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2月2日文章,原題:陰歷新年(Lunar New Year)還是中國新年(Chinese New Year)?如果使用場合和受眾顯然與華人有關,那就不要盲目稱之為陰歷新年2月5日標志著中國新年的結束。不再有無休止地播放“恭喜發(fā)財”的中國新年歌曲,無需強顏歡笑、與每年只見一面且不關心的親戚閑談。雖然中國新年可能是中國境內外華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時刻,但我相信,當我說很高興它終于結束時,這代表了許多人的心聲。
你看到我是怎么做的了嗎?我寫的不是“陰歷新年”,而是“中國新年”。
陰歷新年與中國新年之爭已持續(xù)一段時間。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最近有人在介紹亞洲部分地區(qū)不同民族如何慶祝這一節(jié)日的展板上劃掉了“陰歷”,在下面寫上“中國”。使用“陰歷新年”這一說法的主要論點是包容性,因為這個節(jié)日不僅中國人過,還有韓國人、越南人、蒙古國人以及東亞和東南亞其他人群。根據(jù)這一邏輯,南大在展覽中使用“陰歷新年”并沒有錯。不過,許多中國人對此不滿,他們認為現(xiàn)在越來越有在他們最重要節(jié)日的名稱中用,陰歷”取代“中國”的趨勢,潛藏著抹殺該節(jié)曰的中國起源和特征的陰謀。
諸如“陰歷新年”和“中國新年”這樣的短語出自英語。“陰歷新年”的說法是不夠準確的,因為中國傳統(tǒng)歷法是以月亮和太陽為參照的。中國人怎么稱呼這個節(jié)日呢?大多數(shù)中國人簡單稱之為“新年”或“過年”。這個節(jié)日的正式名稱是“春節(jié)”,是中華民國于1914年宣布的新名稱,被正式翻逢成“春天的節(jié)日”(Spring Festival)。
我當然支持更具包容性的一邊,但也認為沒必要做得過火。像“陰歷新年”這樣的統(tǒng)稱有其恰當?shù)氖褂脠龊?。但如果相關情境和受眾明顯是華人時,沒必要對使用“中國新年”有所顧忌。例如,“中國新年是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最重要的節(jié)日?!痹谶@句話里,我沒看到任何排斥或不包容的意思。
只_味遵循慣例、不考慮細微差別地在所有情況下使用“陰歷新年”而回避“中國新年”,盡管很方便,但也是有局限性的,這就像很多出發(fā)點很好但不夠靈活的準則一樣,實行起來只會與其旨在具有包容性的目標南轅北轍。▲(作者Wee Kek Koon,常年生活在新加坡和香港,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