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澤峰
中年之后,胃部常有不適之感。一次與幾位親朋好友聚會,禁不住晚餐美食、美酒的誘惑,多吃了幾口飯,多喝了幾杯酒,回家后胃酸上竄,燒心難忍。
偶然一次,妻子在農(nóng)貿(mào)市場買菜,順便買了幾顆荸薺。無事閑坐,看到茶幾上的荸薺,忍不住吃了起來,口味涼甜,潤口脆嫩。沒想到,胃部的不適竟減少了發(fā)作頻率,慢慢好轉(zhuǎn)。
于是想起小的時候,曾經(jīng)在南方居住過的我,放寒假期間,喊上幾個要好的小伙伴,到采摘完的荸薺田旁。把褲子卷到膝蓋以上,興高采烈地圍在田邊,想看哪里有漏在泥巴中的荸薺,尋找泥巴中遺留下的荸薺枯稈。兩腳探入泥巴中,若感覺到有硬圓塊,一般就是荸薺。彎腰取出,欣喜若狂,半天工夫可以采集到不少荸薺。用盆子裝回家,洗凈后,鋪在屋前的平地上,放在陽光下曬干,留到春節(jié)后慢慢享用。
沒想到幾十年后,偶然吃到荸薺,胃部灼熱不適竟好轉(zhuǎn)消退。于是,堅持食用荸薺一個月左右。本來我就非常喜歡荸薺的口味,既飽了口福又治好了自己多年胃酸燒心的毛病。這時就想起了小時候奶奶說的那段話:荸薺是“磨食”的,千萬不能吃多了。而荸薺的藥用功效,就是消食化積。
荸薺別名馬蹄、地栗、地梨、烏芋等,是莎草科荸薺屬植物,生長在池沼中。深綠色的莖長在土壤之上,可食用的球莖生于地下。荸薺性味甘寒,有清熱生津、化痰消積、抗癌涼肝的功效。荸薺含有抗菌成分,對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產(chǎn)氣桿菌、綠膿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荸薺富含蛋白質(zhì)、糖類以及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鐵等礦物質(zhì)。中醫(yī)認(rèn)為其為“烏芋善毀銅,為消堅削積之物”。
荸薺以個大、味甜、肉細(xì)脆嫩者為佳,可做成荸薺粉或蜜餞。藥用時既可以用它煎湯或搗汁內(nèi)服,也可以泡酒。此外,還可以將它外敷,涂搽治疣。荸薺性寒,對陽熱亢盛之體或熱病后期陰虛之人補養(yǎng)作用較為明顯,而脾胃虛寒之人不宜多食。荸薺吃前一定要洗凈,防止染上姜片蟲病。
生吃荸薺清香爽口、肉質(zhì)鮮嫩,烹飪后的荸薺同樣美味。南方的名點馬蹄糕,就是以荸薺為主料蒸制而成。馬蹄糕顏色茶黃,半透明狀,糕體軟糯,滑、爽、韌兼?zhèn)?,味道香甜。而北方的名菜拔絲馬蹄,則是將白糖加熱融化成絲,然后放入油炸好的荸薺塊,迅速掛勻糖漿,與盛有涼開水的容器一起上桌,成菜顏色淺黃,味道香甜酥脆,形狀飽滿,趁熱夾起蘸涼水,糖絲悠長。
荸薺還可以用于食療,以下這些方子可供大家參考:
1.銀絲雪球。
取海蜇皮50克、荸薺20枚。海蜇皮切絲,荸薺削皮,二者加調(diào)味料拌勻即可。功效是清熱生津,滋潤皮膚,美容養(yǎng)顏。
2.蓮蓉涼糕。
取蓮蓉150克、荸薺粉150克、瓊脂10克、白糖50克。將瓊脂加適量清水加熱融化,再將蓮蓉、荸薺粉、白糖放入瓊脂液中混合均勻,然后倒入模具中蒸熟即可。功效是潤肺安心,清熱生津。適用于內(nèi)熱口渴、心煩失眠等癥狀。
3.炸荸薺球。
取凈荸薺末50克、土豆泥200克,一起放入容器內(nèi),加入調(diào)味料攪拌均勻。炒鍋放油,燒至五六成熱,將混合泥用手抓成球狀,逐個放入油鍋炸熟,撈出裝盤即可。功效是清熱和胃,利濕化痰。適用于內(nèi)熱口苦、咳嗽痰多、胸悶胃呆等癥狀。
4.荸薺冬瓜羹。
取荸薺粉30克、冬瓜子仁15克,將冬瓜子仁炒熟后加水適量煮沸,加入荸薺粉調(diào)勻成羹狀,再加適量白糖即成。每日食用1次,可連續(xù)服食一段時間。適用于蕁麻疹患者。
5.荸藕茅根飲。
取荸薺、生藕、鮮茅根各適量,洗凈加水同煮,去渣,代茶飲。功效是清熱、涼血、解毒。適用于發(fā)熱、口渴、面赤、舌紅少津者。
6.薏米荸薺湯。
取生薏米15克、凈荸薺片15克,一起放入鍋內(nèi),加水煮至熟爛服食。每日1次,連服10天。功效是清熱養(yǎng)陰。適用于急性濕疹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