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杜牧和他的朋友圈

      2023-02-01 21:17:24張銳強
      滿族文學(xué) 2023年2期
      關(guān)鍵詞:杜牧李商隱

      張銳強

      蘭桂齊芳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黃州(今湖北黃岡)刺史杜牧寫下這首《赤壁》時,并未想到會將赤壁之戰(zhàn)的戰(zhàn)地之爭推上高潮。那一定是個酒后的春日。他站在赤壁磯頭,面對滔滔江水,在陣陣江風中乘著酒意寫成此詩,冒著被后人罵為欺師滅祖的風險。因其祖父、《通典》的作者、宰相杜佑是認定在蒲圻(今湖北赤壁市)的。然而那時的杜牧如鯁在喉,哪里還顧得上許多。表面上他是在嘲笑周瑜浪得虛名,不過得了東風之便,內(nèi)里卻是慨嘆自己空懷才情無人賞識,居然流落到了黃州。黃州離長安那么遠,而且還只是個下州。而他杜牧呢,不說名門出身,又有幾個人能像他那樣同時通過進士科考與制舉考試,而這些成績,還是在那樣艱難的童年之后?

      雖出自名門,杜牧童年時已經(jīng)家道中落,其父杜從郁壯年病逝,他們的房子全部抵押給了債主,他只能帶著小他四歲的弟弟杜顗棲居延福里的家廟,最慘的時候要吃野菜度日,晚上甚至連照明的蠟燭都沒有,他們只能趁天明讀書背誦,夜色四合之后再默默記誦溫習。墻傾屋塌、四面透風的延福家廟,除了偶爾的鼠奔之聲,一派死寂。

      好在這種努力最終見了成果。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參加進士科考。在曾跟柳宗元同游小石潭的散文家吳武陵的強力推薦下,主考崔郾給了杜牧第五名。三十三人名列第五,看似走了后門,其實非常公正。因別人全都籍籍無名,包括狀元韋籌。這跟二戰(zhàn)名將艾森豪威爾類似。他從西點軍校畢業(yè)時的一百六十四位同學(xué),后來有五十八人升為將軍,被譽為“將星云集之班”。艾森豪威爾當時的畢業(yè)成績?nèi)绾??第六十一名?/p>

      杜牧最厲害的成績并非中進士,而是高中制舉。

      所謂制舉,即“制詔舉人”,以皇帝名義專門舉辦的選拔人才的考試。各種貢舉都以尚書省的名義舉辦,所謂“省試”,制舉顯然要高其一頭。那一年的制舉共設(shè)三科: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詳嫻吏理達于教化科、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科。杜牧參加的是第一項。最終榜單可謂人才濟濟,鄭冠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文武雙料狀元,他先于長慶三年(823)以狀元登進士科,此次又通過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科的制舉,比武狀元的含金量還高;鄭亞跟元稹、白居易一樣,先后通過科舉、制舉和吏部的科目選,后來成為名詩人李商隱的幕主,其子鄭畋最終入相;南卓的《羯鼓錄》與《教坊記》一樣,是研究唐代音樂藝術(shù)、宮廷生活和社會風氣的重要典籍??偣捕松习?,后來裴休、馬植和崔慎由三人入相。

      三十三人中進士只有杜牧放光彩,跟二十二人中制舉出了三個宰相比,是制舉更能出人才嗎?未必。這種想法恐怕是本末倒置。因為朝廷格外重視制舉結(jié)果,所以出人更多。

      這是大唐的最后一次制舉考試。這次考試之所以史冊留名,原因并非它是最后一班地鐵,也不是出了三位宰相一位雙料狀元,更非才子杜牧中選,而是劉蕡落第。

      劉蕡字去華,幽州昌平(今屬北京)人,博學(xué)多才,尤精《左傳》,性格耿介,疾惡如仇。他的對策直指長期禍亂朝政的宦官,痛陳興利除弊之策,抨擊宦官把持軍權(quán),直言不諱長此以往“宮闈將變、社稷將危、天下將傾、海內(nèi)將亂”??脊亳T宿很是欣賞,但懾于宦官淫威,非但不敢錄取,甚至不敢上呈皇帝。消息傳出,輿論大嘩,成績第二的李郃是前一年的進士科狀元,反應(yīng)尤其激烈:“劉蕡下第,我輩登科,能無厚顏!”隨即上疏,要求將自己的名額讓與劉蕡。當然,這不會有結(jié)果。劉蕡最終被貶為柳州司戶參軍,和柳宗元一樣,都落寞地屈死在那里。其事跡光耀史冊,人人敬仰。1958 年,毛澤東同志讀到《舊唐書·劉蕡傳》時,旁批“起特奇”三字,并賦詩一首:

      千載長天起大云,中唐俊偉有劉蕡。

      孤鴻鎩羽悲鳴鏑,萬馬齊喑叫一聲。

      根據(jù)詔令,制舉成績最好的兩等“委中書門下優(yōu)與處分”,授予好官美差;其次的兩級由“中書門下即與處分”,馬上授予官職。之所以強調(diào)“即與處分”,是因為唐代六品以下的官員不能一直當官,任職期滿后都要停止三年,以考試再進,所謂“守選”。進士及第也不能馬上出仕,一樣要守選三年。守選之“選”,便是冬天參加吏部的科目選考試。所以唐代很多官員要么二十多年沒等到官位,要么六十多歲還只是個縣尉。唐人墓志銘上經(jīng)常有辭官歸隱高潔不仕之類的字眼,那是真正的鬼話。實際原因是他一直沒能通過吏部的科目選。而一旦通過制舉,便可立即獲得職位,且此生再不須守選。

      杜牧就是這樣順利。所謂蘭桂齊芳。

      詩興風流

      提及杜牧,人們總有兩個印象。一是懷才不遇,二是生性風流。杜牧的確風流,為人為文無不如此。只是今人對風流一詞的理解頗為狹隘,甚至猥瑣,幾乎專指情色。但細究其實,它本有美好的涵義,指風度特異、儀表行為突出。正如毛澤東同志筆下的“風流人物”。杜牧的詩文,很早就表現(xiàn)出了原本意義上的風流。細讀《樊川文集》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傳、錄、論、辯、序、記、書、啟、表、碑、志,各類文體都不乏精彩之作。甚至包括他任中書舍人期間的職務(wù)作品,代替皇帝寫的簡短制書,也隨時閃現(xiàn)亮點。只要詩興一起,他便可以賦能于地方或者景物,制造一個又一個精美的文化名片。文赤壁的最終名聲雖成于蘇軾,但卻始于杜牧,而蘇軾自己從不否認他對杜牧詩文的喜愛,以及由此獲得的影響與靈感。

      在黃州有《赤壁》,在揚州留下筆墨的影響同樣深遠?!都膿P州韓綽判官》自然是其中的代表: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草木凋”還是“草未凋”,廣有爭議。清代文字訓(xùn)詁名家段玉裁便力主“未凋”說。單就一句而論,自然是“草未凋”更有韻致。但杜牧此詩是“厭江南之寂寞,思揚州之歡娛,情雖切而辭不露”,凋落正好營造寂寞氛圍,因而“木凋”似乎更加切題。當然,對于今日的揚州而言,最重要的并非“草木凋”或者“草未凋”,而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景象深深地刻在我少年時期的夢想之中,直至今日。

      如果只張揚《題烏江亭》《泊秦淮》這種廣義上或曰美好意義上的風流,杜牧狹義上的風流就不會流傳下來,也不會成為我們今天的話題。大家總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把無奈、悲哀甚至猥瑣、丑陋全部撇除,只留下千古名句、文壇佳話。而要說到他狹義的風流,自然繞不開供職于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幕府時的荒唐往事。牛僧孺對他的關(guān)照雖可以說是文化美談,但卻遮蔽了一個問題:他為何這樣厚待杜牧?這是對待子侄輩的正確態(tài)度嗎?其長婿苗愔與杜牧制舉同年,也不能成為理由。杜牧平生志向遠大,喜愛談兵,出將入相才是他的抱負。最終之所以未能成功,其實與之有關(guān)。但我們暫且放下這個話題,先看其從不掩飾的風流: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此詩可謂光耀奪目,長期強烈的光照甚至導(dǎo)致了“青樓”一詞的基因變異。這個字眼入詩,始于曹植的《美女篇》:“青樓臨大路,高門結(jié)重關(guān)?!敝该利惻泳幼〉暮陚ソㄖ?,涵義美好。《太平御覽》中,青樓又指南齊建立的“仙華、神仙、玉壽諸殿”。齊武帝建的興光樓外涂綠漆,人稱“青樓”,此時的青樓還只是中性詞。后來南齊朝政昏暗帝后淫亂,此地藏污納垢,“青樓”涵義漸變。在詩中以青樓借指妓院并非杜牧首創(chuàng),南朝詩人劉邈即有詩句“倡妾不勝愁,結(jié)束下青樓”;李商隱也有詩句“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但流布最廣者,還是杜牧的這首《遣懷》。其影響足以覆蓋一切。

      風流的杜牧當然要處處撩妹。不僅自己撩妹,還鼓勵下屬撩妹?!对绱嘿涇娛卵ε泄佟酚羞@樣的句子:“弦管開雙調(diào),花鈿坐兩行。唯君莫惜醉,認取少年場?!贝蟾胚@個薛判官不甚積極,杜牧又替歌妓給他寫詩,反過來撩他。當然,這些游戲之作不走心,也就沒有流傳的力量。

      就這樣,杜荀鶴跟杜牧產(chǎn)生了八卦關(guān)系。杜荀鶴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人(今安徽石臺),在晚唐詩壇名氣不小,有《唐風集》流傳于世。代表作《山中寡婦》中有名句“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yīng)無計避征徭”,浩嘆生不逢時的《小松》中,“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也頗有影響。杜牧跟杜荀鶴有什么關(guān)系?宋人周必大的《二老堂詩話》有這樣的記載:“《池陽集》載,杜牧之守郡時,有妾懷妊而出之,以嫁州人杜筠,后生子,即杜荀鶴也。此事人罕知?!?/p>

      計有功的《唐詩紀事》和辛文房的《唐才子傳》也有類似說法。盡管也有反對意見,但雙方都沒有直接證據(jù)??紤]此說符合杜牧的性格,且杜牧的兩個兒子在文學(xué)上都無甚建樹,出于善良的愿望,我們更希望杜荀鶴是杜牧的私生子,以繼承其文學(xué)遺產(chǎn)。

      八卦不是目的。目的在于發(fā)問。杜牧如此風流,他有沒有給他妻子寫過詩呢?沒有。唐代官員就任一般會帶著家眷,但杜牧的兩任妻子在他的詩中都沒有出現(xiàn)過。為什么?

      朋友圈

      在杜牧之前,韓愈與柳宗元盡管政見不甚相容,但道義相交;元稹與白居易更是史上最好基友。而翻翻杜牧的朋友圈,很有意思。他格外推崇李杜韓柳,對當時文壇最熱門的元白卻很不感冒。

      杜牧的《唐故平盧節(jié)度巡官隴西李府君墓志銘》中,有一大段批評元白詩作“纖艷不逞”的話,在文學(xué)史上頗受爭議:

      (李戡)所著文數(shù)百篇,外于仁義,一不關(guān)筆。嘗曰:“詩者,可以歌,可以流于竹,鼓于絲,婦人小兒,皆欲諷誦,國俗薄厚,扇之于詩,如風之疾速。嘗痛自元和已來有元、白詩者,纖艷不逞,非莊人雅士,多為其所破壞。流于民間,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語,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無位,不得用法以治之?!庇购蟠l(fā)奮者,因集國朝已來類于古詩得若干首,編為三卷,目為《唐詩》,為序以道其志。

      簡直要把元白的詩作視為“三俗”,甚至還想“用法以治之”。拿今天的觀點看,這是嚴重干涉文藝創(chuàng)作自由的想法,因而早已有人對此表示關(guān)切。明朝胡震亨的《唐詩談叢》即是一例:“使諸公仕路相值,豈有幸哉?”

      這段話究竟出自杜牧,還是出自李戡,坊間多有爭議?!端膸烊珪偰刻嵋氛J為這是李戡的原話,杜牧只是轉(zhuǎn)述。但是又說“或牧嘗有是語,及為戡志墓,乃借以發(fā)之?!睙o論這段話是否出自李戡,毫無疑問,杜牧對此都持贊同態(tài)度,否則不會寫進墓志。因而后人對杜牧此論的觀點,并不統(tǒng)一。南宋劉克莊認為杜牧也經(jīng)常寫男女艷情,與元白差不多,此為五十步笑百步。明代楊慎的《升庵詩話》更是引杜牧詩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牧之詩淫媟者與元白等耳,豈所謂睫在眼前猶不見乎?”

      “睫在眼前常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是杜牧寫給張祜的詩句。毫無疑問,他對白居易、元稹詩作的評價有失客觀公允,私人成見的含量甚高。據(jù)《云溪友議》記載:

      “先是李補闕林宗、杜殿中牧,與白公輦下較文,具言元、白詩體舛雜,而為清苦者見嗤,因茲有恨也。白為河南尹,李為河南令。道上相遇,尹乃乘馬,令則肩輿,似乖趨事之禮。嘗謂樂天為囁嚅公,聞?wù)呓孕?,樂天之名稍減矣?!?/p>

      按照慣例,年齡大級別高的官員可以乘肩輿,結(jié)果白居易反倒騎馬,而李林宗乘肩輿。這對頂頭上司顯然有失尊重。而且他們還嘲笑白居易是“囁嚅翁”。這應(yīng)該是對白居易的反諷。因白居易曾經(jīng)這樣笑話過竇鞏。竇鞏頗有詩才,但平時跟人說話只見嘴唇動,不聞聲響。“囁嚅”二字,無非是說他懦弱怕事,說話吞吞吐吐不利索。這樣描述一個行輩級別年齡都高于自己的官員,頗為失禮,也不公道,因白居易根本不是那樣的人。他甚至敢于當著唐憲宗的面說“陛下錯”。考慮到白居易跟杜牧的恩公牛僧孺、幕主沈傳師都有深厚的友誼,是前者的制舉考覆官,后者的制舉同年,杜牧這種表現(xiàn)頗不尋常。他與白居易之間必定有個人恩怨。最初的根由,有史家認為白居易曾經(jīng)諷刺過杜牧的祖父杜佑貪戀權(quán)位、遲遲不肯退休?!肚刂幸鳌分小恫恢率恕芬辉姡闶蔷唧w的子彈?!端咎炫_——引古以儆今也》,也很有可能是影射杜佑。陳寅恪先生便認為,古以司徒上應(yīng)三臺之中臺,故“譴在中臺”則“宜黜司徒?!边@個司徒,應(yīng)當是指杜佑。

      杜牧拉黑的不僅僅是元白,還有跟元白過從甚密、積極參加新樂府運動的李紳。在詩壇上,李紳名氣不大,但《憫農(nóng)》二首卻是有口皆碑。李紳身材不高,人稱“短李”,乃李黨中堅。任翰林學(xué)士時,便與李德裕和元稹并稱“三俊”。開成元年(836)六月底,他由河南府尹調(diào)任宣武軍(治今河南開封)節(jié)度使,赴鎮(zhèn)當日萬余人沿街相送,到白馬寺時,許多人擋在車駕前面泣涕不止。寫出《憫農(nóng)》的詩人,還真的未必有德政。李紳后來格外奢侈,官聲一般。否則不會有“司空見慣”這個典故。所以這些百姓的表現(xiàn)究竟是自發(fā)還是組織,難以考辨。而他的副手、河南府少尹嚴元容已深惡痛恨,隨即鞭打送行的胥吏百姓。杜牧當時擔任監(jiān)察御史、分司東都,也派御史臺的吏卒阻止,強迫他們拆除餞別的祖帳。

      對元白的態(tài)度可能是出自文藝觀念,或者是對白居易批評其祖的反擊。但對李紳怎么也撇不掉黨爭的嫌疑。因他是再標準不過的李黨。而杜牧跟牛僧孺淵源深遠。

      杜牧當然也有詩壇好友。許渾、趙嘏、張祜跟他都有唱和。許渾是杜顗的進士同年,筆下有名句“山雨欲來風滿樓”。他經(jīng)常寫水,被譏為“許渾千首濕”。趙嘏跟項斯是進士同年,“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一聯(lián)貫穿千古,被杜牧稱為“趙倚樓”。相比之下,他們都算是后進,杜牧此舉有提攜的意思。在道義的薪火相傳中,當初吳武陵的舉薦之恩,杜牧回報得可謂得當。蒯希逸、孟遲、嚴惲、元處士、沈處士以及盧秀才,都曾感受過他的溫暖。這些唱和之作中,寫給李郢的一首最令人稱道:

      行樂及時時已晚,對酒當歌歌不成。

      千里暮山重疊翠,一溪寒水淺深清。

      高人以飲為忙事,浮世除詩盡強名。

      看著白蘋芽欲吐,雪舟相訪勝閑行。

      ——《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

      這是大中四年(850)冬至日,時任湖州刺史的三品高官杜牧,向尚為白身的李郢發(fā)出的隆重邀請。他的確盡到了文學(xué)前輩扶持后進的責任。然而還是有件事格外令人遺憾,那就是他沒有理睬李商隱和溫庭筠。

      晚唐三杰

      晚唐最亮的兩顆詩星,毫無疑問當是李商隱和杜牧。李商隱比杜牧小十歲,蹭蹬五年,方才于開成二年(837)進士及第。跟杜牧一樣,他也被無端卷入牛李黨爭,因而仕途偃蹇。盡管會昌二年(842)又通過了吏部的科目選,但直到大中三年(849),還只是盩厔(今陜西周至)縣尉,很不正常。此前他本是桂管防御觀察使、杜牧制舉同年鄭亞的掌書記,后來鄭亞坐李德裕之黨而被遠貶,他只得落寞歸京。京兆尹賞識其文才,讓他留在京兆府代理參軍事,負責典章奏疏,主要是起草公文。

      作為宗室子弟,李商隱與杜家有遙遠的姻親關(guān)系,故在詩文中稱呼杜牧的堂兄杜悰“杜七兄”和“外兄”。盡管曾與杜悰有過往還,但在此之前,“小李杜”這兩大詩星的運行軌道尚未交集。大中三年(849),杜牧和李商隱都在京師,李商隱寫了兩首詩贈給時任吏部司勛員外郎的杜牧。論及杜牧的總體定位時,這首《杜司勛》每每會被引用,只是引用雖多,但誤解更多:

      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傷春復(fù)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勛!

      《詩·鄭風·風雨》有句:“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备邩秋L雨可能是實情,但更是國家衰落的象征。此時讀到杜牧的詩文,李商隱不覺感慨萬千。感慨自己命途多舛,更與杜牧同病相憐。第二句的典故來自于《詩·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北砻婵磥?,“不及群”是自謙才力不逮,但其實恐怕是感慨“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感慨“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最大的誤解往往來自于最核心的部分。此詩的第三句便經(jīng)常被人斷章取義,只提“傷春傷別”,但忽略了“刻意”二字。李商隱是精于詩詞的方家,只有他懂得杜牧傷春傷別詩文背后的感時傷事和家國之思。換句話說,杜牧的兒女情長往往只是表面文章,軍國大略才是宏旨。李商隱認為,只有杜牧精于此道。換言之,也只有他能這樣正確地理解杜牧。他是杜牧的知音。

      李商隱還寫了一首律詩《贈司勛杜十三員外》,詩中特別推崇杜牧的《杜秋娘詩》,并以梁朝的江總比喻杜牧。提起南朝姓江的文學(xué)家,人們首先會想到《恨賦》與《別賦》的作者江淹,“江郎才盡”的主人公。江總的文學(xué)成就可能不如江淹,但在政界和文壇更加威名赫赫,曾任丞相。以此比喻杜牧,應(yīng)當合杜牧的心意。雙方都是名人,因而李商隱的這兩首贈詩影響很大,常被引用。但翻遍杜牧文集,卻找不到回贈的痕跡。

      在文學(xué)史上,杜牧與李商隱并稱為“小李杜”。李在前杜在后,這種排名無關(guān)乎成就,主要是平仄需要,并與李杜呼應(yīng)。而在唐代,人們也有類似的同列比擬:此前一年,亦即大中二年(848),杜牧卸任睦州(今浙江建德)刺史回到朝堂的那年冬天,牛僧孺卒于洛陽寓所,各地紛紛展開祭悼活動,京兆府也不例外。而李商隱寫的祭文深受委托者推崇,京兆尹認為與杜牧的同題文章“并稱雙璧”。如此雙雄并立,卻未能像李杜那樣交游酬唱,形成文壇佳話,實在令人遺憾。

      我們不禁要問,杜牧沒有和詩流傳的原因究竟何在?細究史實,恐怕有和詩但失傳的可能性小,杜牧壓根兒未曾理會的可能性大。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杜牧像當時的很多人那樣,瞧不上李商隱。

      如今人們對李商隱的第一印象肯定不錯。因那并非詩人本身的真實印象,而是被其詩作虛化美化的印象。那些纏綿悱惻的寄內(nèi)詩,張力十足的無題詩,你沒法不被打動。久而久之,作品便悄然淹沒顛覆作者,所謂喧賓奪主。這本是文學(xué)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化感染力的體現(xiàn),更是讀者的善良愿望,但畢竟不是真相。時人對李商隱的評價恰恰相反。他在兩《唐書》本傳上的口碑很差,差得令我不忍落筆。甚至同情其身世、憐惜其才學(xué)的張采田與馮浩也未脫窠臼。其核心是兩個關(guān)鍵詞:無行、背恩。根本原因,無非是所謂的“去牛就李”:他受知于牛黨的令狐楚,后來卻進入李黨王茂元的幕府,并娶了王的女兒。

      這所謂的“去牛就李”實在是天大的冤案,是史書上無數(shù)例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的代表。令狐楚或許可以歸入牛黨,但王茂元跟李黨完全不沾邊兒。這一點后人多有辯誣,傅璇琮先生的考證可為代表[1]。也就是說,時人并不把王茂元視為李黨。事實上他跟牛黨成員的交誼更深。可惜令狐绹后來跟李商隱交惡,不斷詆毀他。這些負面評價既影響了時人的印象,也造成了寫《舊唐書》的史官的誤解,《新唐書》則繼續(xù)謬種流傳。令狐绹與李商隱交惡的確伏筆于王茂元幕府事件,但根本原因不是王茂元的黨派色彩,而是李商隱在此期間的失禮[2]:令狐楚提攜李商隱經(jīng)年,李商隱最終科舉及第也是因為令狐楚的舉薦。而且科考之前,令狐楚還特意提供了經(jīng)濟資助,李商隱得以買件新棉袍,換下穿了十年的舊袍子,以抵御科考期間的嚴寒。因而放榜之后,他立即給恩師寫信,報捷致謝。當時令狐楚身體不好,很想念李商隱,多次邀請他入幕,但李商隱都沒有答應(yīng),理由是要回濟源老家探親。等回到長安,依舊遲遲未到興元(今陜西漢中),直到令狐楚病危的消息傳來;恩師喪事一畢,他便加入王茂元的幕府,并與其女完婚。這中間的時間空白,就是令狐绹的心病。

      但造成二人絕交的關(guān)鍵因素,的確還是黨爭。只不過標桿人物并非早已亡故的王茂元,而是杜牧的制舉同年、桂管防御觀察使鄭亞。他是標準的李黨。大中元年(847)二月,李德裕已經(jīng)降為太子少保分司東都,此時李商隱突然加入鄭亞的幕府,跟隨遠貶的他前往桂林。也就是說,在牛李黨爭謝幕的時刻,李商隱選擇了下跌的李德裕,而杜牧的選項依舊是牛僧孺,可巧他正在上漲途中。村上春樹在耶路撒冷發(fā)表獲獎感言時曾經(jīng)說過: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墻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最后關(guān)頭有人選擇失敗者,也有人選擇勝利者,似乎是高下立判,但行文至此,我們首先應(yīng)該做的恐怕不是道德評判,更非蓋棺論定。我們最應(yīng)該譴責,或曰感慨的,還是歷史的吊詭,黨爭的無情,政治的無聊:杜牧這樣一個自認為被黨爭禍害經(jīng)年的著名詩人,竟然也會“加害”另外一個被動卷入黨爭的著名詩人,還有什么能比此事更加可憐可悲可嘆?

      悲劇的是,李商隱對李黨的長期堅定傾向那時并未表現(xiàn)出來,他追隨與李德裕有較深關(guān)系的盧弘正和柳仲郢,以及在李德裕靈柩北歸期間奉派前去路祭,都是后來之事。當時的情況是,他回到長安,又替京兆尹起草祭文,隆重悼念牛僧孺。當此時刻,在杜司勛眼中,這李縣尉不是“無行”,還能是什么?那篇祭文越精彩,他的搖頭恐怕就會越堅定。我們還可以看到,李商隱的兩首贈詩體例不同,題目有異,不是一次完成的。應(yīng)該是首次贈詩未獲回音,失望之余心猶不死,再度提筆,并且拉長篇幅,由七絕改為七律,以期獲得汲引奧援。結(jié)果呢?還是沉默。當年杜甫對李白的熱情多少有點入不敷出,而今杜家的貿(mào)易逆差終于被杜牧一舉扭轉(zhuǎn)。

      李商隱申請加好友,杜牧沒有通過。同樣,他對溫庭筠的好友申請也視而不見。這是三年之后,亦即大中六年(852)的事情。當時杜牧已離任湖州刺史,當了中書舍人。中書舍人號稱宰相判官,就任時幾位宰相要一起把他送到辦公室的。名義上屬于中書省,其實是皇帝的高級秘書。在這個位置上,杜牧的影響力當然更大,因而溫庭筠寄希望于他。

      溫庭筠是初唐宰相溫彥博之后。相貌奇丑,人稱“溫鐘馗”。上帝沒有賜予他英俊的容貌,但卻賜予了非凡的文才:科場考詩賦,律詩八韻,據(jù)說他叉手八下便能完成,因而人送外號“溫八叉”;他精通音律,詞風濃艷綺麗,語言工煉,格調(diào)清俊,詩與李商隱齊名,號稱“溫李”;溫李與段成式都排行十六,又號稱“三十六體”。

      溫庭筠一生不得志,放浪縱酒,出入歡場,依紅偎翠。相貌丑陋又自負其才,難免心理扭曲。他對權(quán)貴的蔑視,很難說完全無此成分。因為能詩,經(jīng)常自告奮勇替旁邊的考生當槍手,結(jié)果上了黑名單,屢試不第。大中六年(852),溫庭筠向杜牧致書求援,即《上杜舍人啟》。這是篇精美的駢體文,處處典故但處處得體,以“陸機行止,惟系張華;孔闿文章,先投謝眺”作比,希望能引起杜牧的關(guān)注。

      當時杜牧已經(jīng)掌握話語權(quán)。溫庭筠所謂的“微回木鐸,便是云梯”,既切實又無奈。因為政府和官員幾乎壟斷所有的資源。所有希望的管道,最終只有一個出口。這是誰都沒有辦法的事情。然而一味乞求可不是才子風范。類似的事情杜牧也干過很多,態(tài)度都是綿里藏針,不卑不亢。溫庭筠也是如此。他在文中暗以南宋神童劉孝綽和東漢的王充自比。只是“李郢秀奉揚仁旨”一句費解,疑有脫字或者衍文。因“李郢秀”這個人從未出現(xiàn)過。也許是前文被杜牧隆重邀請招待的詩人李郢秀才。他奉揚的是什么“仁旨”我們也不得而知,很可能是杜牧對溫庭筠詩文曾有正面評價。無論真誠還是客套,溫庭筠獲悉后立即試圖順水推舟,可惜沒有推動。因杜牧文集中絲毫沒有相應(yīng)的痕跡。

      一部中國史,亦即一部遺憾史。如果晚唐三杰能齊集長安,如果他們能像李杜高適那樣漫游齊趙詩酒酬唱,那種詩情與浪漫,想必能夠照亮長安這座勢利的都市,這個不折不扣的名利場吧。杜牧拒絕李商隱的原因不言自明,但不搭理溫庭筠的原因,還得賣個小小的關(guān)子。

      東方人格

      兩《唐書》本傳稱杜牧“剛直有氣節(jié)”。氣節(jié)二字杜牧當?shù)闷穑瑒傊笨峙虏黄ヅ?。制舉考試中的劉蕡算得上剛直,杜牧的制舉同年李甘也算得上,唯獨杜牧不行。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三十三歲的杜牧離開揚州,回朝擔任監(jiān)察御史。這是言官,但他從未建言。當時朝堂上的政治氣候就像許渾的詩,山雨欲來風滿樓。主要是李訓(xùn)、鄭注爬升太快,成為牛李二黨與宦官的共同目標。

      李訓(xùn)出自隴西李氏,本名仲言,是宰相李揆的族孫,李逢吉的從子。他也有進士出身,神情灑落,辭敏智捷,善解人意。因卷入宰相間的政治斗爭,以誣告罪被流放,后來遇到大赦,回到朝堂走宦官的門路,逐漸滿血復(fù)活。鄭注既無門第又無出身,身材矮小,眼睛近視,雖是江湖醫(yī)生,但有點醫(yī)術(shù),并非簡單的江湖騙子,給唐文宗治療“風疾”立竿見影,從此飛黃騰達。

      唐文宗對這二人格外信賴。因他們有共同的目標,誅殺宦官。這是唐文宗的第二次努力。雖然首度努力已經(jīng)失敗,宰相宋申錫險些喪命,但唐文宗剪除宦官、收復(fù)河湟、平定河北的愿望依舊強烈,而李訓(xùn)、鄭注對此有充分信心。他們接連攆走三位宰相,然后李訓(xùn)火箭式升為兵部侍郎、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鄭注守太仆卿,兼御史大夫,也當了翰林學(xué)士。翰林學(xué)士編制六人,雖無固定品級,但卻是皇帝的私人顧問兼秘書,號稱“天子私人”。皇帝對他們極為恩寵,凡有內(nèi)宴,所賜酒食與宰相一樣,號稱“內(nèi)相”,主要工作是顧問承對、起草詔令,因而可以隨時出入宮禁,這一點宰相都做不到。他們二人聯(lián)手,更兼手眼通天,完全掌控朝局。隨即傳言紛紛,都說鄭注旦夕便要拜相。

      干預(yù)這種事情本來是御史的職責。但杜牧對此沒有任何反應(yīng)。而他的好友、制舉同年、而今御史臺的同僚李甘則挺身而出,在朝堂上公開宣稱:“宰相者,代天理物,先德望而后文藝。注乃何人,敢茲叨竊?白麻若出,吾必壞之?!?/p>

      阻擋鄭注就阻擋鄭注,干嘛要難為“白麻”?這涉及到公文用紙制度?;笢卦t令公文一律用紙取代竹木簡牘時,規(guī)定重要公文用加染的黃紙書寫以避免蟲蛀,一般公文用白紙。唐代造紙技術(shù)全面普及,紙張品種繁多,原料、質(zhì)地、色澤各異,公文用紙制度更加規(guī)范。鄭注若拜相,必定由翰林學(xué)士起草“內(nèi)制”,書寫在白麻紙上。李甘毫不畏懼,公開挑戰(zhàn),聲稱果真如此,他定要將白麻制書也就是所謂的圣旨撕毀。

      兩天之后,李甘被貶為封州(今廣東新興縣東南)司馬,沒過多久便死于貶所。事情全部塵埃落定后,杜牧寫成《李甘詩》紀念好友,但在當時什么都沒說,只以身體有病、不能勝任巨繁為由,請求調(diào)職。最終被安排分司東都,職務(wù)依舊是監(jiān)察御史。唐代在洛陽置有留守臺,類似明朝中后期的南京,也有一套政府機構(gòu)。當然,都帶著養(yǎng)老性質(zhì),或者干脆就是安置貶官,日子清閑。白居易甚至將東都的仕宦生涯視為隱士: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

      杜牧的選擇事后看來很明智。因為誅殺宦官的努力徹底失敗,最終演變成血腥的“甘露之變”:除了李訓(xùn)、鄭注和王璠等密謀者,宰相王涯、賈餗和舒元輿也被連累,共十一人被宦官族誅,許多人被無端牽連,朝班幾乎為之一空。坊市間的流氓地痞惡少也趁火打劫,京師震動。在此之前,南衙(朝臣)北司(宦官)尚能維持表面上的脆弱平衡,從此以后,“天下事皆決于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鹿佟捌让{天子,下視宰相,凌暴朝士如草芥”。

      在那個時刻,御史杜牧,被稱為“剛直有氣節(jié)”的杜牧,通過制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的杜牧,為何沒有說話?這就要回到前面的話題:他如此風流,為何沒有給自己的妻子寫詩。他的作品中從來沒有妻子的痕跡,擔任湖州刺史期間,上山監(jiān)采春茶時帶著家眷,是續(xù)娶的崔氏。但她在詩文中不僅沒有正面形象,甚至連依稀背影也沒有,官妓依舊大擅勝場。由此不可避免地引起一個疑問:杜牧此人,是否婚外多情婚內(nèi)無情?

      老杜有句“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更加知名,“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比绻敢饬_列,這個名單還可以無限加長。一般而言,這類詩的存在前提是別離,杜牧文集中沒有這樣的作品,看來他自任外官便一直帶著家眷,日日耳鬢廝磨,難有詩情。在湖州刺史任上,到茶山踏青時唯一一次提到家室,也是點到為止。

      但事情可能沒這么簡單。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老杜完全是原生態(tài)的生活,帶著塵土與煙火氣息,因而貼心貼肺,知冷知熱。而這類描寫日常生活的詩作,杜牧文集中也不見蹤影?!斗ㄍ饧肥沼小秳e家》《到家》二詩,但未必是他的手筆。后者在《全唐詩》中便歸入趙嘏名下。除此之外,杜牧寫給家人的詩作僅有三首,分別給弟弟杜顗、兒子曹師、侄子阿宜等人。這些詩與《別家》和《到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政治正確。換言之,硬度相對較高,不那么柔軟。跟他寫給朋友的詩,完全兩樣。不信你讀讀這首六言的《代人寄遠》:

      河橋酒旆風軟,候館梅花雪嬌。

      宛陵樓上瞪目,我郎何處情饒。

      給家人的詩論理,給朋友的詩動情。這就是杜牧。其弟杜顗入仕之初,被李德裕聘入幕府,行前他寫成《送杜顗赴潤州幕》:

      少年才俊赴知音,丞相門欄不覺深。

      直道事人男子業(yè),異鄉(xiāng)加飯弟兄心。

      還須整理韋弦佩,莫獨矜夸玳瑁簪。

      若去上元懷古去,謝安墳下與沉吟。

      此詩在杜牧詩集中并不突出,但頗值得推究。因是寫給親弟弟的,都是真心話,故能見性格。前兩句既是夸弟弟有才,也是夸李德裕愛才;頷聯(lián)提醒弟弟以“直道”對待知音李德裕,獨自在異鄉(xiāng)生活,也要保重身體。即便從詩歌本身起承轉(zhuǎn)合的規(guī)律而言,頸聯(lián)也必須要話鋒一轉(zhuǎn),此詩的頸聯(lián)也的確在轉(zhuǎn)向。然而這個轉(zhuǎn)向需要細細品味,才能讀得出來。

      玳瑁作的簪子,倒也適合杜顗宰相孫子的身份。“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的日子本來便是小插曲,更兼已經(jīng)一去不復(fù)返。韋是柔軟的皮革,弦是弓弦?!俄n非子·觀行》有云:“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毙愿窦痹昊蛘哌t緩,通常分別選用韋弦,用以自警。曾長期生活于揚州的朱自清先生字佩弦,想來性格溫和遲緩,至少在給他取字號的師長眼中是這樣的。

      唐初曾改江寧縣為上元縣,上元因此而成南京的代稱。謝安墓即在上元縣境內(nèi)。杜牧拿謝安說事,謝安又是什么特點呢?雖有大才大功,但不居高自傲,會急流勇退,能明哲保身。也就是說,杜牧的根本著眼點,其實不在于鼓勵弟弟“直道事人”,而是要讓他悠著點。從制舉風波到甘露之變前夕的長期沉默來看,這符合他的做派。相形之下,杜顗性情比較直率,不避鋒芒,杜牧身為兄長,自然要做善意的提醒。

      牛李黨爭中杜牧的表現(xiàn),也可以作為附注。從交游圈子看,他確實像是牛黨,重要人脈和好友都是牛黨或者牛黨的支持者。起初他并不想介入爭端,試圖保守中立,因而既對牛僧孺感激有加,又支持李德裕的諸多政略。會昌(841-847)年間牛黨失勢,紛紛貶竄外地,“慨然最喜談兵”的他雖也被出為黃州刺史,但依舊接二連三地上書宰相李德裕指陳方略,自然還有贊美謳歌:

      某啟。伏以圣主垂衣,太尉當軸,威德上顯,和澤下流。諸侯無異心,百姓無怨氣,星辰順靜,日月光明,天業(yè)益昌,圣統(tǒng)無極。既功成而理定,實道尊而名垂。今則未聞縱東山之游,樂後園之醉,惕惕若不足,兢兢而如無。

      ——《上李太尉論北邊事啟》

      誰也沒有資格批評杜牧給李德裕上書的行為。無論他是忠貞謀國,還是只想引起宰相的注意,獲得重用。他贊同李德裕幾乎全部的政略,唯一的反對,就是子弟的科舉問題。不妨這么說,那時的杜牧情感上近牛,政略上似李。然而到大中三年(849)他為牛僧孺寫墓志銘時,終于有了“時李太尉專柄五年,多逐賢士,天下恨怨”的字眼,并且說“李太尉志必殺公(牛僧孺)”。大中五年(851),周墀去世,杜牧寫《祭周相公文》時,對牛李二黨的態(tài)度終于有了最直白的表達:

      “會昌之政,柄者為誰?忿忍陰污,多逐良善?!?/p>

      杜牧寫這兩篇文章時,李德裕已經(jīng)死于貶所,牛黨得勢。將之歸結(jié)為杜牧落井下石,打死老虎向當局獻媚,未免錯看小量了他。杜牧不是這樣的人,否則他早已發(fā)達。他對李德裕的態(tài)度,有明顯的發(fā)展過程。從期待到失望,最終到憤恨。

      這就是杜牧的性格。我命名為東方人格,也可以說是長兄人格。在黑暗饑餓的童年時期,杜牧對杜顗對家人就是頂梁柱。他無法承擔失敗的風險,因而處處小心謹慎,明哲保身。明哲保身這個字眼,跟自私一樣,現(xiàn)在看來消極負面,但其本源涵義卻不是如此,甚至可以說高貴。東方文化亦即儒家文化圈的人,都能理解。

      杜牧絕不與惡同流,更不會為虎作倀,但只是在內(nèi)心抗拒,慢說行動,語言都不會多。即便在言官的職位上,職責所系,他也很少開口。拿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闕下諫官業(yè),拜疏無文章”。就此而言,杜牧只是典型的中國文人,或者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國人,外圓內(nèi)方。雖無肥厚的膘遮蔽骨頭的棱角,但那些棱角已經(jīng)被他自己主動磨鈍。骨刺不能有,它會導(dǎo)致自己的傷痛?!杜c人論諫書》,是他這種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他認為自秦漢以來,“怒諫而激亂生禍者累累皆是,納諫而悔過行道者不能百一”,原因就在于進諫不講究方式方法,“辭語迂險,指射丑惡,致使然也”。

      杜牧的任職履歷格外完整,沒有斷檔。一個唐代官員能這樣且最終升為中書舍人,無論如何也算不得失敗。但通讀其作品,總感覺他懷才不遇。是個失意的戰(zhàn)略家。之所以如此,無非是自我期許過高。那種自我期許本身,便是東方人格的體現(xiàn):必須出將入相,光宗耀祖。但是很遺憾,未能如愿。很多人看重他的才干只是文史之才,并非將相之才。當初牛僧孺對他縱情聲色之所以那樣保護,最大的可能是根本沒有把他當作后備干部來培養(yǎng)。他看不上李商隱,但他頻頻給李德裕上書也為牛黨中人不齒,故而牛黨得勢之后,他不但沒能返回朝堂,反倒從池州去了更加偏遠的睦州(今浙江德清),所謂“三守僻左,七換星霜”。

      寫到這里,杜牧沒有搭理溫庭筠的原因,也就有了八八九九。簡而言之,他不能接受溫庭筠的生活行為方式。這個鄙視鏈真的很悲哀。那個瞬間,杜舍人完全忘了自己的形象。

      注:

      [1]傅璇琮:《關(guān)于李商隱研究中的一些問題》?!段膶W(xué)評論》1982年第3期。

      [2]畢寶魁:《令狐绹與李商隱關(guān)系裂痕起因探析》。中國王維學(xué)會第六屆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2011 年5 月首都師大。

      猜你喜歡
      杜牧李商隱
      為什么要像李商隱一樣寫詩
      中華詩詞(2023年9期)2024-01-27 11:43:34
      杜牧
      嘲桃
      石榴
      兒童繪本(2020年10期)2020-06-01 07:49:07
      清明
      山行
      遣懷
      論李商隱《夜雨寄北》的“朦朧美”
      嫦娥
      赤壁
      月讀(2014年8期)2014-11-15 04:28:23
      白城市| 闸北区| 拜泉县| 乳源| 平舆县| 于都县| 崇州市| 宁晋县| 革吉县| 泸西县| 兖州市| 仁布县| 黑河市| 淳化县| 宣化县| 元朗区| 宜州市| 岚皋县| 宽甸| 张家川| 龙井市| 民丰县| 利辛县| 扎赉特旗| 南宁市| 抚松县| 清苑县| 鄂伦春自治旗| 巫溪县| 宾阳县| 云南省| 盐津县| 当阳市| 木兰县| 万州区| 夏河县| 额敏县| 和政县| 贞丰县| 两当县| 海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