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利人
閩南盛行功夫茶,潮汕盛行工夫茶。功夫茶與工夫茶,音同形似,具體泡飲方法大同小異,考究起來,系出同源。長期以來,困擾茶界許多人的難題是,該叫功夫茶還是工夫茶?
功夫茶是誕生于明末清初的一種泡飲方式,發(fā)源地則為閩南漳州。清康熙《漳州府志》記載:民風(fēng)飲茶,必嗜武夷巖茶,必以大彬之罐(后來以孟臣壺為代表),必以若深之杯。這種以小壺小杯沖泡品飲烏龍茶的方式,民間世代傳承的茶俗,即被稱為功夫茶。
要說清楚功夫茶,頗需費些工夫。從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來說,“工夫”一詞主要指的是做事消耗的時間,而“功夫”的內(nèi)涵更偏向技藝、技巧的方面。從讀音來說,“功夫”“工夫”的普通話語音相同,而閩南語則有區(qū)別。為此,筆者特地請教閩南語注音研究專家林志民,他說:閩南語“工”字的讀音為gonglo(攻)。而“功”字的讀音則有兩種,凡與“功夫”有關(guān)的,都讀ganghu(剛),與“功夫”無關(guān)的,如功勞、功德,詞中的“功”讀音為gonglo(攻)。這其中的細微區(qū)別,外地人恐難以了解清楚。
閩南是功夫茶的發(fā)祥地,漳州市特別是漳浦縣是功夫茶的故鄉(xiāng)。功夫茶習(xí)俗隨之流傳于潮汕、臺灣等地,影響深遠。形成閩南功夫茶、粵東潮汕功夫茶(工夫茶)、臺灣功夫茶三大體系。從方言使用的角度看,閩南語使用地區(qū)為閩南、臺灣、粵東等地,正好與功夫茶習(xí)俗盛行地相重疊,似乎不是偶然的。正是因為閩南語長期交流融通,而形成特色鮮明的功夫茶習(xí)俗。據(jù)此可以肯定,要泡好閩南這壺茶,不但要花工夫,更需有功夫,這習(xí)俗應(yīng)當(dāng)叫作功夫茶。
其實,在清代、民初時期,漳泉地區(qū)也有人把功夫茶叫做工夫茶的。為什么呢?因為文獻里最早出現(xiàn)的工夫茶,并非品茶方法,而是武夷巖茶中的最佳品種。清人陸廷燦自稱茶圣陸羽之后,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授知崇安縣令,武夷山即在崇安縣內(nèi)。退休后他編了本《續(xù)茶經(jīng)》,于1734年刊行。書中引《隨見錄》云:“武夷茶……又以所產(chǎn)之巖名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笨芍し虿柙俏湟膸r茶里的一種名茶。當(dāng)時,人們把用小壺小杯泡飲巖茶的方法,直接稱之為工夫茶,是順理成章之事,頗為自然自豪。民國之后,武夷巖茶中就沒有冠以“工夫茶”的品種了,“工夫”則全用于紅茶。紅茶按地域劃分,如閩紅工夫、祁門工夫、休寧工夫、川紅工夫、滇紅工夫茶等。此后,再沿用工夫茶作為泡飲方式的稱呼,就容易與紅茶的工夫茶品種相混淆,顯得牽強。所以,工夫茶的稱呼才漸漸地被功夫茶取代,這就是歷史演變的緣由。而在潮汕地區(qū),因為長期沿用,約定俗成,仍叫做工夫茶,筆者認為對此應(yīng)當(dāng)予以尊重。
我在《“弘揚閩南‘功夫茶正當(dāng)其時”》(2020年8月4日《茶周刊》)、《工夫茶,還是功夫茶》(2020年10月16日《人民政協(xié)報》)刊登的兩篇文章中寫道:“功夫茶是一種新型的泡飲方式,先有其實,后有其名。就像小孩生下來,剛開始沒有名字,后來有了乳名,再后來有了大名。形象地說,工夫茶是乳名,功夫茶則是大名。”“‘工‘功含義有些不同,‘工即力氣、時間,‘功為武藝、本領(lǐng),引申為焙茶的火功、泡飲的技藝等。泡功夫茶需要花工夫,但更要有功夫。因此,兩相比較,筆者認為,還是把‘功夫用在茗飲技藝上,顯得更為貼切、生動?!?/p>
茶里茶外,談工夫論功夫。歸納成一句話,還是稱呼功夫茶,最為貼切妥當(d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