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吉昌契約文書匯編》與《大屯契約文書匯編》比較研究

      2023-02-06 11:33:16余光杰康麗娜
      安順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大屯屯田文書

      余光杰 康麗娜

      (1.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2.大理大學圖書館,云南 大理 671003)

      吉昌契約文書與大屯契約文書自發(fā)現(xiàn)以來就廣受學術界的關注,在整理出版之后,首先是對于吉昌契約文書的研究,孫兆霞、張建的《地方社會與國家歷史的長時段型塑——〈吉昌契約文書匯編〉價值初識》一文就其蘊含的價值進行了概括,并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即屯田制度所涉及的經(jīng)濟體制在清代并未消失,消失的僅僅是政治、軍事上的功能[1],而后,林芊對此觀點提出了反駁,從文獻與事實的角度指出康熙時期衛(wèi)所屯田制度便已經(jīng)瓦解[2];張秀娟從宗法關系與經(jīng)濟生活的角度對吉昌契約文書進行了探討[3];梁驕陽從法律史角度對屯田與科田的性質進行了分析[4];唐智燕[5]、郭敬一[6]、王陽[7]等學者分別對吉昌契約文書中的字詞進行了分析;杜成材的博士畢業(yè)論文對吉昌契約文書進行了全面的探討[8];林芊從經(jīng)濟生活的角度對吉昌契約文書中的屯堡家庭生活進行了探討[9]。其次是對于大屯契約文書的研究,劉子暄、羅勇的《評〈大屯契約文書匯編〉》[10]和潘玉陶的《大屯契約文書淺識》[11]兩文對《大屯契約文書匯編》進行了初步的點評分析;杜成材、呂燕平對契約文書中的“中人”這一角色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中人”對于社會秩序的維護起到了積極作用[12];王舒以契約文書為中心探討了村民與土地交易的歷史背景探討[13];周輝、杜成材對大屯契約文書中的頂契交易進行了探討,認為大屯頂契中的土地交易僅是田面權的轉讓[14]。綜上所述,對于吉昌和大屯契約文書的研究都已有不少相關成果,但由于兩份契約文書的出版時間間隔較長,且《大屯契約文書匯編》于2020年才出版,所以對于兩份契約文書的綜合性研究較少。

      一、吉昌契約文書與大屯契約文書的基本情況

      《吉昌契約文書匯編》(以下稱《吉昌文書》)是貴州民族大學孫兆霞教授及其課題組成員于2009年搜集整理并且出版的。從2009年3月至9月,孫兆霞教授的團隊分別從安順市西秀區(qū)吉昌屯的17個契約持有者手中搜集到了434份契約文書以及18份汪公會記錄,經(jīng)過篩選,最終選擇將品相較好的438份文書進行整理出版。這批契約文書的時間跨度上起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至1961年,跨越了二百多年的歷史,其中包含了土地、房屋、山林的典當、租佃、買賣、分家等豐富內容[1]。經(jīng)過統(tǒng)計,438份文書中,除18份汪公會記錄文書外,共有420份契約文書,其中涉及科田的有86份,涉及秋田的有25份,涉及水田或秧田的43份,涉及陸地或旱地的有104份,涉及菜地或草場的有22份,涉及房屋(含地基)的有42份,涉及宅地或陰地的有16份,涉及分關(分家)的有39份,其他雜契43份[15]前言11。

      《大屯契約文書匯編》(以下稱《大屯文書》)的編者是安順學院屯堡文化研究中心的呂燕平教授。大屯契約文書從2015年被發(fā)現(xiàn),到2016年立項,再到2020年正式出版前后共經(jīng)歷了近五年的時間,是安順學院屯堡文化研究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匯編分上下兩冊,共679份契約文書,其中有4份契約文書明確涉及屯田,有56份涉及科田,有173份涉及糧田、水田以及秧田,有114份涉及旱地、陸地或干田,有33份涉及廟田或壇會地,有151份涉及墻苑、房屋或者地基,有2份涉及牛圈或糞塘,有16份涉及園圃或森林,有10份涉及借銀或借谷,有70份涉及分關(分家),還有其他50份雜契。時間跨度上起乾隆三年(1738年),下至1958年,光緒至民國時期的契約文書居多[16]前言13-14。

      二、編排體例的比較

      《吉昌文書》是按照前言、目錄、契約內容、附錄、后記的順序進行編排的。其中,在前言部分,編者介紹了吉昌契約文書發(fā)現(xiàn)和搜集的始末,并且對吉昌契約文書的整理做出了一些技術說明,比如契約持有者的統(tǒng)計、契約的分類原則、契約文書錄入與校對的規(guī)范以及契約中常見表述的說明等。書中的主體內容按順序包含買賣契約、典當契約、租借契約、分關契約、雜契、汪公會記錄以及附錄七大部分,附錄部分包含部分管業(yè)執(zhí)照、土地房產(chǎn)所有證以及吉昌契約文書發(fā)現(xiàn)搜集過程中的一些訪談記錄和座談記錄等。書中除了附錄部分的管業(yè)執(zhí)照、土地所有權狀、土地房產(chǎn)所有證、納稅憑單和其他文書只刊印了原文書的圖片外,其他每一份契約文書的編排都按照“上契下文”的方式將原契的圖片與文字整理版契約放在同一頁,且在每份契約文書的后面都以提供者姓名的首字母縮寫進行了排序標注。

      與《吉昌文書》相似的是,在《大屯文書》的前言和后記部分,編者對大屯契約文書發(fā)現(xiàn)、搜集的背景及過程進行了說明,此外,還對大屯村的歷史背景、地理環(huán)境、村落狀況以及契約文書的概括等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為讀者的閱讀以及學術的研究帶去了直觀的想象和重要參考價值。不同的是《大屯文書》的整體編排將目錄置于開頭,并以契約文書提供者的姓名為綱,對契約文書進行了編排整理,較之《吉昌文書》,從中可以看出《大屯文書》編排更加注重文書的歸戶性整理。此外,在每份契約文書的排版上面,《大屯文書》中的契約除末尾的一百余份串票僅刊印了原契的圖片外,其余大部分契約基本上都是按照“左契右文”的方式對原契的圖片與文字整理版契約進行了單獨頁面的排版,并且在每份原契圖片的底部用提供者姓名的首字母縮寫進行了排序標注,且注明了每份契約文書的尺寸大小,還在文字整理版契約頁的右上角標注了契約提供者姓名。值得稱贊的是,在匯編的末尾,編者還按照契約的類型,對買賣、賣頂、典當、租借、分家、司法以及其他契約做了分類索引,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讀者的查閱。

      三、契約文書的內容比較

      提到安順屯堡,人們自然而然聯(lián)想到的就是明代的屯軍、屯田。駐軍屯田不僅是明代衛(wèi)所制度的核心內容,也是安順歷史的一個代名詞。雞場屯和大屯村在歷史上都屬于是典型的衛(wèi)所屯軍聚居地,據(jù)安順府志載,雞場原屬普定衛(wèi),普定改衛(wèi)為縣時,舊衛(wèi)管五十軍屯,今分為四里,奠安里即為其中一里,雞場屯屬奠安里,而雞場即今天的吉昌[9]。對于大屯村的歷史背景,在《大屯文書》的前言根據(jù)《安順府志》中的記載已經(jīng)介紹得很清楚,在此不做過多贅述,簡言之,今天的大屯村即清代的大屯關,源于普定衛(wèi)右九屯、右十屯[16]前言6-7。毫無疑問,吉昌屯與大屯村都是由明代的衛(wèi)所軍屯演變而來,其田地在明代多屬屯田。屯田從性質上來說是屬于官田,原則上是不允許私有買賣的,但從明朝中后期開始,衛(wèi)所制度的“民化”進程就已經(jīng)開始逐步推進,清代伊始,大規(guī)模的衛(wèi)所歸并州縣使得軍屯制度消失、屯田制度瓦解[2]。另一方面,清雍正五年(1727年)首次頒布允許已歸并州縣的屯田改做私有的政令后,屯田可以自由買賣,屯田私有化的關鍵一步完成[17],而后大量出現(xiàn)的契約文書便成為民間土地自由買賣以及土地私有化的最好證明。在《吉昌文書》和《大屯文書》中都有著大量科田買賣的記錄,通過梁驕陽對吉昌契約文書的分析,認為科田是屬于私田的一種,但因屯堡地區(qū)的科田與屯田關系密切,所以在買賣上并不像其他私田自由[4]。然而,從清代遺存下來的多份屯堡科田交易契約文書來看,科田的買賣在此時已經(jīng)十分普遍,以致于加速了屯田私有化的進程,就像孫兆霞教授所說的那樣,科田不僅緩解了屯田賦稅的壓力,并且也為屯田體制內的私有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1]。在《大屯文書》中,就可以看到已經(jīng)明確出現(xiàn)了涉及屯田交易的契約,如文書dnj13:

      光緒二十九年丁順星頂官田文契

      立頂明官田文契人丁順星,為因乏用,今將祖父遺留本已名下田弍(二)塊,坐落小山邊。東抵路,南抵丁、劉二姓田,西抵周、徐二姓田,北抵丁姓墳塋,隨田上納田租四斗,四至分明。今請憑中上門,出頂與丁河星名下管業(yè)耕種。是日言定,頂價文銀二十三兩四錢整。即日親手領明應用,實銀實契。自頂之后,任隨堂兄耕安,堂弟以及異姓人等不得爭論,如有此情,自任(認)套哄之咎。恐口無憑,立頂字永遠為據(jù)。

      酒水畫字清白

      陰陽二宅所用。

      光緒二十九年三月初八日

      于順星立頂

      天理良心

      代字人:李祐三

      原中人:胡春山 胡玉廷 丁召南[16]376-377

      此處的“官田”指的就是“屯田”,在原契中印有官印,且在人名之下都以“十”字符號進行了畫押,從中不僅可以看到屯田在民間的交易體系已經(jīng)十分完善,且能清楚知道田地上納屯糧的信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屯文書》在內容上還出現(xiàn)了《吉昌文書》中不曾有的“頂契”?!绊敗睘檗D讓之意[18]391,在《大屯文書》中作者將“頂契”解釋為村民不愿或不能耕種而轉讓他人耕種,耕種者要向官府上繳規(guī)定收成,并且由部分頂契中記載的“上糧至右九、右十”,可知該部分頂契中所涉及土地的性質為屯田[16]前言16。而在頂契中的土地交易代表的是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如上述文書dnj13中所示,從“自頂之后,任隨堂兄耕安”可知,這里所說的轉讓僅是田面權(使用權)的轉讓,而非田底權(所有權)的轉讓。

      《大屯文書》中的土地交易還涉及“廟田”“壇會田”等特殊土地,如文書qsy05:

      道光二十九年丁國順頂廟田文契

      立頂廟田文契人丁國順,為因需用,今將自己所頂獅子山廟田一塊,坐落白墳,東抵齊宅,南抵李宅,西抵丁宅,北抵李宅,四至分明。隨田租谷四斗六升,埂上蠟樹一并在內,請憑中證上門,出頂與堂侄丁朝紀名下耕種。是日三面言定,頂價九二銀八兩一錢整,其銀親手領明應用,自頂之后,契明價足,實銀實契,認(任)隨堂侄永遠耕種納租,堂叔以及異姓[人]等不得爭論異言。恐口無憑,立頂契為據(jù)。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初七日

      立頂明廟田文契人 丁國順 男 朝余

      永遠耕種

      代字人:萬有貴

      憑中人:徐玟 趙鐘富 丁朝臣[16]29

      可見,廟田等特殊土地也可以被轉佃,并且在此過程中繳納田租的人也由轉佃者變?yōu)榈钁?。那么,在廟田的頂轉過程中,廟田又與村民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呢?在《大屯文書》文書dxd04[16]793、dxd15[16]815、dxd16[16]817、dxd33[16]851、dny08[16]889、dny12[16]897、dxz35[16]977、dxz39[16]985中都提到,在立賣明科田之后,“(納稅)丁銀入獅子山公田上納或完解”,此處寫到獅子山廟田是一種公田,并且從契約文書中可知當?shù)氐脑S多土地稅收都會先上繳到獅子山公田。因此,在關于獅子山廟田的頂契當中,可以看到獅子山廟田與村民的關系也是一種租佃關系,村民為了生計而向寺廟租田,寺廟為了維持發(fā)展,常常將廟田出租給他人以收取田租。

      對于屯堡地區(qū)廟田、壇會田等公田的來源及性質,可從屯軍移民的角度對其進行考證。早在宋代,江南地區(qū)的家族就已經(jīng)開始流行“族田義莊”①的設置,到了明朝,“族田義莊”的設置在江南地區(qū)已經(jīng)十分普遍,所以在大量的江南移民進入黔中地區(qū)時,不免將這種家族觀念帶入,因此不難推測在明清時期黔中地區(qū)的家族、村落會以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建立或供奉一個屬于自己的公共組織,以此來維護自己家族或者村落的穩(wěn)定發(fā)展,就如吉昌屯的汪公廟和大屯村的獅子山廟等。所以對于屯堡地區(qū)廟田、壇會田、公會田等田產(chǎn)的性質,筆者認為應與族田的性質相似,至于為什么此類特殊田產(chǎn)會在不同姓氏之間流轉,是因為“與中國鄉(xiāng)村社會中普遍以男性血緣家族繼替為村莊社會結構基底的‘社會類型’不同,在國家軍事移民和民間移民運動前提下‘開村’,并以軍戶屯田制及相應的通婚圈制度為現(xiàn)實約束,屯堡村莊開村的‘社會類型’凸顯出村莊視域下以男性血緣繼替機理匱缺,而以多姓氏‘兄弟關系’實現(xiàn)社會整合,‘合作共生’成為村莊家戶間生存與發(fā)展的形而上認同和社會共同體生成的機理。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生死考驗,而落地生根,超越姓氏,超越家族觀念的共同體意識上升為宗教情感和神圣化的共識自然成為一種必然”[19]35。簡言之,就是在衛(wèi)所屯軍的背景之下,村落社會形成了一種精神上的共同體,而由這種共同體所催生出來的財產(chǎn),是人們共同認為的公產(chǎn)。對此,可用《大屯文書》dnn06來證明:

      同治十年圓慧賣廟產(chǎn)科田文契

      立賣明廟產(chǎn)科田文契人住持僧圓慧,為屢年軍需虧空,變業(yè)還清,以免遺累,管是公同眾議將獅子山廟田一份大小三塊。弍(二)塊坐落牛路邊,東抵李姓田,南抵溝,西、北抵溝。一塊坐落小水井,東抵大溝,南抵李姓田,西抵劉姓田,北抵廟田,四至分明。載糧一升二合丁銀,系獅子山上納,今憑鄉(xiāng)約李善昌并眾姓等,出賣與丁治星名下。即日三面言定,價銀四兩七錢五分整,其銀憑眾對明,不得短少。自賣之后,任隨買主管業(yè),不得異言,如有此情,眾姓承耽(擔),恐口無憑,立賣契為據(jù)。

      牛路邊水秧田一塊賣與劉姓小秧田。

      同治十年□月十八日住持僧圓慧立

      永遠管業(yè)

      酒水畫字清白

      代筆:丁光廷

      憑中:徐天成 周永昌 李德昌 李永昌 徐大興 丁朝治 徐定春 丁玉星 丁朝光 李培昌 周其昌 李得楊 吳子才 胡起雄 王應高 楊春妹 趙應開 萬成妹[16]1022

      可以看到,契約雖是以主持僧圓慧的名義立的賣契,卻是公眾共同商議的結果,并且賣銀是由眾人領取,因此,從此處也可見證獅子山廟田是一種公產(chǎn),并且由此可知獅子山廟是受村內不同姓氏的眾人所共同供奉。與此相對應的是《吉昌文書》中所展現(xiàn)的汪王會公田與廟田的買賣,如《吉昌文書》wzc41:

      立賣明科田文契人汪王會會首陳煌文、陳熠文、陳增彩、汪煥之,為因具控無銀辦理,只得商議,將科田一塊坐落地名經(jīng)綸(軍輪)屯,其田四至:東至馮姓田,南至溝,西亦至溝,北至馮宅田,四至分明為界,隨田科米倉升一升加增在內,憑會首出賣與汪興燦名下為業(yè),原日三面議定賣價時市銀五兩五錢整。會首當席領明應用,并未托(拖)欠分厘。此系二彼心悅誠服,并非逼迫等情。自賣之后,任隨汪姓子孫永遠管業(yè),會上人等勿得前來爭論異言,亦無安生找補。如有此情,自于(甘)重咎。恐后人心不古,特立賣契永遠存照。

      憑中:陳漢翹 陳香培 陳澤培 陳增發(fā) 汪興仁田發(fā)妹 陳照文

      代字:陳子俊

      光緒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

      賣契人:陳煌文 陳爛文 陳增彩 汪煥之立[15]53

      又如《吉昌文書》tym10-11:

      立當明[秋]田文契人眾姓首人馮[俊臣]、汪玉堂、[羅正貴]、胡云山、田華廷、田香廷、許襲臣、僧人信和師傅,為因與中所交涉,無銀使用,只得請憑證上門,將萬德寺新門樓瓦窯田乙(一)塊,出當與田慶昌名下管業(yè)。原日三面議定當價九六銀五十二兩整。眾姓人等當席親手領明應用,并未托(拖)欠分厘。自當之后,任隨田姓永遠耕種。其田不及(拘)遠近取時,日后有銀贖取,無銀任隨田姓耕安??趾笕诵牟还?,眾首人一面承耽(擔),特立當賀紙為據(jù)。

      其戥系是省平。

      憑中:田華廷 石理元

      民國二年十月八日

      立當契人:馮俊臣 羅正貴 許襲臣 汪玉堂 胡云山 田香廷 僧人信和立[15]289

      從上述兩份契約文書中可以看到,汪王會與萬德寺的田產(chǎn)都不屬于私人,買賣需要會首共同商議決定。契約文書中所提到的汪王會與萬德寺,它們的存在都是基于村民們的共同信仰——汪公信仰。據(jù)當?shù)厝丝谑觯和艄钍羌偷恼瘡R,萬德寺的和尚負責汪公廟的香火,歷來村民對汪公廟、萬德寺都不分,廟中十分富足,有田、地等廟產(chǎn),會首不分姓氏、不分街道,由組織性的自己選舉(訪十八會成員馬新民)[19]44。從中可以看出汪公廟是由地方區(qū)域內人民共同所推選出來的會首來管理的。因此,從性質上來說,汪公廟與獅子山廟等組織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著相似性,它們是黔中人民在長期的衛(wèi)所屯軍生活中,形成的一種跨越血緣與種族而形成的一種類似于“宗廟”的組織,受村內人民共同供奉信仰,也為村內人民提供一定幫助、服務。而廟田、會田等土地與國家的關系,就如孫兆霞教授所說,可將契約文書中對公會記錄的“屯田”地塊、人戶、賦糧等內容理解為公會所承擔的由國家對官田實施基層管理的職能[1]。

      在內容表達方面,《吉昌文書》和《大屯文書》中對于田地的單位多以“塊”“坵”“坋”“廂”“股”等字詞來表達,只有《吉昌文書》srg1“其糧畝分一畝九分”[15]121,《大屯文書》zdz13“當田一坋,共三塊,二塊田畝三畝三分,又一塊田畝六分”[16]628,《大屯文書》dnn20“婆婆天字段坵號954,三畝□分田一塊”[16]1050等少許契約文書中,對其所涉及的田地有具體的田畝表達。在劉子暄、羅勇的《評〈大屯契約文書匯編〉》一文中對此現(xiàn)象以云南為例進行了探討,認為這種現(xiàn)象與土司地區(qū)的改土歸流相關,并且在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可能還存在著大量不丈量、不納稅的土地[10]。因此,也不難想象在清代的安順屯堡地區(qū),當?shù)厝嗣駷榱颂颖芑蛘邷p輕賦稅而瞞報田畝數(shù)量,甚至還將明清時期屯堡地區(qū)的屯田改稱為科田或者將田主姓名、田地名稱更改的情況②,以此來保證土地交易的合法性,從而達到逃避或者減輕賦稅的目的。此外,在《續(xù)修安順府志》中也對此類表達有所記載:

      安郡耕地大別為田、土二類。凡屬低洼之處或灌溉充足之地,四周范以田塍,用以潴水,而資栽種稻谷者,概稱為田。田面無論大小,皆呼為丘。丘與丘相連,彼此距離、斜度相差甚低,展望如平坪者,目其群為平田,俗稱為壩子。排列于山坡,彼此距離、斜度相差較高,層疊如梯形者,目其群為梯田,俗稱為梯子田。凡隨地勢開墾,幅面高低懸殊,無法潴水之地,不宜種稻只宜栽雜糧者,概稱為土。土面無論大小,皆呼為塊或幅。此種耕地多辟于山坡,甚有辟于山頭峻坂望而駭目者。[20]461

      由此可見,對于田土的“坵”“塊”之稱,在安順地區(qū)素來便有此習慣。而形成這種表達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因黔中地區(qū)的地形地貌屬于典型的南方喀斯特丘陵,地勢高低不平、“層疊如梯”,加之古代科學技術的落后,所以導致田土難以進行精確測量,因此只能用“塊”“坵”等表達來對田地進行概稱;另一方面,民以食為天,古代農民對于田地的觀念多在于產(chǎn)出糧食的重量為多少,多在乎土地的肥沃程度,而對于畝分的觀念十分薄弱③,因此造成農民對田地“畝分不識”的現(xiàn)象。

      “仡佬墳(井)”一詞也是多次出現(xiàn)在《吉昌文書》與《大屯文書》中,這證明了在明朝黔中地區(qū)開始衛(wèi)所屯軍之前,此處就居住著大量少數(shù)民族,以致于當?shù)氐囊恍┑孛琅f以少數(shù)民族的名字來命名。在杜成材的博士畢業(yè)論文《晚清至民國貴州安順吉昌屯堡契約文書研究》一文中說到:吉昌屯原本是仡佬族的世居之地,但在明洪武朝南征之后,大批漢人的涌入使得他們不得不移居他處[8]2,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沒有移居的仡佬族也逐漸漢化了,所以使得后世“只存其名,不存其人”。

      除上述相同之處外,《吉昌文書》和《大屯文書》在內容上還存在著一些表達上的區(qū)別,如對于廁所的表達,在《大屯文書》中常見的表達為“糞坑”或就叫廁所,而在《吉昌文書》中常表述為“東廝”或“冬廝”。還有,對于“角仙”“仙星”④等詞的使用,雖然在《吉昌文書》與《大屯文書》中都有出現(xiàn),但在《吉昌文書》中出現(xiàn)的比率遠高于在《大屯文書》中的比率。由此可見,雖然吉昌屯與大屯村同處于黔中屯堡地區(qū),但從兩地對契約文書中的表達來看,從屬于不同村落的人民對于相同事物在文書上的表達也存在著些許差別。

      四、契約文書比較的啟示

      《吉昌文書》與《大屯文書》的出版為學者對黔中地區(qū)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民間材料。從吉昌和大屯契約文書中可以看到人們的生活與土地息息相關,也可以看到歷史上的屯軍移民與黔中世居民族、村落間的交往交流交融。相對于傳統(tǒng)的史料閱讀,從契約文書中可以感受到更加直觀的社會歷史背景,給予讀者更深刻的想象。雖然,在筆者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契約文書中的一些小錯誤,如《吉昌文書》tyg40中“鈴安順縣印”[16]399,此處的“鈴”應為“鈐”,文書中其他地方對于此皆表達為“鈐”,所以此處應是筆誤所致;《大屯文書》zbz07“原和人”[16]240-241中的“和”與原契約文書中的“合”字不一,此處應是音誤所致;《大屯文書》dnj13“隨田上納囚租四斗”[16]376-378中的“囚租”應為“田租”之意,此處應是原契約文書書寫不明導致誤識;《大屯文書》目錄頁第11頁中的提供人“李光彬”與契約文書內容中右上角的提供人“李光斌”名字有出入,此處應是音誤所致。然而,瑕不掩瑜,《吉昌文書》與《大屯文書》無疑都是近年來契約文書史料的重要發(fā)現(xiàn),對于黔中地區(qū)明清時期的民間社會經(jīng)濟、生活、法律以及衛(wèi)所屯田制度變遷等諸多方面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總之,對于《吉昌文書》與《大屯文書》所包含的內容以及其蘊含的價值還遠遠不止筆者所描述的這些,這都需要更多有識之士的進一步挖掘研究。以上粗略的比較僅僅是筆者在閱讀過程中的零星收獲與感想,多有不對之處還望多多指教。

      注 釋:

      ①族田義莊是指某一宗族所共有的土地,其種類有廟田、祭祀田、墓田、祠堂田、義田、公會田等,在名義上雖為公產(chǎn),用以贍養(yǎng)救濟族人,但實際上也是封建所有制體制下階級剝削的工具,因此一般采用出租的方式剝削農民。參見李文治、江太新著《中國宗法宗族制與族田義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頁、55頁、165頁。

      ②如《安順府志》卷四十五·藝文志二《清厘安平田賦》中記載:“惟是改衛(wèi)設縣以后,屯科田畝均屬私業(yè),例得買賣。而屯軍之貧者,為富戶把持,輒將有水源之上田改為下則科田,甘納空糧,以圖受價;而富戶之狡黠者,改易地名,混淆縮額,甚至耕數(shù)十畝之田而僅納糧數(shù)升者……黔省本無貯魚鱗清冊,而民間買賣,每每改易地名,希圖掩飾。甚至實征版冊,每年更易父子弟兄名字,以致無從查察?!眳⒁姟栋岔樃尽?,貴陽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30頁。

      ③轉引自凌鵬《中國傳統(tǒng)租佃的情理結構》,商務印書館2022年版,第172頁。

      ④意為數(shù)量很少,契約文書中多用于指代錢銀數(shù)量,參見王陽《吉昌契約文書字詞考辨》一文(載《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22年第2期第58-64頁)。

      猜你喜歡
      大屯屯田文書
      晏福生:“堅持執(zhí)行屯田政策”
      太行山文書精品選(17)
      大屯選煤廠粗精煤回收系統(tǒng)改造實踐
      選煤技術(2022年2期)2022-06-06 09:12:56
      沛縣大屯街道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監(jiān)獄執(zhí)法文書規(guī)范探討
      黑水城出土《宋西北邊境軍政文書》中“砲”類文書再討論
      西夏學(2019年1期)2019-02-10 06:22:40
      念戰(zhàn)友
      大江南北(2018年2期)2018-11-21 03:23:28
      15號線安立路站
      旅游(2017年1期)2017-03-21 23:07:29
      關于回鶻文書中幾個詞的探討
      大屯發(fā)電廠2×135MW機組供熱改造探討
      句容市| 万宁市| 怀安县| 灵璧县| 高碑店市| 望谟县| 团风县| 上饶县| 和静县| 利津县| 武安市| 桐梓县| 丰县| 荣昌县| 北票市| 徐闻县| 宽甸| 富阳市| 盐山县| 彭州市| 木里| 通榆县| 广东省| 玉门市| 肥城市| 石阡县| 迁西县| 姜堰市| 灵台县| 太仆寺旗| 宜兴市| 金寨县| 大田县| 曲阜市| 醴陵市| 自治县| 紫金县| 晴隆县| 武强县| 北川| 富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