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淑娟(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qū)井岸鎮(zhèn)第一小學)
初次接觸群文閱讀,我在思考什么是群文閱讀?為什么要進行群文閱讀?如何開展群文閱讀?在經(jīng)歷了半年的專家手把手的指導和多次的實踐課后,我對群文閱讀有了更深的認識,下面談談我的見解。
群文閱讀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對一個主題進行多文字閱讀。事實上,群文閱讀并非沒有科學依據(jù),一些研究人員早已經(jīng)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有關的試驗與探索。比方說,著名教育工作者霍懋征提出的“一篇帶多篇”的教育方法,竇桂梅提出的“主題單元”等。事實上,他們都在群文閱讀領域展開了深刻的研究。群文閱讀教學是指圍繞一個或多個主題為中心選擇文章小組,老師指導學生以主題為中心進行閱讀和建構,最終形成共同認識的過程。它與群體單元教學和主題閱讀有一定的共性,又存在自己的特性。
朱熹曾講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杜甫也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常言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學生閱讀經(jīng)驗越豐富,閱讀能力越高,對學習的各個方面越有益。然而,關于怎樣塑造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和流派。過去的語文教學課程局限于單一的文本內(nèi)容,以朗讀和理解句子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沒有從實質(zhì)上改變語文學習“數(shù)量少、費時間、成果差、效率慢”的情況。目前,小學語文教育改革需要修改閱讀材料和閱讀戰(zhàn)略,以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提高閱讀效率。然而,例如,我們目前使用的語文教材大多數(shù)是按主題編排的,每個單元有三四篇文章,大部分教師按照編排的課文順次教學。然而,新的教學大綱指出,在小學,特別是高年級,必須要有一定的閱讀速度,以安靜的方式閱讀、瀏覽,一般閱讀材料至少每分鐘300個字,并根據(jù)需要擴大知識面和收集信息。假如教師能夠在上課的時候引入更多的小組文本,打破單一內(nèi)容的分析教學模式,教學效率必定會大大提高。
文本閱讀教學是以模型文本為基礎,并進行逐一教學。這些文章是經(jīng)過專家修改、調(diào)整和審查的, 因此其結構和技巧是一致的。而群文閱讀教學所選擇的文本相對完整,保有作者的個人風格,它們在立論、觀點、結構以及情節(jié)上,具有差異性。
文本閱讀教學強調(diào)每個單詞的閱讀、發(fā)出聲音的閱讀、優(yōu)美的閱讀,大部分是以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進行,再與標準的回答和模式聯(lián)系在一起,引導出完整的句子、正確的語法實踐和表達。群文閱讀教育通常集中于安靜的閱讀,側重于跳過、瀏覽、省略的讀法。孩子們積極地設計、討論主題,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經(jīng)驗。
文本閱讀教學的評價內(nèi)容主要與知識、技能和相關主題密切相關,其中大多數(shù)都有標準答案。而群文閱讀教育側重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理解,側重凸顯孩子們的批判性思維。
群文閱讀成功與否,很大限度上取決于教師把什么樣的文章放在一起。群文閱讀會在文章之間建立聯(lián)系,并根據(jù)特定主題將它們合并。
以“作家”為主題進行群文閱讀。比方說將魯迅所撰寫的《少年閏土》《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設計到一塊,學生很快就能了解魯迅的寫作風格。
以“體裁”作為議題進行群文閱讀。例如,把童話故事《巨人的花園》《去年的樹》《大鵝過生日》放在一起,學生就能快速了解童話故事的特點。
以“寫作方式”作為議題。例如,將《橋》《諾曼底號遇難記》《雪夜》《窗》等文章放在一起,這些作品都用到設計懸念這一寫作方式。通過群文閱讀,學生對這一寫作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就會更加深刻。
將“人文主題”為議題。比方說,將有關父愛的作品《背影》《地震中的父與子》《父愛深深》《奇跡的名字叫父親》設計到一塊,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樣也是父愛嗎?”“父愛的表現(xiàn)方式有哪些?”通過思考與探究,學生對于“父愛”這一主題會產(chǎn)生更真切的理解與認識。
在實踐中,群文閱讀的操作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篇帶多篇和課內(nèi)多篇。
一篇帶多篇是指從課內(nèi)一篇文章引申出課外多篇文章的操作模式,通常需要兩個課時,一個課時用于精讀,精讀課內(nèi)的文章,一個課時用于閱讀由這篇文章衍生出的一組文章。例如教師在教學《軍神》這篇文章,在講解了這篇課文后,引出《豐碑》《錢學森》《把掌聲分給她一半》這三篇課外文章,圍繞“刻畫人物的形象”這一主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進一步學習如何通過語言、行動、神態(tài)的描寫方式去刻畫人物形象,從而拓展寫作學習。
課內(nèi)多篇是指調(diào)整教材為課文的順序、調(diào)整議題等,用群文閱讀的理念去教一組課文。這種教學模式需要學生對文章比較熟悉,有自己的見解才能侃侃而談,所以這個模式難度較大,高年級段的學生可以嘗試這一模式。例如,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的第五單元中的《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有的人》都是關于魯迅先生的文章,那么我們可以圍繞這些文章讓學生對魯迅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推薦學生共讀《小學生魯迅讀本》。
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已被很多教師運用到教學中,但是要想使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有效地實施,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完成一篇課文大致需要兩個課時,第一節(jié)課以了解課文內(nèi)容并學習新單詞為主。在第二節(jié)課中,教師帶領學生精讀課文,深入課文,解決相關問題。這種方式限制了孩子們閱讀水平的提升。而群文閱讀通常是用一個課時去略讀三四篇文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從而影響教學進度。為此,教師須進行充分的備課,在教學前把文章發(fā)到學生的手中,并準備好預習單,讓學生熟讀這幾篇文章后完成預習單,解決問題,便于在課內(nèi)交流。
在沒有豐富的閱讀資源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整合教材的方式來進行群文閱讀,例如,在教授六年級下冊課文時,第一組以“我們的家園”為主題,分別為《山雨》《山中訪友》《索溪峪的“野”》《草蟲的村落》,第二組以“保護地球”為主題,分別為《鹿和狼的故事》《只有一個地球》《青山不老》《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第三組以“人與自然”為主題,分別為《跑進家來的松鼠》《老人與海鷗》《金色的腳印》《最后一頭戰(zhàn)象》,然后教師組織學生觀看電影《我的家園》,進行合并單元教學。第一組的文章側重發(fā)現(xiàn)自然美,第二組側重保護自然,第三組的文章則探究了人與自然的關系?,F(xiàn)在把三組文章放在一起閱讀,再適當補充一些資源,就可以形成合力,比較充分探討人和自然的關系。
群文閱讀的方式打破了被動的教育模式,讓孩子們在閱讀中討論,激發(fā)了孩子的閱讀興趣。在大量理論支持的前提下,不斷地去實踐、探索,教師要在探索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改變方法,從而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同時,教師要磨煉耐心,學會堅持,督促自己不斷地去閱讀,豐富自己的閱讀量,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學習更多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把每一點收獲和進步轉化到教學中。讓我們在群文閱讀過程中,一起享受樂趣,增強閱讀能力,提高閱讀品質(zh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