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菲斐
畫龍點睛,妙筆傳神,正是一個好標題對于一篇新聞的意義所在。大量的新聞實踐表明,讀者想看什么、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聞標題。在很多新聞單位,都對編輯崗位的工作職責設有新聞標題制作的明確要求。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信息泛濫,新聞標題更加顯得重要。有人甚至提出,新聞標題要做到“先聲奪人、勾魂攝魄”,足見標題在新聞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新聞標題制作從普遍意義上說,要短、實、新。此前有很多人研究、總結過新聞標題的制作技巧,而中國新聞獎作為我國新聞領域的最高榮譽,其作品標題水平自然值得學習和借鑒。為了總結、探究優(yōu)秀新聞作品標題制作的特色,本文分析近三年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作品的標題,試圖從中找到一些規(guī)律性認識。
新聞報道,內容為王。一篇新聞稿件是否能成為經典之作的關鍵,就是其所報道的最主要的事實,對受眾是否最有用、最想掌握。標題要拎出的點應該是這種“內核”,也就是說,標題要表達核心的有效信息。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重要而權威的信息永遠是傳播的“硬通貨”。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指更值得關注、最可能被更多人關注。從近三年的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中,我們能一目了然地感受到這些作品所傳遞的沉甸甸的信息,如以下幾件作品:
例1.消息《習近平: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發(fā)布平臺:人民網(wǎng)官方微信公眾號。
例2.消息《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第三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刊播單位:《人民日報》。
例3.消息《大慶發(fā)現(xiàn)超大陸相頁巖油田》(第三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刊播單位:黑龍江廣播電視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應該說,大多數(shù)新聞作品都被作者賦予了主觀情感傾向,尤其是評論、輿論監(jiān)督類新聞,作者在標題中更易開門見山、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情感,亮出自己的觀點,以期起到開宗明義、引導情緒的作用。如下列幾件作品:
例1.評論《到處人臉識別,有必要嗎?》(第三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刊播單位:上觀新聞。
例2.評論《任何挑戰(zhàn)都擋不住中國前進的步伐》(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刊播單位:《人民日報》。
例3.評論《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就是最大問題》(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刊播單位:《山西日報》。
總體來看,新聞精品首先得是獨家,擁有獨有的信息、獨有的角度或者獨有的呈現(xiàn)。采寫新聞的一條重要原則是要抓特點,抓取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不同點。制作新聞標題應遵循的原則也應以此為重。正如以下獲獎新聞作品,成功的標題能夠牢牢地吸引讀者,因為它顯示了與眾不同的個性。
例1.評論《跟隨總書記的腳步 到塞罕壩看樹看人看精神》(第三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刊播單位:央視新聞客戶端。
例2.文字通訊與深度報道《“半條被子的故事”有新篇》(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刊播單位:《經濟日報》。
例3.文字通訊與深度報道《二百八十一個簽名挽留第一書記》(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刊播單位/發(fā)布平臺:《陜西日報》。
策劃在新聞實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不管是單篇稿件,還是系列報道,抑或新媒體產品,策劃意識都極其重要。從選題尋找、采訪實施,到打磨成品、精彩呈現(xiàn),操作者的策劃能力和水平都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例1.文字通訊與深度報道《“總書記來過我們家”系列報道》(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刊播單位:《人民日報》。
例2.典型報道《焦裕祿精神的新時代回響》(第三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刊播單位:《瞭望新聞》周刊。
例3.短視頻專題報道《“中國24小時”系列微視頻》(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發(fā)布平臺:人民日報客戶端。
從以上舉例作品來看,內容的重要和精彩是新聞精品創(chuàng)作永遠繞不開的話題。事實本身的新聞價值,也一定能映射出深刻的思想,而這正是專業(yè)新聞機構和從業(yè)者最擅長的、異于自媒體的核心競爭力。發(fā)掘好內容中最閃亮的一部分,制作成好的標題,就能起到迅速傳遞新聞價值的作用。
從語言層面來看,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同樣能看到它們卓爾不群的氣質。新聞事實能否被準確精煉地勾畫出來,遣詞造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們知道,新聞標題可以有很多種取法,但要快速找到最準確、最貼切、最傳神的那一個非常見功夫,正如以下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的標題。
《新疆日報》獲得第三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通訊作品《“生活在這樣的國家,太幸福了”》,報道了2021年新疆發(fā)生的一起新聞事件。這場“把飛機叫回來”的生命大接力,驚心動魄又溫暖人心。此文作者親眼目睹男孩母親來到醫(yī)院后,發(fā)自肺腑地說出:“生活在這樣的國家,太幸福了!”這句樸實的話語,擁有直擊人心的力量,因而被擷取為稿件標題,不僅深刻揭示了主題,更牢牢抓住了讀者的目光。事實證明,該稿件一經刊發(fā),引發(fā)了許多主流媒體和門戶網(wǎng)站紛紛轉載并跟進報道,真實反映了新疆各族群眾生命權、健康權等基本人權得到充分保障的實際情況,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得到了充分彰顯。
《中國航天報》獲得第三十二屆中國新聞獎的通訊《“祝融”軋下中國印》,報道了“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駛出一小步的歷史瞬間,這一步還是持續(xù)三百多天的“天問一號”任務的一大步。當時,“祝融號”實現(xiàn)了最后一步——火星巡視探測,標志著“天問一號”任務計劃完成了“繞、著、巡”三個目標。用“中國印”來比喻這一“步”,情感飽滿、生動傳神。
《湖北日報》獲得第三十二屆中國新聞獎的評論《決不允許“雞腳桿子上刮油”》,直言基層“微腐敗”問題不容小視,痛陳一些人“官”小“胃口”大,一些人“鷺鷥腿上劈精肉”,諷刺有力,簡潔明了,將俚語“雞腳桿子上刮油”用在標題中,更是鋒芒畢露,讓人拍案叫絕。
甘肅廣播電視總臺獲得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廣播專題報道《瀚海追夢 留住綠洲》在表現(xiàn)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同時,也將我國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大國擔當”發(fā)展理念娓娓道來,這件作品的標題如同作品內容一樣,不刻意拔高,既生動展現(xiàn)了新時代背景下關于生態(tài)文明建設豐富的新聞事實,又有著深沉的厚重感,引人深思。
湖南廣播電視臺獲得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電視專題《祖國知道我·冰河忠魂》記錄了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邊境上,中國最西北的哨所——白哈巴邊防連的巡防故事。這個新聞標題只看一眼,就能感受到邊防戰(zhàn)士默默駐守祖國邊疆的英雄形象,可謂有“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震撼效果。
《中國青年報》報告文學《活在表格里的?!?,是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中唯一的副刊作品,將寧夏西海固地區(qū)扶貧工作中存在的一種“借牛騙補”現(xiàn)象揭示于眾。這個新聞標題本身就是對“數(shù)字脫貧”不正之風提出的犀利批評,發(fā)人深省。
《光明日報》獲得第三十二屆中國新聞獎的評論《三觀豈能跟著五官走》也是一個很有特點的標題。該文剖析并批評了文娛領域“顏值即正義”的畸形價值觀,提出應堅決抵制這種膚淺媚俗的娛樂模式,明星偶像應用精品力作回饋粉絲期待的主張。這個新聞標題字數(shù)不多,卻將“三觀”和”五官”恰到好處地使用在一起,形成了強烈對比意味,不僅讓人印象深刻,更直抒胸臆、直擊主題。
新聞工作者,不管是編輯、記者,還是新聞單位的采編管理者,對新聞標題普遍都有“推敲”的情結?!岸淙甑?,一吟雙淚流”,正是新聞人取出一個好標題頗有成就感真實寫照。從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標題帶給我們的啟發(fā)可能有很多,但筆者認為,對我們今后的新聞報道如何制作出好標題至少有以下三種啟示:
新聞的本質功能是傳遞信息,信息的傳遞需要依靠有效閱讀。一則標題都庸常無味的新聞是不可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欲望的,只會淹沒在駁雜的信息海洋中。而好的新聞標題則讓人如沐春風、甘之如飴。
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青?!半[形首富”:祁連山非法采煤獲利百億至今未?!罚瑯祟}中透露的信息令人震驚,“隱形首富”“獲利百億”“至今未停”,幾個關鍵詞瞬間勾勒出了違規(guī)采煤者身份的特殊、獲利之豐厚和“背景”之強大,究竟是誰如此膽大妄為?什么人給了他這種“底氣”?很容易吸引人看下去,這個標題為這篇重磅報道起到了極強的引流作用。
文章貴在以情感人。一篇新聞報道能否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是這篇新聞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衡量點。新聞工作者作為文化思想戰(zhàn)線上的一員,一定要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優(yōu)秀新聞作品成功的特質就是讓作者與讀者產生情感上的交流與互動。
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無膽英雄張伯禮》是一件短視頻專題報道,該作品主題重大、主旨鮮明,通過深度挖掘抗“疫”英雄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鮮為人知的故事,展現(xiàn)武漢抗“疫”過程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的點滴瞬間,體現(xiàn)了一位老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宣揚了張伯禮的醫(yī)者仁心,也弘揚了中國抗“疫”精神。作品標題巧妙地將“無膽”二字雙關運用,令人一眼看去充滿好奇,但緊跟著“英雄”二字,又讓人肅然起敬,結合視頻報道內容,讀者更為張伯禮的英雄氣概所深深感動。
有人說,新聞是“快餐文化”,是只有24小時壽命的文化產品。這種說法是片面和狹隘的。好的新聞作品不僅僅是傳遞信息,供人實用和消遣,而且能深刻地揭示時代內涵,反映家國情懷,凝聚思想共識。
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守住農業(yè)“芯片”,端牢中國飯碗》就是一篇思想深度很強的佳作。其標題精準、生動,能有效引發(fā)讀者的思考。該作品關注國內對洋種子的高度依賴現(xiàn)象,聚焦我國糧食安全的隱患,通過深入扎實的采訪, 深入剖析了中國種業(yè)的發(fā)展問題與變局之路。其標題巧妙地將“芯片”用在其中,短短兩個字即凸顯出新聞內容關注的焦點是非一般的農業(yè)發(fā)展問題,“端牢”二字,發(fā)人深思,結合新聞內容能體會到解決農業(yè)發(fā)展問題的迫切性、重要性和自主性,“中國飯碗”又瞬間樹立了國際視野和全國視角,很有啟示意義。
第三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舍棄八億收入,換來鷗翔水美》關注的是黃河下游最大的湖泊——東平湖,其短短幾年發(fā)生的變化。河砂資源是東平縣的重要收入來源,一年能帶來財政收入約八億元,挖沙采沙與保護生態(tài)之間的矛盾,在這里非常突出。但為了生態(tài)文明、為了子孫后代,當?shù)貨Q定,不僅“禁砂”,而且退砂還湖,換來鷗翔水美,更換來了子孫后代的長遠發(fā)展。其標題用“舍棄八億收入”與“歐翔水美”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以小見大鮮明地體現(xiàn)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文字簡練、引人深思。
結合以上梳理分析的中國新聞獎優(yōu)秀獲獎作品標題,可以看出,要想制作出優(yōu)秀的新聞標題,講究既要“深入”又要“淺出”,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既要言簡意賅體現(xiàn)出新聞的核心要義,還要貼近生活與實際,做到意蘊深厚、令人回味,要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和對社會的觀察分析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以扎實而深入的新聞采訪為前提的??傊_的新聞導向、豐富的采訪素材、精巧的構思立意、反復推敲的遣詞造句,才有可能制作出讓讀者“一見鐘情”“一見傾心”的好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