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玲玲
“少教多學”是一種理想架構下組織“教”與“學”的先進教學理念?!半p減”視角下,可以從興趣和激勵兩方面入手,加強教師的教學把控,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做到“少教多學”,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率的事半功倍。
激發(fā)學生“多學”的最好老師是學生的興趣。在語文教學中,“激趣”方法有如下多種。
指向性較強、能吸引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導入,是教師深刻領會教材,全面了解學生實際,為豐富學生學習而創(chuàng)設的“多學”情境。教師可結合學情,從語文教學內(nèi)容出發(fā),以抓住學生的心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目的,設計或笑話,或故事,或問題,或懸念,或演示,或畫面等不同的課堂導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例如,教學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以先介紹“周瑜”的成功經(jīng)歷,讓學生欣賞周瑜的成功,同時產(chǎn)生仰慕的心理,于無形中創(chuàng)設一種“引人”的教學情境,學生自然產(chǎn)生共鳴,從而進入新的學習境界。由“境”入 “學”,再通過“學”深化“境”。這樣,學生在深受感染之時,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作品的學習和品味中。抑或采用視頻導入法,截取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赤壁大戰(zhàn)”的精彩片段,配上主題曲,用多媒體播放給學生觀看,在學生的情緒被充分調(diào)動之時,巧妙地引入新課的學習內(nèi)容。多樣化的課堂導入,形象生動地展示了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給學生提供了理解新知識的感性材料,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語文教材篇目繁多且編排靈活,語文知識體系又紛繁復雜,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挖掘課文深含的豐富意蘊,帶動學生探求新知,實現(xiàn)高效課堂教學。如講解樂府詩歌《孔雀東南飛》時,抓住開篇“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和篇末“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中的“東南”進行“多學”的引導。注意對課文深層疑點的發(fā)掘,巧妙設計出相關問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濃厚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解答疑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少教多學”的目的。
語言表達是一種藝術,課堂上教師語言生動、幽默、富有情感,往往能感染學生,使學生充滿興趣、沉浸其中,定能收獲滿滿。例如,教學戴望舒《雨巷》時,教師先飽含深情地朗讀幾個片段:“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哀怨/又/彷徨?!睂W生被教師的情緒感染,很快就跟著一起朗讀起來,積極投入到學習中,深入地領會課文的重點,如此便可達到“少教”而愿學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情感濃厚的語言組織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人類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說話。不但可以通過閱讀來認識社會,而且可以運用語言來反映社會、表達看法。課堂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講出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的觀點,甚至與有不同的見解的同學“爭論”。“說”的過程、“爭論”的過程就是對文章解讀的過程,就是對疑問探究的過程。如教學魯迅的《祝?!窌r,學生熱烈討論祥林嫂的“死”:有人把祥林嫂視為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有人認為是魯四老爺之流“逼死”了祥林嫂;還有人說祥林嫂是柳媽這一類人“害死”的。那么,祥林嫂人生的悲劇究竟是那些原因造成的呢?針對這個問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和討論,能激起學生強烈的研究興趣和濃厚的討論熱情。這就是我們期待的“少教多學”的理想狀態(tài)。
教學過程中,“激勵”的作用不可忽視,可以幫助學生“多學”。贊美與信任往往能影響人的心理,讓人變得自信,從而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
“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每個人都深具好勝心和自尊心,當然也包括學生。他們會因小小“成績”受到老師的稱贊,而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體會到一種成功的快樂,由此燃起心中希望的“火”,產(chǎn)生奮發(fā)向上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學習的動力。例如,有一個學生平時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作業(yè)也是時做時不做,上語文課總是時不時玩手機。有一次,在學習關于“蘇軾”的背景知識時,他突然“拋出”了一個問題:“老師,蘇軾有幾個老婆呀?”這一問引起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面對可能要失控的課堂,老師不但沒有“責備”他不遵守《中學生守則》,而是順水推舟表揚了他一番,并把課前整理的資料“蘇軾和他的三任妻子”展示給全班同學。從這次“事件”后,他對語文有了很大的興趣,而且很喜歡研究文本中一些貼近生活的問題,慢慢的語文成績也提上來了。這就是激勵取得的效果。教師的及時表揚,能讓學生產(chǎn)生對“明天的快樂”的期待,因此就有了學習的動力。
所有人都會有審美疲勞,都會有職業(yè)倦怠,學生學習也不例外。天天面對的是同樣一個不帥氣不幽默的老師,單調(diào)且呆板的學習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難免使人乏味與倦怠,從而失去興趣。如果教師能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不時地給學生帶去新鮮感,定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取得好的學習效果。例如,課本中名篇佳作的某些篇章或優(yōu)秀段落,可以讓學生分性別來深情朗讀。這樣,對口頭表達或是寫作都會有幫助。因為分性別朗讀這種形式,對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來說一定特別的新鮮,當然也就有了很大的興趣。每一節(jié)課有一個重點,每一節(jié)課有一個收獲就可以了。只要是學生自己學到的知識,哪怕一點也是寶貴的。
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競賽如朗誦比賽、演講比賽或辯論賽、語文知識競賽等,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興趣。在比賽中取得了好的成績,學習的興趣便會更加高漲,即便輸了,也會有一種“不服氣等下次再比”的心理,從而產(chǎn)生下一回一定要取勝的念頭。有了動力就會為之努力,最終取得好的效果。比如,教學戲劇《雷雨》時,開展辯論“周樸園到底愛不愛魯侍萍”。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唇槍舌戰(zhàn),不可開交,課堂辯論氛圍熱烈??梢赃m時引入文本要滲透的“愛情觀”,也就達到了“少教多學”的目的。又如教學蘇軾《水調(diào)歌頭》時,教師先不忙著分析課文的內(nèi)容、層次,而是拿出錄音機,播放“水調(diào)歌頭”的曲子,然后教學生唱,直到全部會唱為止。整堂課下來,學生學習熱情高漲、聲音洪亮、感情充沛,不僅背熟了歌詞,而且能體會到歌詞的感情和內(nèi)涵。
總之,“少教多學”是語文教學的理想目標,教師要設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持久不斷的學習動力;教師要不斷地激勵學生,喚醒課堂生命力,讓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充滿熱情,真正實現(xiàn)“少教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