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斯特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圣誕餐桌上最重要的食物是你喜歡的食物。如果你討厭豆芽,就不要吃它們!如果孩子們想要番茄醬而不是肉汁——讓他們吃有什么害處?圣誕節(jié)的餐桌上不要放任何你不喜歡和不期待的東西!”
每當進入12 月,全球各地很多國家都彌漫起節(jié)日的濃厚氛圍,巡游活動、購物狂歡、居家裝飾,甚至一場鵝毛大雪都在提醒人們節(jié)日的到來。盡管全球各地都有不同的圣誕節(jié)慶祝方式,但一頓豐盛的大餐,可以說是節(jié)日必不可少的組成。
英國的餐桌上準備好了圣誕布丁、干鍋餡餅;意大利的七魚大餐為圣誕夜添色;中美洲人們聚集在炭火烤乳豬的周圍慶祝平安夜;瑞典的圣誕晚宴包括了腌鯡魚、腌三文魚、肉丸、肉醬和其他美味佳肴;在日本,肯德基炸雞成為流行趨勢,中國人們互送蘋果;而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圣誕最佳慶祝方式莫過于一次海邊的燒烤派對……
——雖然各地風俗各異,慶祝方式也不盡相同,可傳遞的,都是同一份祝福和快樂。
由來已久的圣誕節(jié)充滿了“古老”的傳統(tǒng),人們歡慶、祝愿,寄出賀卡和禮物,在屋子周圍掛上裝飾。而在以“傳統(tǒng)”著稱的英國,據(jù)說有87%的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烤火雞,圣誕節(jié)就不一樣了。但是為什么在圣誕節(jié)吃火雞呢?
火雞原本生長于墨西哥,1526 年英國航海家威廉·斯特里克蘭將火雞帶到英國。據(jù)稱,國王亨利八世是第一個在圣誕節(jié)吃火雞的人。在此之前,人們習慣于在圣誕大餐中吃鵝、野豬,甚至孔雀。因為相比可以產(chǎn)奶的牛、下蛋的雞,鵝是更現(xiàn)實、“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在十九世紀40—50 年代,火雞逐漸在英國成為圣誕節(jié)的“時尚”食品。查爾斯·狄更斯于 1843 年出版的《圣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 中就有非常詳盡的描寫:故事的開始,克拉奇蒂家族養(yǎng)了一只鵝,但在書的結(jié)尾,守財奴埃比尼澤·斯克魯奇變成一個樂善好施的人,送給了雇員鮑勃一只火雞,因為它更大、更“重要”。
十七世紀末,英國不斷發(fā)展的火車網(wǎng)絡(luò)意味著火雞可以在全國范圍內(nèi)更快地移動。此后的記載中,維多利亞女王在1851 年的圣誕節(jié)享用了火雞,當然此時還有更傳統(tǒng)的鵝和牛肉。到了1861 年,在《比頓夫人的家務(wù)管理之書》一書中,火雞被譽為成長中的“中產(chǎn)階級”的圣誕大餐,書中甚至還包括如何“正確”食用火雞的說明。但直到20 世紀50 年代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當農(nóng)業(yè)變得更有效率并且食物更便宜時,火雞才成為英國的“傳統(tǒng)”圣誕大餐,取代了牛肉和鵝的位置。
所以關(guān)于“為什么在圣誕節(jié)吃火雞呢?”這個問題,就像那句話說的:“圣誕節(jié)是家庭時光,而火雞是家庭大小的!”
夜幕降臨,對于晚餐迫不及待的孩子們,將鼻子緊緊貼在窗前張望:當?shù)谝活w星星出現(xiàn)在夜空中時,波蘭的無肉平安夜晚餐就開始了。波蘭人圣誕節(jié)餐桌上的12 道菜是特定的“平安夜菜肴”,傳統(tǒng)上包括鯉魚、Pierogi(餡餃子)和精選的水果以及罌粟籽甜點。由12 道菜組成的盛宴,代表了12 位使徒和一年中的12 個月,而眾人守望的“星光”,是為紀念《圣經(jīng)》中記載的,指引三名智者向耶穌誕生之地的伯利恒之星。
在晚餐開始時,大家相互分享象征感恩的白色華夫薄餅(Op?atek),互道美好祝愿,然后以甜菜根湯Barszcz開啟大餐。生甜菜在蔬菜高湯中用醋和少許大蒜燉煮,過濾后留下顏色鮮艷的肉湯。傳統(tǒng)上,它們與被稱為“小耳朵”Uszka 的小蘑菇餡餃子一起食用。
主菜當仁不讓是鯉魚湯。在波蘭,圣誕的餐桌上不會有肉,取而代之的是魚,其中以鯉魚最受歡迎。波蘭養(yǎng)殖鯉魚的傳統(tǒng)距今已有700 多年的歷史,從二戰(zhàn)之后,鯉魚慢慢的變成了波蘭美食烹飪的重要食材之一,波蘭人對鯉魚的喜愛甚至已經(jīng)超過了三文魚、梭魚等等,通常搭配酸菜、蔬菜沙拉或者番茄一起烹煮。波蘭人養(yǎng)殖鯉魚、吃鯉魚,同時他們還開發(fā)新的鯉魚品種,例如扎托斯基鯉魚被認為是鯉魚中的上上品。
此外再配上干果蜜餞汁、鯡魚、酸菜蘑菇餃子、姜餅、蛋糕等美味,保證餐桌邊的每一個人都能獲得十二分的滿足。
如果在圣誕期間走在德國的街頭,愛酒的朋友可能會大呼暢快。熱紅酒(Glühwein)、蛋酒 (Eierpunsch)、格羅格酒(Grog Glühwein)、獵人茶(Jagertee),各式各樣的小店里飄出香氣四溢的熱酒香。
熱紅酒Glüehwein 是德國非常傳統(tǒng)的圣誕飲品,是德國人在圣誕節(jié),乃至整個冬季必喝的熱飲之一。其實在整個歐洲,熱紅酒這種別致的飲品都很流行,只是叫法不同。公元前8 世紀,古希臘詩人荷馬在史詩《奧德賽》中寫道,女巫瑟茜利用加熱的葡萄酒和香料的混合物來麻醉奧德修斯;在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從法國船運過來的葡萄酒常因存儲不當而影響葡萄酒的口感,然而在添加香料并加熱以后,這些葡萄酒的風味就得到了較大地改善,葡萄酒中會散發(fā)出丁香、肉桂和豆蔻的芳香氣息。從那時起,這種在紅酒里煮香料的方法便十分盛行。到1956 年,成品熱紅酒也正式在德國市場上售賣。
肉桂、丁香、茴香、白糖,最好再切上一些水果,比如蘋果、橙子——哪怕一瓶最便宜的紅酒也能化腐朽為神奇。在德國各地的圣誕市集里,每年都會推出一種“圣誕紅酒馬克杯”。杯子上除了注明市集的地點外,也標明了圣誕市場舉辦的年份。通常許多圣誕市場里的紅酒攤,便會以這種特制的馬克杯來盛裝,同時也會收取額外的幾塊錢押金,以方便游客們于飲用后,能直接攜回做紀念。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每年德國人喝掉約4000 萬升熱紅葡萄酒。
此外,蛋酒 (Eierpunsch)也是傳統(tǒng)圣誕飲品之一,女士們尤其喜歡這款酒。十九世紀時,這款酒還是上流社會和貴族的飲品。獵人茶(Jagertee)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茶,最初是獵人打獵時為御寒而喝的,添加了朗姆酒的酒精飲品;現(xiàn)今,圣誕節(jié)假期期間,對于熱愛滑雪的德國和奧地利人來說,置身白色雪世界,來上一杯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熱卡皮利亞(Caipirinha)酒可以說是德國圣誕市場上的“酒王”,之所以稱王,是因為其每杯頗高的價格。熱卡皮利亞酒的味道有點像帶酒味兒的熱檸檬,這個源自巴西的傳統(tǒng)雞尾酒如今被德國人改成熱飲后,給冬日帶來一絲暖意。
丹麥人素來喜愛美食美酒,在節(jié)日假期中更加追崇。除了廣為人知的圣誕夜晚餐,大多數(shù)丹麥人會在每年12 月參加至少一場圣誕午餐會。和朋友、同事及家人一起享用節(jié)日午餐和晚餐,是拉近與家人、朋友和同事距離的好時機,也讓丹麥人提前進入節(jié)日氛圍!
傳統(tǒng)的丹麥圣誕大餐主菜通常是脆皮烤豬肉,這種選用整塊帶皮的豬肉,撒上粗鹽后一邊烤制一邊加上香料,吃起來松脆可口風味獨特,很受當?shù)厝说南矏邸?/p>
茶余飯后還會再來一份布丁作為飯后甜點。大米布丁Ris à l'amande,是十九世紀后半期出現(xiàn)于丹麥的圣誕甜點,有冷熱兩種吃法:冷藏后的大米布丁搭配生奶油,香草,杏仁和熱櫻桃汁食用;或者熱大米布丁Risengr?d。人們通常會在布丁中藏入一顆完整的杏仁,吃到杏仁的幸運兒不僅將獲得禮物,還預示著來年有好運氣。
窗外漫天大雪,屋內(nèi)家人朋友在篝火旁手捧熱飲,圍坐享用圣誕大餐——抱歉,地處南半球的澳洲,你找不到任何相似的場景。12 月的南半球正值盛夏,哪怕圣誕老人來了這里,也要把雪橇換成沖浪板。
澳洲的飲食文化時尚多元,但人們對燒烤情有獨鐘,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燒烤爐,甚至很多適合露營的地方以及公園、公路邊的休息場所,都配有供公眾使用的燒烤設(shè)施。圣誕這樣一個屬于家庭的節(jié)日,和燒烤堪稱絕配。調(diào)好味的牛肉、羊肉、香腸、新鮮海鮮,煎烤后再刷上醬料,就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吧,誰都無法阻擋澳洲人的BBQ 之心!
甜點必備的是奶油蛋白甜餅Pavlova。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都宣稱該食物是本國的發(fā)明,至今仍爭論不休。相傳,它是為了紀念俄羅斯芭蕾舞演員安娜巴甫洛娃20 世紀時訪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芭蕾之旅而創(chuàng)造的。不管是誰發(fā)明了它,這都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蓬松、柔軟的酥皮點心,而且可以由很多不同的美味澆頭來增色,如奶油、草莓和獼猴桃等。
如今的圣誕,已經(jīng)不再僅僅是西方的傳統(tǒng)宗教節(jié)日,而是融合了多種文化、思想的一個結(jié)合體,逐漸變成了寄寓著祝福、全球各地人們共同慶祝的一個美好時刻。無論是火雞、紅酒、蘋果,還是三文魚、姜餅、蛋糕,就像掛滿了禮物的圣誕樹一樣,因其豐富多彩,讓我們的生活也增添了一絲明艷的快樂和脈脈的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