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林,張 斌
(河南工業(yè)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7)
雙語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兩種語言,一般是母語和第二語言,可以用于全部課程體系,也可以用于部分課程。雙語教學有多種優(yōu)勢,比如,可以使學生同時用兩門語言掌握一定的專業(yè)知識與交流技能,不僅有利于學生學術交流與視野的開闊[1],而且可以讓學生用其母語來掌握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理論,還可以增強其自信心和身份認同[2]。過去的20 年,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雙語教學的優(yōu)勢日益明顯,對促進世界文化多元發(fā)展、跨文化交流、消除歧視、公平教育有重要作用。
從廣義上來說,我國的雙語教學在清朝末期的洋務運動中就已經出現(xiàn),但真正現(xiàn)代意義的雙語教學是從2001 年中國加入WTO 時開始的。2001 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按照教育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zhàn),本科教育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yè)課教學,金融、法律等專業(yè)外語開設課程要占到5%~10%。2005 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提高雙語教學課程的質量,繼續(xù)擴大雙語教學課程的數(shù)量。從此之后,雙語教學在我國得到了全面認可與大力支持,從而快速發(fā)展。各地的外國語學校及國際學校紛紛涌現(xiàn),以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高校試行用英語向本科生講授專業(yè)課,使得其國際交流水平顯著提升,引發(fā)全國高校的效仿,研究雙語教學的文獻數(shù)量也迅速增加。
然而,國內學者對于雙語教學的定義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理解,一些學者認為雙語教學是在教學中同時使用國家官方語言(普通話)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3-4],而另一些學者認為雙語教學是使用兩種語言教學,在高校表現(xiàn)為使用英語與漢語[5]。
從2010 年之后,國內的雙語教學進入了冷卻期,一方面,國家希望更多的學者和企業(yè)走出去,參與國際交流與競爭,講述中國故事,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舉世成就,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對外依賴性下降,民族自信心增強,在這種背景下,雙語教學的范圍大幅度縮減,同時研究雙語教學的文獻數(shù)量也急劇下降(圖1)。
圖1 中國知網(wǎng)檢索標題含“雙語教學”的期刊論文數(shù)量(2001—2021 年)
回顧過去的20 年,我國的雙語教學像是坐了一趟“過山車”,其將何去何從?這成為教育工作者、學者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關于這一問題,我國學者可以借鑒國際經驗。美國的雙語教學發(fā)展較早,回顧雙語教學在美國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為我國雙語教學未來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啟示。
卡洛斯·奧萬多將美國的雙語教學分為自由發(fā)展階段(1700—1880 年)、限制階段(1880—1960 年)、機會階段(1960—1980 年)和忽視階段(1980 年至今)[6]。在自由發(fā)展階段,各國的移民在落戶美國后紛紛建設自身民族特色的社區(qū),并在當?shù)氐墓⒒蛩搅W校推行雙語教育,如德語在賓夕法尼亞州、馬里蘭州、俄亥俄州等都有發(fā)展,同時法語、西班牙語、荷蘭語、葡萄牙語也均有發(fā)展,雙語教學語種豐富并且發(fā)展迅速。
然而,在19 世紀后期,雙語教學就進入了限制階段,多種原因導致美國政府對雙語教學進行限制。首先是當局抑制印地安人語言的發(fā)展,希望印地安人融入美國文化;其次是在一戰(zhàn)與二戰(zhàn)中對德國的戰(zhàn)爭,使得民眾不希望看到德語在美國推廣;最后是反天主教的運動,當局希望美國可以形成一個以新教為核心,信仰統(tǒng)一、語言統(tǒng)一、文化統(tǒng)一的群體,對天主教國家使用的西班牙語和法語進行限制。美國當時的雙語教學反對者為了反對雙語教學在美國的推廣,由美國保護協(xié)會(American Protective Association)提出《唯英語法》(English-only Laws),并于1889 年在伊利諾斯州與威斯康星州實行,在1918—1920年間,美國歸化局(Bureau of Naturalization)與教育局(Bureau of Education)指出,“對州政府提供足額的聯(lián)邦援助,用于對外籍與本國文盲開展英語教育”[7]。這一時期雙語教育的發(fā)展是停滯的。
20 世紀60 年代到80 年代是美國的第二次民族大整合時期,為了應對蘇聯(lián)在冷戰(zhàn)時期的威脅,尤其是在其1957 年率先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之后,1958 年,美國通過了《國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以加強對歐洲移民的吸引力。美國《國防教育法》專門強調,提升雙語教學在美國的比重,并對雙語教學的教師給予專項補貼。但是,這個法案并沒有扭轉《唯英語法》的影響。但20 世紀60 年代,大批的亞裔與拉丁裔移民來到美國,以及聲勢浩大的民權運動,迫使美國不得不重新重視雙語教學,并在1964 年和1965 年分別通過《民權法》(Civil Rights Act)和《入境法》(Immigration Act)。人口結構的變化讓國會在1968 年全票通過《雙語教學法案》(Bilingual Education Act),雙語教學第一次得到官方認可,但由于法案缺乏細則,導致在執(zhí)行過程中爭議不斷。1974 年,1700 余名中國留學生起訴教育歧視,美國最高院進行了一次有影響力的判罰,史稱“勞訴尼克爾斯案”(Lau V. Nichols Case)?!皠谠V尼克爾斯案”的重大意義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導致同年8 月份通過了《平等教育機會法》(Equal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Act),即教育過程中不應當有語言的歧視;二是使《雙語教學法案》有了具體的執(zhí)行細則,比如,它明確規(guī)定了在班級中只要有20 人是英語學習者(即母語不是英語),就必需采用雙語教學。由于上述的一系列事件,20 世紀60 年代至80 年代被稱為雙語教學的機會階段。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20 世紀80 年代后美國保守主義上臺,里根總統(tǒng)和后來的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老布什)總統(tǒng)都反對雙語教學,他們堅持保守主義的立場,堅持美式英語教學,比如,里根時期的教育部長威廉·班尼特就首先打破了對純英語教學的經費限制。1988 年后,這類學校得到的經費資助從A 類學校的4%上升到25%。其次他們將“勞訴尼克爾斯案”中的雙語教學條件改為“在連續(xù)兩個年級中每個年級有超過25 個同一語種的英語學習者”才能進行雙語教學,因此,使用雙語教學的區(qū)域大幅減少。除了雙語教學的供給受到限制外,加利福尼亞州在1994 年通過法案拒絕對非法移民提供教育與社會服務,此后,亞利桑那州、卡萊羅納州、華盛頓州、馬薩諸塞州紛紛跟進,美國的外來移民開始減少,雙語教學的需求也在萎縮。
直到世紀之交,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改變了整個世界,使得各國之間的交流更加便捷,同時掌握多種語言是經濟全球化潮流下的必然選擇,雙語教學開始在全球各個地區(qū)復蘇。美國當局也停止了對雙語教學的批判,學者又開始通過各種實驗來論證雙語教學的優(yōu)劣。一方面,有研究者認為具有雙語能力的行政管理者能更快地在復雜環(huán)境中識別目標[8,進行雙語教學的學生會表現(xiàn)出更好的語言處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9],雙語教學能讓學生在學術研究方面更加成功[10]。另一方面,也有學者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雙語所帶來的行政管理優(yōu)勢并不突出,尤其是在青少年階段[11],也有學者認為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雙語教師的數(shù)量與質量、管理層的支持、在母語與英語上的時間分配、學生的教育背景、學校的課程設計等,這些因素的變化使得很多比較雙語教學效果的研究變得不切實際,或是得出了雙語教學無效的結論,所以,這些教學實驗產生的各種結果都不具有可比性[6]。在這一時期,人們對雙語教學的關注度較高,最終得出較為一致的結論:在不考慮政治、文化、種族等因素的情況下,掌握兩種或多種語言是具有一定優(yōu)勢的。
從上述歷史回顧中不難看出,雙語教學在美國的發(fā)展具有以下明顯特征。首先,美國的政治導向對雙語教學的發(fā)展有決定性影響。美國的雙語教學雖然歷史很長,但發(fā)展卻十分曲折,主要原因是語言本身的特殊屬性,因為語言不僅僅是一種表達方式,還代表著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階級,甚至不同權力,因此,每當美國的政治家希望塑造“上帝之城”“自由國度”的國際形象時,就會大力支持雙語教學的發(fā)展,甚至立法并提供專項經費。而當美國的政治家希望構建一個團結的、獨一無二的美利堅文化時,就會對代表其他文化的語言進行打擊,雙語教學自然也就難以發(fā)展。
其次,外來移民的數(shù)量對美國雙語教學有重要影響。美國早期的移民主要來自歐洲,所以,其雙語教學以法語、德語、荷蘭語為主。然而在二戰(zhàn)后,尤其是最近20 年,美國的移民主要來自墨西哥,因此美國雙語教學幾乎成為西班牙語教學的代名詞。對墨西哥人的排斥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美國對雙語教學的反對,將單純的雙語教學與種族主義相聯(lián)系,這也引發(fā)美國國內有關“教育歧視”“教育權力”“教育平等”等各種運動,隨著墨西哥裔移民在美國的不斷擴張,美國雙語教學的未來發(fā)展也必然充滿爭議。
最后,美國學者普遍認為,掌握多種語言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雖然美國很多學者對雙語教學模式進行了實驗與評估,其結論也不盡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掌握第二門語言對于國際交流與協(xié)作、促進文化認同與和諧有著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美國學者所反對的雙語教學只是反對西班牙語教學,反對墨西哥移民,而他們自己也在學習法語、中文、德語,以便更好地參與國際事務,進而推廣美國的價值觀。
縱觀美國的雙語教學百年發(fā)展歷程,并將其與我國的現(xiàn)實相結合,可以得出如下啟示。一是由于語言的特殊屬性,雙語教學的波動性發(fā)展是正?,F(xiàn)象。在全球范圍內,語言除了作為交流的媒介之外,都附帶有其民族屬性與文化屬性,甚至與人口變遷、經濟結構都有很強的關聯(lián)。因此,雙語教學的發(fā)展極容易受社會思潮和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各國的雙語教學都表現(xiàn)出這一特征。我國也不例外,在加入WTO 早期,由于要積極參與世界貿易而大力發(fā)展雙語教學。在2010 年,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之后,這種需求放緩。當世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時,我國進入了雙循環(huán)發(fā)展格局,以內循環(huán)為主,民族自信心顯著增強,自然對雙語的依賴性下降,雙語教學再次冷卻。過去20 年,雙語教學所經歷的大幅波動再次證明了這一特征,因此,不必對雙語教學的未來過于悲觀。
二是從更高的視角來看,雙語教學是未來的必然選擇。當前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相互高度依賴的發(fā)展階段,這種依賴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國際分工,還表現(xiàn)在很多其他方面。比如,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威脅,任何一個民族、國家都無法獨自解決;恐怖主義也需要世界各國密切合作才能控制;雖然在世界大融合的過程當中,民族主義、保護主義再次抬頭,但無論如何都不能阻擋整個世界前進的腳步,因此,國際交流必然會進一步加強。同時,從根本上來說,人們的思想只有用其母語表達才是最準確的,因此,了解對方的母語對于交流的效率至關重要,雙語教學是必然選擇。
三是迫切需要加強雙語教學過程中的課程思政。思政問題是制約雙語教學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原因,由于語言與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學生在學習外語的同時容易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從而背離了雙語教學的初衷。因此,雙語教師應當有相當明確的思政意識,加強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交流合作[12],圍繞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的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tǒng)性梳理與改造[13],將知識傳授、語言學習、價值引領三者相結合,確保雙語教學的穩(wěn)步推進。