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偉霞 盧萍
教學目標:
1.創(chuàng)設“共赴發(fā)現之旅”的活動情境,在學習字詞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事物,激發(fā)學生探究與發(fā)現的興趣。
2.能根據字形特點或動物特征給詞語分類,并在分類的過程中歸類認識12個生字,積累10個表示動物名稱的詞語。
3.能根據形聲字的構字特點,猜讀擬聲詞的讀音;并結合語境,選擇合適的詞語加以運用。
教學過程:
板塊一? ? 識字加油站
一、借助情境圖,發(fā)現動物,讀準字音
1.教師出示情境圖,引出“識字加油站”的學習內容,激發(fā)學生探究發(fā)現的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將開啟一段奇妙的發(fā)現之旅。瞧,有一群動物朋友也趕來參加了,它們在和我們玩捉迷藏的游戲呢?。ㄏ鄼C出示動物在密林中的圖片和表示動物名稱的詞卡)你能發(fā)現它們嗎?快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吧。
2.集體交流自己的發(fā)現,引導學生讀準字音。重點指導讀準“猩猩、羚羊、蚯蚓”等詞語。
3.在“捉迷藏”過程中,引導學生發(fā)現動物的外形特征、棲息地,為后續(xù)的分類搭建支架。
(評析:“看看誰的分法多”這一學習目標,對于部分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情境圖”是教學中為突破教學重難點設計的第一個支架。教師設計了“密林”這一場景,根據動物們各自的生活環(huán)境,讓它們藏在自己的家里。在捉迷藏的游戲中,學生從大樹下、泥土里、池塘邊發(fā)現這些可愛的動物朋友。詞語和圖片同時出現,生字注音,偏旁標色,可以幫助學生讀準字音,識記字形。同時,情境圖的設計為后續(xù)“根據生活環(huán)境分類”提供了認知支架。)
二、借助微課,感知分類方法
1.觀看微課,了解基本的分類方法,微課的具體內容如下:
生1:我們小組分成了四類(邊說邊在白紙上畫“+”圖)。第一類有白鶴和鴿子,它們都會在天上飛(貼上“白鶴”“鴿子”詞卡,鉛筆寫“飛”)。
生2:第二類是在陸地上爬的動物,有蚯蚓、蛇和蠶(貼上“蚯蚓”“蛇”“蠶”詞卡,鉛筆寫“爬”)。
生3:第三類是在水里游的動物,有螃蟹和蝦
(貼上“螃蟹”“蝦”詞卡,鉛筆寫“游”)。
生4:最后一類是在陸地上走的,有狼、猩猩和羚羊(貼上“猩猩”“羚羊”“狼”詞卡,鉛筆寫“走”)。
2.引導學生發(fā)現微課中呈現的分類方式——
根據動物的行動方式來分類。
(評析:如何有效地組織二年級的學生開展小
組學習?實踐證明,學習伙伴的示范是比較直觀的方式。教師用微課的方式,呈現四人小組合作、分享的流程和方法,有助于學生能借此支架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
三、借助思維導圖及資料,小組合作,自主發(fā)現
1.引導學生回顧平時運用過的幫助分類的思
維導圖,例如分三類可以用“Y”形圖,分四類可以用“+” 字圖,四類以上可以選擇氣泡圖。
2.小組合作,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分類,并用海報的方式呈現。
3.小組分享學習成果,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組1:我們小組用“+”字圖把這些動物朋友分成了四類。把猩猩、狼、羚羊、蠶和蛇分在一組,因為它們主要生活在陸地上;把鴿子和白鶴分在一組,因為它們主要生活在天空中;把螃蟹和蝦分在一組,因為它們主要生活在水里;蚯蚓單獨成為一組,因為它生活在土里。
組2:我們小組發(fā)現了詞語卡片背后的信息,
最后一行就是介紹它們的食物。于是,我們用“Y”形圖把它們分成了三類。我們把狼和蛇分在一組,因為它們是肉食動物;把羚羊和蠶分在一組,因為它們是草食動物;把猩猩、鴿子、白鶴、螃蟹、蝦和蚯蚓分在一組,因為它們是雜食動物。
組3:我們用氣泡圖將它們分成了六類。哺乳類有猩猩、狼和羚羊;鳥類有鴿子和白鶴;甲殼類動物有螃蟹和蝦;爬行類動物有蛇;節(jié)肢類有蠶;環(huán)節(jié)類動物有蚯蚓。
組4:我們是按照漢字的偏旁來分類的。名稱里帶“鳥字邊”的動物有白鶴和鴿子;帶“蟲字旁”的有蚯蚓、螃蟹、蠶、蝦和蛇;帶“反犬旁”的有猩猩和狼;帶“羊字旁”的是羚羊。
4.打開作業(yè)本寫一寫帶有這些偏旁(犭、鳥、
蟲)的漢字并相互交流。
(評析: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為了突破“分類”這個重難點,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差異化學習,教師設計了兩個支架:第一,引導學生運用“Y”形圖、“+”字圖、氣泡圖呈現分類的結果。第二,“尋找明顯信息,做簡單推斷”是第一學段學生已經學習過的閱讀方法。教師在每張動物卡片的背后,用分項羅列信息的方式,從類別、居住地、食物三個方面提供簡單的信息,為學有余力的小組提供了
差異化的選擇。)
四、借助兒歌,歸類識字,積累詞語,認識事物
1.出示用10個詞語編寫的兒歌,學生自讀。
白鶴鴿子空中飛,
蚯蚓蛇蠶地上爬,
螃蟹和蝦水里游,
猩猩和狼林中藏,
羚羊羚羊草原跑。
2.師生合作,用響板打擊節(jié)奏,誦讀兒歌。
(評析:兒歌的設計體現了“歸類識字”的目的。分類是活動的情境,第一板塊主要的學習目標是識字、積累詞語、認識事物。此處的兒歌是對前面幾個板塊學習活動的統(tǒng)整,巧妙地將識字、學詞、學句與認識事物相結合。)
板塊二? ? 字詞句運用
一、猜讀詞語,發(fā)現擬聲詞的特點
1.創(chuàng)設情境,用鴿子飛來的動畫呈現“字詞句運用”板塊的學習內容。學生根據形聲字的構字特點,猜讀字音。
2.指名猜讀詞語,重點指導“嘰嘰喳喳”中第二個“嘰”字讀輕聲。
3.引導學生觀察擬聲詞的字形,發(fā)現這些字都有“口字旁”,說明這些字都和說話有關,和聲音有關。
(評析:教師將學生前期對形聲字構字規(guī)律的學習基礎,作為此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自主發(fā)現的支架。學生能進一步明確形聲字的構字規(guī)律,明白借助偏旁能幫助我們理解字義,借助聲旁能幫助我們猜讀字音。)
二、聽音頻猜詞語,發(fā)現擬聲詞的運用語境
1.教師播放幾段音頻,請學生猜猜是哪個詞語發(fā)出的聲音。課件依次播放電話掛斷、掃樹葉、老木屋關門、河水流淌、小鳥鳴叫、風鈴搖擺、拍手鼓掌、敲門等音頻。
2.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分享自己在哪些生活場景中聽到過這些聲音,具體教學如下:
生:外賣員按門鈴時就會聽到“叮當”的聲音。
生:下大雨的時候,我聽到過“嘩啦嘩啦”的聲音。
師:多美妙的雨中旋律啊!你真是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獎勵你一顆“發(fā)現星”。
生:我在馬路上聽過“嘟嘟嘟”的汽車喇叭聲。
師: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就會發(fā)現這些聲音無處不在。這些能發(fā)出聲音的有趣的詞語,就叫作擬聲詞。
(評析:學生借助游戲和聯(lián)系生活經驗這兩個支架,了解了擬聲詞的特點以及運用語境。)
三、學以致用,選擇恰當的擬聲詞填空,讓句子會唱歌
1.學生完成選詞填空(題目略),并讀一讀。
2.交流句子加上擬聲詞之后發(fā)生的變化。
板塊三? ?課堂小結
1.分享發(fā)現和收獲。
今天這節(jié)語文課,我們一起經歷了一次奇妙的發(fā)現之旅,你有什么發(fā)現和收獲?
2.教師總評。
同學們,老師為你們感到驕傲,因為你們個個都是“發(fā)現星”。今天的“發(fā)現之旅”就要結束了,但是希望同學們能做個有心人,在語文學習中發(fā)現更多的秘密!
(評析:“看看誰的分法多”和“猜猜下面詞語的意思”等表述的背后,是鼓勵學生依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開展自主學習;倡導學生通過自主體驗、嘗試而有所發(fā)現,并從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了“共赴發(fā)現之旅”的整體情境,以“發(fā)現”一詞貫穿始終。同時為學生的自主發(fā)現之旅提供學習支架,是本課教學最為突出的特點。教師借助情境圖、微課、思維導圖、資料卡片、兒歌、音頻、課堂作業(yè)等媒介,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架,助力學生的自主探究之旅。)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云谷學校)
責任編輯 張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