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玲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合同是進行市場交易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聯結經營主體與市場的關鍵紐帶。合同行為貫穿于經營主體從準入到退出的全過程。因此,合同履約情況直接關乎企業(yè)發(fā)展,也是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工程,更是地方營商環(huán)境和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重要體現。該調研報告突出體現了三個特點:角度新。報告找準合同履約小切口,抓住了市場經濟循環(huán)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深入分析合同違約普遍存在的原因,挖掘在新時期忽視合同違約現象的重大隱患及危害。調查深。調研小組通過問卷調查、線下暗訪、電話訪談、輿情分析等,收集了4300余份問卷,并與黨政機關相關同志、不同行業(yè)民營中小微企業(yè)負責人等100余人進行深入溝通交流,收集了第一手鮮活材料、反映了第一線真實情況,做到問計于企、問需于企。舉措實。報告兼顧了不同地方共性和個性問題、統(tǒng)籌當前和長遠,提出完善制度設計、開展探索試點、加強信用監(jiān)管等務實舉措。
同時,此次調研小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針對中、東、西不同區(qū)域,兼顧經營主體相對活躍的地方,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與啟示。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發(fā)現信任。經濟社會發(fā)展中有很多民生問題。有些民生問題直接暴露于社會之中,有些民生問題則容易被忽略。作為市場經濟的基礎,“簽合同”每天都在發(fā)生。放置微觀交易中,合同履約就是關乎每一家企業(yè)、每一家個體工商戶“天大的事”。調研中,諸如合同違約造成企業(yè)經營困難、倒閉的并非個案,甚至給企業(yè)家及家人身心帶來巨大傷害,嚴重挫傷了生產和生活信心,也給社會穩(wěn)定埋下隱患。從那些接受訪問的經營主體及群眾的眼神里,調研者不僅看到了期盼,更看到了信任,這種來自基層的信任不僅需要珍惜,更需要保護和捍衛(wèi)。
路雖遠,行則將至——收獲信心。研究工作需要常懷敬畏和謹慎之心,從案頭研究、問卷題目設計、實地走訪企業(yè)、與企業(yè)家座談、反復核實深追,調研組一絲不茍、嚴謹細致,只有科學、客觀地了解真實情況,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解決問題,才能作出行之有效的決策判斷。在理論學習-調查研究-理論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中,調研組不僅歷練了“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堅定了“從調研中找到解決辦法”的信心,也更加深刻感悟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思想偉力、實踐偉力和真理偉力。聚焦合同履約,守正篤實、久久為功,必將推動提升我國的合同履約水平,解決因合同違約造成的民生疾苦,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法治強國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