,董亞南

      (鄭州市農(nóng)林科學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15)

      1 豌豆銹病

      1.1 豌豆銹病為害癥狀

      豌豆銹病主要為害葉片和莖部。葉片染病初在葉面或葉背產(chǎn)生細小圓形赤褐色腫斑,破裂后散出暗褐色粉末,后期又在病部生出暗褐色隆起斑,縱裂后露出黑色粉質(zhì)物。莖部染病后,病癥與葉片相似[1]。

      1.2 豌豆銹病形態(tài)特征

      豌豆單胞銹菌是轉(zhuǎn)主寄生菌。夏孢子、冬孢子堆在豌豆或其他豆類作物上,銹孢子器、性子器在大戟屬觀賞植物上,在豌豆上有許多生理小種。Uromyceservi(Wallr.)Westnd.稱野豌豆單胞銹,屬擔子菌亞門真菌,也可侵染豌豆。U.ervi系單主寄生菌,銹孢子器多生在葉背、葉柄、莖或莢上,杯狀,包被白或黃色,邊緣外翻;銹孢子球形至橢圓形,密生瘤,淺黃色,大小16~25×14~21(um)。夏孢子堆生于葉兩面、葉柄或莖上,肉桂色;夏孢子球形至橢圓形,具刺,黃褐色,大小18~33×18~27(um)。冬孢子堆與夏孢子堆類似,黑褐色;冬孢子亞球形,褐色,大小23~38×15~24(um)。

      1.3 豌豆銹病傳播途徑

      中國北方以冬孢子附著在豌豆病殘體上越冬,翌春萌發(fā)時產(chǎn)生擔子及擔孢子,擔孢子成熟后脫落,借氣流傳播到寄主葉面,萌發(fā)時產(chǎn)出芽管,直接侵入豌豆,后在病部產(chǎn)生性子器及性孢子和銹子腔及銹孢子,然后形成夏孢子堆產(chǎn)出夏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秋季形成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中國南方以夏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并完成侵染循環(huán)。銹病的發(fā)生與溫度、濕度、品種及播種期等有密切關系。

      1.4 豌豆銹病發(fā)病條件

      豌豆單胞銹菌喜溫暖潮濕,氣溫14~24℃,適于孢子發(fā)芽和侵染,夏孢子迅速增多,氣溫20~25℃易流行,所以多數(shù)豌豆產(chǎn)區(qū)都在氣溫回升后發(fā)病,尤其春雨多的年份易流行。云南冬春氣溫高,早播的年前即開始發(fā)病,形成發(fā)病中心,到翌年2~3月后,雨日多,易大發(fā)生。從土質(zhì)和地勢看,低洼積水、土質(zhì)粘重、生長茂密、通透性差或反季節(jié)栽培的發(fā)病重。植株下部的莖葉發(fā)病早且重。早熟品種生育期短,可避病。

      1.5 豌豆銹病防治方法

      豌豆銹病要采用綜合防治法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1)適時播種,南方防止冬前發(fā)病,減少病原基數(shù),生育后期避過銹病盛發(fā)期。

      2)選用早熟品種,在銹病大發(fā)生前收獲。

      3)合理密植,及時開溝排水,及時整枝,降低田間濕度。

      4)不種夏播豌豆或早豌豆,減少豌豆冬春菌源,冬播時清水洗種也可減輕發(fā)病。

      5)發(fā)病初期噴灑30%固體石硫合劑15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2 500倍液、80%新萬生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50%萎銹靈乳油8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2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 00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4 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xù)防治2~3次。對上述殺菌劑產(chǎn)生抗藥性的地區(qū)可改用10%抑多威乳油3 000倍液或40%杜邦福星乳油9 000~10 000倍。

      2 豌豆黑斑病

      2.1 豌豆黑斑病為害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近地面的莖和莢。葉片染病初生圓形至不規(guī)則形斑,中間黑褐色至黑色,具2~3圈輪紋,其上生很多小黑粒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莖部染病莖上產(chǎn)生條斑,病部呈黑褐色,莖部以上莖葉變黃枯死。莢染病初生不規(guī)則形紫斑點,病部具分泌物,褐色至黑褐色,干后呈瘡痂狀,侵入種子引起斑點[2]。

      2.2 豌豆黑斑病形態(tài)特征

      Ascochytapinodes(Berk.etBloxam)Jones.稱豆類殼二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tài)為Mycosphaerellapinodes(Berk.etBl.)Stone稱豌豆球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座球形,大小100~140 um,子囊圓筒形至橢圓形,大小58~62×12(um),子囊孢子卵形或橢圓形,大小17.2×7.9(um)。分生孢子無色,雙細胞,大小12~17×3.5~5.5(urn),平均為12.3×4.5(urn)。

      2.3 豌豆黑斑病傳播途徑

      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種子內(nèi)或以分生孢子器隨病殘體在地表越冬。翌年病菌通過風、雨或灌溉水傳播,從氣孔、水孔或傷口侵入,引致發(fā)病。種子帶菌可隨種子調(diào)運進行遠距離傳播。用病種子育苗,苗期可見子葉染病,后蔓延到真葉上,田間發(fā)病后,病斑上產(chǎn)出分生孢子,借風、雨或農(nóng)事操作進行傳播,引致再侵染。

      2.4 豌豆黑斑病防治方法

      1)選用無病豆莢,單獨脫粒留種,播種前用56℃溫水浸種5分鐘,進行種子消毒。

      2)適時播種,不宜過早。提倡高畦栽培,適當密植,合理施肥,增施鉀肥,提高抗病力。

      3)發(fā)病初期噴灑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結(jié)合防治豌豆其它葉斑病及早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加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50%復方硫菌靈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xù)2~3次,注意噴勻噴足。

      3 豌豆白粉病

      豌豆白粉病可通過豌豆莢侵染種子,是一種少見的種子帶菌傳播的白粉病。病殘體上的閉囊殼及病組織上的菌絲體,也可越冬,翌年產(chǎn)生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借氣流和雨水濺射傳播。

      3.1 豌豆白粉病為害癥狀

      主要為害葉、莖蔓和莢,多始于葉片。葉面染病初期現(xiàn)白粉狀淡黃色小點,后擴大呈不規(guī)則形粉斑,互相連合,病部表面被白粉覆蓋,葉背呈褐色或紫色斑塊。病情擴展后波及全葉,致葉片迅速枯黃。莖、莢染病也出現(xiàn)小粉斑,嚴重時布滿莖莢,致莖部枯黃,嫩莖干縮。后期病部現(xiàn)出小黑點,即閉囊殼。

      3.2 豌豆白粉病形態(tài)特征

      分生孢子桶形至柱形,無色,單胞,大小、25.4~38.1×12.7~17.8(um)。子囊殼暗褐色,扁球形,直徑92~120 um,壁細胞不規(guī)則,多角形,直徑7.1~20.3 um。附屬絲絲狀,12~34根,為子囊殼的1~3倍。子囊5~8個,卵形,大小55.9~76.2×35.6~43.2(um),子囊孢子3~5個,卵形,帶黃色,大小20.3~25.4×12.7~15.2(um)。

      3.3 豌豆白粉病傳播途徑

      病菌可通過豌豆莢侵染種子,是一種少見的種子帶菌傳播的白粉病。病殘體上的閉囊殼及病組織上的菌絲體,也可越冬,翌年產(chǎn)生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借氣流和雨水濺射傳播。病部產(chǎn)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重復侵染,使病害逐漸蔓延擴大,后期病菌產(chǎn)生閉囊殼越冬。在溫暖地區(qū),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寄主作物間輾轉(zhuǎn)傳播為害,無明顯越冬期,也未見產(chǎn)生閉囊殼。除侵染豌豆外,還可侵害豆科其它作物、茄科、葫蘆科等13科60多種作物[3]。

      3.4 豌豆白粉病發(fā)病條件

      日暖夜涼多露潮濕的環(huán)境適其發(fā)生流行,但即使天氣干旱,該病仍可嚴重發(fā)生。品種間抗性有差異,細莢豌豆較大莢豌豆抗病。

      3.5 豌豆白粉病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如“中豌2號”適于北京、浙江、湖北種植,“晉硬1號”、“晉軟1號‘,適于華北及西北部分地區(qū)種植,”綠珠豌豆“、”小青莢豌豆,適于華北部分地區(qū),“無須豆尖1號豌豆”適于西南、華南地區(qū),“雜交大莢豌豆”(寧陽雙花×大莢豌豆)適于華南地區(qū)等,各地可相互引進推廣。

      2)實行輪作、豌豆根系分泌物對翌年植株根瘤菌活動及根系生長有影響,故忌連作。

      3)播種無病種子、用種子重量0.3%的70%甲基硫菌靈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1)混合拌種并密閉48~72小時后播種,可推遲發(fā)病約1個月。

      4)抓好以肥水為中心的栽培防病措施。如合理密植、清溝排漬。

      4 豌豆灰霉病

      豌豆灰霉病,灰葡萄孢,露地種植的豌豆苗或棚室或反季節(jié)栽培的豌豆易發(fā)病,主要為害葉片、莖、莢。葉片染病,始于葉端或葉面,初呈水漬狀,后在病部長出灰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4]。

      4.1 豌豆灰霉病為害癥狀

      露地種植的豌豆苗或棚室或反季節(jié)栽培的豌豆易發(fā)病,主要為害葉片、莖、莢。葉片染病,始于葉端或葉面,初呈水漬狀,后在病部長出灰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4.2 豌豆灰霉病形態(tài)特征

      BotrytiscinereaPersonexFr.稱灰葡萄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tài)為Botryotiniafuckeliana(deBary)Whetzel稱富氏葡萄孢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成叢地從菌絲體或菌核上生出,粗12~24 um,長280~550 um,長度變化大,灰色。分生孢子近球形,大小9~15×6.5~10(um)。有時形成小分生孢子,無色,直徑3 um。

      4.3 豌豆灰霉-傳播途徑

      以菌絲、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越冬的病菌以菌絲在病殘體中營腐生生活,不斷產(chǎn)出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條件不適時病部產(chǎn)生菌核,在田間存活期較長,遇到適合條件,即長出菌絲直接侵入或產(chǎn)生孢子,借雨水濺射或隨病殘體、水流、氣流、農(nóng)具及衣物傳播。腐爛的病莢、病葉、病卷須、敗落的病花落在健部即可發(fā)病。

      4.4 豌豆灰霉病發(fā)病條件

      菌絲生長溫限4~32℃,適溫度13~21℃,高于21℃其生長量隨溫度升高而減少,28℃銳減。該菌產(chǎn)孢溫度范圍1~28℃,同時需較高濕度;病菌孢子5~30℃均可萌發(fā),適13~29℃;孢、子發(fā)芽要求一定濕度,尤在水中萌發(fā),相對濕度低于95%孢子不萌發(fā)。病菌侵染后,潛育期因條件不同而異,1~4℃接種后1個月產(chǎn)孢,20℃接種后7天即產(chǎn)孢。生產(chǎn)上在有病菌存活的條件下,只要具備高濕和20℃左右的溫度條件,病害易流行。病菌寄主較多,為害時期長,菌量大,防治比較困難。

      4.5 豌豆灰霉病防治方法

      由于豌豆灰霉病病侵染快且潛育期長,又易產(chǎn)生抗藥性,主要推行生態(tài)防治、農(nóng)業(yè)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jié)合的綜防措施。

      1)生態(tài)防治、棚室圍繞降低濕度進行。采取提高棚室夜間溫度,增加白天通風時間,從而降低棚內(nèi)濕度和結(jié)露持續(xù)時間,達到控病的目的。

      2)及時拔除病株,集中深埋或燒毀。

      3)發(fā)現(xiàn)病株即開始噴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50%農(nóng)利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45%特克多懸浮劑4 0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600倍液。隔7~10天1次,視病情防治2~3次。對上述殺菌劑產(chǎn)生抗藥性的地區(qū),可選用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50%多霉靈(多菌靈加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注意輪換、交替用藥,延緩抗藥性產(chǎn)生[5]。

      猜你喜歡
      染病銹病灰霉病
      玉米黃銹病現(xiàn)狀和青貯調(diào)制措施
      偶感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試論天山東部云杉銹病及防治措施
      均勻網(wǎng)絡上SIR模型三種不同逼近方法比較
      愛 情
      詩選刊(2016年9期)2016-11-26 13:47:43
      簡述果蔬灰霉病的防治
      如何防治棚室番茄灰霉病
      葡萄灰霉病的防治
      谷子品種耐銹病性試驗初報
      新源县| 清河县| 民权县| 永泰县| 霍山县| 石渠县| 阿瓦提县| 刚察县| 和田县| 榕江县| 新泰市| 昭苏县| 渭源县| 邵东县| 襄汾县| 渭源县| 新巴尔虎左旗| 松阳县| 林州市| 弥勒县| 大余县| 灵宝市| 龙山县| 临夏市| 随州市| 阿瓦提县| 江北区| 壤塘县| 潮安县| 横峰县| 珲春市| 汝阳县| 年辖:市辖区| 枞阳县| 修水县| 呼和浩特市| 东城区| 隆德县| 凤山市| 邵武市| 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